想找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心理咨询案例:离婚后更糟糕,我该怎么办)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想找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
网上有关“想找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理咨询案例:离婚后更糟糕,我该怎么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求助者女性,36岁,自幼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性格要强,身体健康。从2004年丈夫检查出有轻型肝硬化后,出现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不典型的强迫行为,内心感觉矛盾与痛苦,伴随头晕、面色苍白、双手发抖、出汗、心慌、失眠多梦等躯体状况,干扰了工作、生活秩序,主动求治。经观察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广泛收集资料信息,又经EPQ,SCL—90症状量表的测试,加上心理咨询师的综合判断,在排除重性精神病,区分其他心理障碍类别,比较神经症的符合条件下,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针对求助者的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念与方法,确立了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案。通过实施5次心理咨询完成咨询目标。咨询结束时,焦虑症状基本解决,社会功能恢复,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分析咨询效果求助者及家人满意,心理咨询师满意。
一、 一般资料
李** ,女, 36,某大学中文系本科 ,某市船务公司档案员;身高、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疾病历史;自由恋爱,婚前父母不接纳丈夫,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中。自称从小性格要强,5岁时,妈妈做鱼,让自己单独去买酱油,回家路上,摔了一下,打了瓶子,父亲骂她“女孩子就是没有用”,自己很害怕;上一年级时,有一回自己带男同学回家吃饭,父亲很高兴,直夸男孩子吃饭的样子真可爱,大口大口生龙活虎的,不象女孩子细嚼慢咽,还吃不了多少,自己羡慕男孩子的吃饭样子,但不服气;小学里自己的成绩都很好,父亲会当自己面跟人讲,我闺女跟儿子没两样,一定能上大学,将来一定有出息,自己心里高兴;中学时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情绪;高中毕业后,如愿考上大学,大学期间有一次组织爬泰山,两次想加入男同学的活动小组遭拒绝,他们嫌弃我的个子矮,自己难受的哭了;大学毕业找了三回工作,人家都说自己的文笔不错、长的也很好,可惜是女的个子又矮,就不要,气得够戗;后来在一家船务公司办公室做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在的丈夫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当时就觉得只要对自己好就行了。因长相,工作都一般,父母严厉反对,一直到生育了下一代后才接纳;1996年,生了一个男孩子。 儿子一年级时,有一次被儿子一个问题给“问住了”,自己只好瞎懵了一通,儿子虽被骗过,可自己心里觉得对不起儿子,真是觉得女人没有用;一年前,刚被提升的丈夫在一次体检被检查出患有轻度肝硬化,自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经常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双手发抖、出汗、心慌、失眠多梦等。六个多月前开始,总是害怕丈夫在她上班的时间会死在家里,而后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开始提心吊胆,恐惧不安,在单位什么都干不下去,成天在办公室走来走去。还经常往家里打电话确认,虽然医生说自己丈夫的病情没有那么糟糕,只要治疗得当还是可以控制病情的,但始终控制不住,最近因为弄错了档案被领导找去谈话,建议她来做心理咨询,自己也觉得应该看看,于是前来咨询。
二、主诉:
失眠多梦,害怕,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提心吊胆、恐惧不安
二、 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表明焦虑性神经症诊断成立。
针对这一案例经求助者同意,进行了EPQ,SCL—90,SAS测量,心理测验结果:
1、EPQ:测验结果有效;
E:40,N:70,P:60,可以看出求助者的人格特点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抑郁质个性类型,精神质分较高,社会适应性差,N值超过正常范围一个标准差。
2、SCL90:
该求助者的SCL—90(1---5计分)测试结果如下:
总分:174 阳性
项目数:48 躯体化:2.1 强迫:
1.9 人际关系:2.2 抑郁:
2.1
焦虑:3.0 敌对:1.5 恐怖:1.9 偏执:1.5 精神病性:1.5
3、SAS:标准分:75。超过正常值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一)、使用病与非病三原则作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
1、求救者的主观体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虽然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担心,但只是在统一性上有些偏离,还为完全失去,属于正常。
2、求助者具有知、情、意的内在一致性,表现为丈夫生病后焦虑、失眠等
3、求助者人格相对稳定,符合稳定性原则。表现为求助者年幼时性格内向,好强,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性格,与其在刚升职的丈夫的病后过分的担心焦虑与其好强的性格表现相一致。
(二)、区分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1、求助者自知力完好,表现为求助者感到内心十分痛苦,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超出正常范围,属自知力完整。求助者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求助者迫切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摆脱困扰,重新恢复正常。以上两点分析求助者是神经症,而非重性精神病。
2、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临床评定三维度诊断法,病程 三个月到一年之间2分,精神痛苦程度中自己无法摆脱为2分,社会功能中度受损为2分,总和达到6分神经症的诊断可以成立,此案例症状已符合条件。
(三)、根据CCMD--3,求助者症状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具体表现为患者成天提心吊胆,恐惧不安
②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本人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焦虑的情绪体验,缓解失眠,恢复社会功能;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考虑生活中的事件
2.纠正过分好强,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生活工作的过高要求。
3、恢复正常工作,出错的次数和频率降低。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生活方面感到的焦虑感。
2.降低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女人真没用
2.我必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家庭不能出任何问题,甚至是丈夫得病。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合理情绪治疗(简称RET)是本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合理的信念有3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绝对化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过分概括化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的产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可取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下面我们来看看求助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丈夫得病这件事可作为刺激(A),引起了焦虑、恐惧的反应(C),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如此的反应呢?显然与李某的信念(B)有关。李某的信念持有“我必须有完美的家庭生活”的不合理信念。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很自卑(总是在觉得女人没用的负性观念中成长,并在长大后接受这一观念),但追求完美的好强的性格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完美无缺,再没能回答上儿子的问题时也有很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而不是丈夫得病这件事本身。
因此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
2、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定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作奉献的信念,刻苦专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适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是和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
咨询收费:每次8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
EPQ:60元
SCL90:50元
SAS: 1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4、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4年10月23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作EPQ、SCL90、SAS
3、确定咨询目标
4、收集临床资料,探寻生物、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的形成原因
5、经双方协商,制定咨询方案,简单易懂地介绍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第二次:2004年11月6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宣泄长期郁积的苦闷,学会自我放松
3、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不合理的信念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 在这一次部分的咨询时间,一直是求助者在不断地将从小压抑在心中的无助,痛苦、压抑全部宣泄出来
2、 向求助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是求助者更深入地理解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并向求助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诱发事件A:丈夫得病
不合理信念B:
一般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有完美的家庭生活”
具体不合理信念:
---爸爸老是用“女人真没用”的态度来对待我
---我也觉得女人真没用
---我的家庭必须是完美的,我要做给父亲看,做给大家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
沮丧,悲观,自我贬低,争强好胜的性格又让自己对婚姻家庭生活有过度的预期,哪怕平时一般人都能接受的事情都会造成强烈的心理冲突----我怎么回答不上来儿子的问题?丈夫刚当上科长怎么又得上病了呢?
2、会谈的剩余时间里,让求助者半躺在安乐椅上,随着舒缓的音乐,帮助她进行简单的放松训练。
3、留作业:和父亲谈一谈自己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成长的烦恼,并了解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
4、感到焦虑、紧张和入睡困难的时候,听听音乐,做一做放松
第三次2004年11月20日
目的:
1、继续找出使自己产生自我贬低和糟糕至极的事件(A)
2、分析挖掘自己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以及导致的负性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后果
3、强化合理的情绪
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和求助者探讨父亲认为“女人真没用”这种贬低的思维模式影响自己成长后自我贬低观念---觉得女人真的没用,但父亲在他学习成绩不错时又给了一些正性的肯定,使她产生任何事必须要做好的绝对化的自我要求,使她在没有满足这种绝对化要求的情况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和负性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咨询过程中,让求助者认识到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她通过改变自己对某些自我贬低和糟糕至极的信念那么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感受好一些,并可以使他们认真地考虑,而不是用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自己陷入到无法改变的事实上去---性别并不是决定有用没用的因素之一;没有回答上来儿子的问题很正常,和是否有用没有实际的联系,丈夫得病也只是正常的躯体方面疾病,而和家庭是否过的美满没有本质的联系。
2、留作业:继续挖掘不合理的信念,并自己画表根据ABC模式进行归类。
第四次:2004年12月4日
目的:
强化合理的情绪体验
方法:
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助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助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2、不仅要帮助求助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3、做合理情绪的想象(摘取部分):
---闭上眼睛,想象在你打完酱油回家,父亲在责怪女孩真没用时,你非常沮丧,生气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并想象自己怎么不是男孩子!…….自己是女孩子所以连酱油都打不好,觉得真得很受挫,沮丧,失望,焦虑…….这些都是你对待每件负性生活事件甚至是每件事情中的反应。你应当对自己的这种不合理信念负责……
2、留作业:继续挖掘不合理的信念,并自己画表根据ABC模式进行归类,而且还要用合理的信念进行自我想象
第五次:2004年12月18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
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
2、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目标,加强自我分析、领悟能力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价
“现在我已经能睡着觉了,也没那么不安了”“不觉得因为女人才没用了”“原来那种对丈夫的死亡害怕的感觉没有了,稍微有点担忧”“工作上出错少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焦虑情绪基本缓解,躯体状况有所改善,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分析,进而改变了一些不良信念,咨询过程较完整。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P89—94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P270—278
心理咨询案例:离婚后更糟糕,我该怎么办小方(化名),男孩,17岁,高三。父亲为企业高管,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幼年和童年主要由母亲养育。12岁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因父亲工作忙、作息不规律,影响到小方学习,三年后转随母亲生活至今。
据小方母亲讲述,从2024年6月,学校因疫情停课,要求学生在家上网课开始,小方就出现了情绪很不稳定的情况。带他去医院检查,测试结果显示有焦虑症,医生开了药物让小方吃,但效果并不明显。
父母对小方的教育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母亲对小方的态度比较温和,父亲则经常否定孩子,有时甚至会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孩子。
最终,在母亲劝说下,小方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态度不是十分积极。
初步分析,小方可能有焦虑和躁狂情绪。在小方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经常性的否定和打击,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父母离异,小方先随父亲生活后又随母亲生活,频繁变动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分歧,可能造成小方内心缺爱,缺少安全感,认知冲突,孤单无助等。而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小方焦虑和躁狂情绪的深层原因。
第一次咨询:“妈妈,你必须道歉!”
由于小方对做心理咨询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心理咨询师向小方母亲建议,第一次咨询可以由小方母亲向心理咨询师详细介绍孩子现在的状态和成长经历,心理咨询师给家长提出建议,家长先做出改变,给予孩子更多关心、理解和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小方母亲对此表示同意。
据小方母亲介绍,真正发觉孩子有心理问题,是在2024年6月。当时小方所在学校因为疫情停课,要求学生在家上网课。但小方每天晚上都睡得比较迟,第二天早上不能按时起床,无法正常进行网课学习。为此,母亲每天都要多次催促他起床,同时也经常催促他按时向老师交作业。小方因此大为光火,暴跳如雷,一遍遍要求母亲道歉:“你必须道歉!”同时质问母亲:“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
于是母亲就反复道歉,直到小方的情绪平复下来为止,这个过程经常需要半个多小时。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严重影响了网课学习,等7月份返校期末考试,小方的年级成绩下降了100多名。
9月份新学期开学,小方心理压力很大,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常常因为笔坏了、担心电子书被同学刮花等小事烦心不已。周末回到家,也会经常因为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突然很生气,一次次让妈妈道歉。小方母亲说:“每到周末孩子回家,我都会很紧张,神经一直紧绷着,生怕哪一句话触怒了孩子。”
小方母亲说,自己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不明白自己感觉很正常的提醒和交流,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很生气,并要求自己反复道歉?2、当孩子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安抚孩子,帮到孩子?
心理咨询师给小方母亲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接着”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被接纳、被理解、被爱护,就像小时候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妈妈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是帮助孩子化解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和孩子的语言交流也很重要。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你究竟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给妈妈说一下?”不妨多对孩子说:“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妈妈爱你。”“在妈妈眼里,你一直是个好孩子。”
3、父母的心态要强大而稳定,不要慌,不要怕,要有爱,要有光。要用自己的爱和光,给孩子传递温暖,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第二次咨询:小方的情绪变得稳定,但整体情况似乎更不好了
大约三个周以后,进行了第二次咨询。咨询开始之前,小方母亲在电话里向心理咨询师反馈:上次咨询后,她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去做,小方的情绪果然稳定了很多,一是发火的次数少了,火气也没有那么大了。但是,小方的学习状态似乎更不好了。之前是每周一送他返校的时候总是磨蹭、迟到,而最近两个周,先是让母亲每晚接他回家住,第二天早上再送他去学校,后来干脆说不去学校了,学校的学习方式不适合他,他要自己在家上网课。
小方母亲说,孩子的这些要求,她基本都满足了。现在孩子的情绪是好了很多,但她担心小方会不会以后一直就不愿去学校,甚至将来有可能辍学?
心理咨询师对小方母亲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小方看起来似乎是更“任性”了,但这也意味着母亲态度的改变和无条件的接纳,让他有了更多安全感,使得他不再那么压抑,可以更真实地展示和表达自我。这是孩子释放情绪的过程,也是疗愈和内在探索的过程。
在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和小方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小方终于愿意敞开心扉了。
心理咨询师首先对小方的情绪表示理解,告诉他:他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曾遇到过,但只要自己愿意解决,勇敢面对,再加上父母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对此应该有信心。
同时对小方强调: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如果他愿意,今天可以把平时不方便、不愿意和其他人讲的话,敞开心扉谈一谈,不用有任何担心。
小方说,其实有些话压在心里很久了,他也早就想找一位值得信任的、能够懂他的人好好聊一聊。
心理咨询师问小方:“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您每次去学校都显得很困难说起,可以吗?您是否可以讲一讲:是学校里有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有压力吗?”
小方说:一个原因是,一段时间以来情绪不稳定,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下滑,让他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自信。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有些讨厌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暑假前有一段时间,他想等下课同学们都离开后,自己在教室里自学一会儿,就让母亲悄悄给班主任说一下,看能不能晚关一会儿空调。如果班主任同意,他会非常感谢,甚至计划着让母亲专门为学校做一些事作为补偿;如果不同意,他也理解,不会有什么意见。
谁知第二天班主任老师竟然在班里公开说起了这事,说某些同学为了自己方便,就要求老师晚关空调,知道不知道班里的电费是用全班同学的班费支付的?这让小方感到非常窝火、耻辱、愤怒,从此一想到去学校会见到班主任老师,他就会非常抗拒、排斥。
“其实,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学习赶上去,但是学校里的一些人和事又让我特别烦心,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想要逃离学校的想法。我让妈妈给老师请假,要在家上网课,但并没有告诉妈妈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总是要求妈妈道歉是怎么回事,可以谈一谈吗?”
“因为妈妈总是不相信我,说我学习磨蹭、应付、不认真,其实我只不过是想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节奏学习而已。很多时候,我刚刚调整好状态,或者已经进入网课课堂了,她一会儿打开房门看一下,一会儿又过来提醒一下,反复地打扰、干扰我。所以我的情绪就爆发了,就让她道歉。如果她不管那么多,多给我一些信任,我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
“嗯嗯,我相信您说的话。还有一个问题,我想和您探讨一下:您的这些负面情绪,除了您认为的和妈妈不信任您、过度管控有关,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这个我还没有想过,也许有吧……”小方陷入了沉思。
“这个问题我们不急于作答。您好好想一想,可以等下次咨询的时候我们再交流。”
第三次咨询:“爸爸,您知不知道您骂我的那些话对我伤害都多深?”
两周以后,当小方再次面对心理咨询师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师,我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了!”
小方说,其实过去发生的很多事一直压在他心里,很沉很重,无法释怀。以前他不愿想,也不愿说,就像不敢触碰自己的伤疤。因为这些事和他最亲的人有关,甚至到现在他也不太明白究竟是父母错了还是自己错了。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感觉到了父母的改变,他自己也有了更多力量和勇气。所以上周的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对母亲说:“妈妈,我想和你们好好谈一谈!”
那天晚上,母亲和父亲一起,坐在了小方的面前。小方父亲上学期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学霸”,考的是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做了企业高管。他希望小方能像自己一样成为“学霸”,但是儿子的表现却让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儿子一是不够聪明,二是不够努力,于是经常骂儿子“垃圾人”“算个屁”“弱爆了”。
小方问父亲:“您现在记不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您带我去理发,骂了我一路。到了理发店,当着别人的面,您继续骂我。我也是有自尊心的,您知不知道您骂我的那些话对我伤害有多深?”
“您是学霸,但是您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像您一样优秀吗?我就是那个‘其他同学’!我不想当学霸,更不想成为您的‘复制品’,就像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活,希望您能理解我、尊重我!”
而对于母亲,小方说:“您认为自己是在爱我、关心我、帮助我,其实是对我的不信任和干扰,所以我很抗拒。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有自己的计划和习惯,如果您放开手别管那么多,我会感觉更自在,也会做得更好。”
小方母亲后来对心理咨询师说,那天晚上小方的心里话让他们非常震惊。她和小方父亲第一次认识到,过去他们努力为孩子做的很多事,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和感受。他们真诚地向小方道歉,请他原谅,并承诺以后也要不断学习成长,用更适合小方的方式和他相处。
小方母亲说,那天晚上,自己因为悔恨流下了眼泪,小方几次走到她身边劝慰:“好了妈妈,事情都过去了,我们都不要再提了。”这让她感到很温暖、很欣慰——孩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第四次咨询:“我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必须努力了!”
最后一次咨询是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小方告诉心理咨询师,和父母的那一次深谈,以及父母态度的改变,让他的心中释怀了很多。他感觉自己也需要行动起来了。“我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必须努力了!”
上次咨询回去,小方就让妈妈送他回到了学校——他要像之前一样住校学习。之前拉下的功课,他自己制订了一个补习计划,在正常上课之外,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网课学习等方式,尽快赶上正常进度。
对于和班主任老师的“过节”,小方表示,其实这是一件小事,无论谁对谁错,自己都没有必要太计较,而应该把注意力和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心理咨询师问小方:“您感觉,过去那些经常扰动您情绪的问题,现在还有那么严重和可怕吗?”
“问题离我越来越远,现在只剩下一些‘隐隐约约’的背影了。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中。”小方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在小方身上再次得到验证。
在日常心理咨询接待过程中,我们也屡屡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以及叛逆、厌学、网瘾、社恐、早恋等心理问题背后,都存在着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缺憾。这提醒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不要随意否定、指责、讽刺、挖苦孩子,否则,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性格、学业、职业、婚姻等。
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言,父母的心态正向、强大而稳定非常重要。这样的心态,在孩子正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可以成为重要的资源,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成为强大的支持,甚至是疗伤的良药。
与其总想着去挖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如营造温暖安全的氛围,让孩子自己敞开心扉。即便是那些看起来问题很严重的孩子,心灵深处也都有一颗向上的种子,只要你给他足够的爱、尊重、信任、欣赏,这颗种子就会被唤醒,成为一种自主的、强大的、可持续的蓬勃生机与成长力。
小方的经历也提醒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言慎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极有可能变成某个孩子心中的一根刺。
特别声明:根据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文中来访者姓名为化名,部分细节也做了相应技术处理。读者请勿对号入座。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 郑州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他为什么要妈妈反复道歉
我快四十岁,去年发现太太跟男同事有暧昧,非常震惊,没想到现代流行的“小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让我非常没有面子,也深深伤了我的自尊心,在气愤痛苦之余,很快就跟太太离了婚。
没想到离婚后比离婚前还痛苦,我非常想念她,毕竟我们也深深爱过,从学生时代到现在也有十几年,怎么可能说离就离,有许多事情是切不开的。像她如果不按时回来看两个5岁和7岁的孩子,我就会非常生气,觉得她罔顾母亲之责,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从离婚前到离婚后,我们一直在吵。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好像会希望她回来,好好做一个母亲,照顾好这个家,可是另一面又很痛苦,情绪难平,无法接受过去所发生的事。有人劝我离都离了,应该往前看,不要再想过去的事,去认识新的对象,有新的开始。不过也有人劝我,如果这么放不下她,就应该回头找她,重修旧好。究竟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解析
一个人在做重大决定前,通常都会很犹豫或摆荡,很难下定决心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是碰到痛苦难堪的事,像是外遇后的离婚,恐怕又更加艰难。从你的描述看来,你一定经过很大的痛苦煎熬。
你说你觉得没有面子,伤了你的自尊心,觉得气愤痛苦,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一个人在碰到另一半情感有所变化时,都会觉得自己被背叛,对不忠感到生气、震惊或丢脸。也会觉得如果连另一半都没办法再相信,那么对其他人或事情也失去信任。有些人还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别人好像都比自己优越、有吸引力,失去自我尊严。
有些人可能还会不断反刍被背叛的感觉,可能是所知道的事实,或是某些画面或对话。有些人则是感到茫然、麻木、吃不好也睡不不好,无法掌控自己的身心状况,这些都是正常的失落和创伤反应。
我猜你可能经历过上述某些状况,如同你说的“在气愤痛苦之余,很快就跟太太离了婚“,不过快快离婚似乎没有解决你们两个人的问题,只解决了当时发现太太有暧昧这件事。在后续这段时间,你感到更大的痛苦情绪起伏。
或许现在就是一个好时机,重新去看看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当时是为了什么让你这么坚决离婚?是因为两个人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只是为了面子和尊严?)现在又能有哪些改变或转变?
如同你所问的,是应该复合?还是往前看,放下离去?是摆在眼前的两个抉择。不管最后是哪一个决定,都建议你拉长时间来看,试想五年或十年后再看现在做的决定,什么状况下你的后悔会少一点?
复合意愿和可能性有多大?
你在信中提到“非常想念她,毕竟两个人深深爱过,很多事是切不开的“,也提到“好像会希望她回来,好好做一个好母亲,照顾好这个家“,从这些心情都看得出来你是想复合的。
不过建议你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做理性的评估。
Q1:在情感上,你多希望两个人能重新在一起?如果是1到10分,1分是完全不想,10分是非常想、非常渴望。
Q2:在现实上,你觉得复合的可能性有多高?如果是1到10分,1分是完全不可能,10分是可能性最大。
问完自己,也要去了解太太的状况。如果现在还能跟太太有好的对话和沟通,就直接问她,了解她心中真实的感受。如果问不到,就是你自己要在心中评估,太太的意愿和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两个人的分数都高,表示复合的机会较大。如果分数不高或双方分数差距过大,比如说,你很想但是太太不想,就要去衡量自己的心神、体力、时间和毅力,是否足以将太太挽回?投下的投资报酬率是否值得可行?
除了评估双方的意愿,也别忘了评估手边可运用的资源,资源有具体,也有抽象的。具体者如有哪些亲朋好友可居中协调说好话,如丈母娘或兄弟姊妹,这会有些帮助。或是两个人的共同朋友,或是对太太有影响力的人,都可以请他们来协助。
你们两个人的感情基础,也是另一种抽象看不见的资源,存在两个人心里,像是过去共同的美好回忆,曾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再如,对太太的认识也是另一种有利的资源,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事可以打动她,什么事又会让她反感,她的喜好习性,应该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你们有十几年相恋相处的时间,不管是过去的回忆,还是对彼此的了解,应该都十分丰富宝贵。
复合之路并不是那么容易,对已经发生的事──太太的暧昧情事,得学着放下和原谅。《走出外遇风暴》这本书曾提到,全然忘记不代表自己在道德上就是个好人,忘不掉也不代表自己很差或不够有修养,事情本来就不容易忘记。像台湾曾发生过的921地震、八八水灾、空难和气爆事件,对许多人都非常痛苦难捱,一定会留下不好的记忆,但是灾难之后可以重建。重建和原貌的确会不一样,不过重建之后会有新生命出现,也会锻炼出韧性,就像两个人也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关系,比从前更加亲密。
复合之路,考验彼此,要学习信任对方,忍受自己可能被牵动的不安,不能当作这件事完全没发生,绝口不提,但也不能一直挂在嘴上,惩罚对方;得找到一个好的、新的互动模式,继续走下去。
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找一个自己能信任的婚姻咨询师协助,拓展两个人的谈话方式和沟通,避免一再出现伤害性的言语,落入彼此伤害的循环。
同样的,复合之后,过去会争吵磨擦的事,之后还是会发生,就是两个人原本的差异、冲突和不兼容的地方,要看两个人如何继续折冲、协调、退让或有共识,夫妻间不是完全不会吵架,而是要建立一些好的沟通方式,在吵的过程中磨合,满足彼此的需求。
勇敢放手,往前看
除了评估复合,眼前的另一个选项是选择放下往前看。你信里提到有朋友建议你,赶快去认识新的对象,有新的开始,也许这样能转移你的伤痛,忘掉前一段婚姻的纠葛。但我建议你,在此之前,先当好一个单亲爸爸,把自己照顾好,让工作、家庭和孩子都稳定下来。
这条路的确不好走,一开始会觉得寂寞孤独,像武士出征一般,要独自承受面对很多事,也许过去是可以跟太太分享,一起解决,但现在都得一肩扛起了。可以透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自己:
●先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相信你心中一定有极大的愤怒,不过愤怒会让人有力量,愤怒的背后常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可能是自己的不安、恐惧或怀疑,也可能是仍深爱着对方。
爱的反面往往不是恨,而是冷漠。当我们对一个人没有感觉时,其实是不在乎,因此心里如果还有很强烈的气愤或怨恨,表示自己还是投注了很多心力和能量在里面。
学着跟痛苦共存,留意情绪的变化,允许这些感觉来拜访自己,不要太苛责自己怎么都没办法好起来,安顿好自己的情绪,培养适当纾压的方法,像是有好的运动习惯、从事自己喜欢的休闲娱乐,或是有好的亲友相聚。
情感上有失落,不会痛苦是骗人的,练习看到自己的生气、失落,和这些感觉在一起,每天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独处、静心,允许这些感觉潮来潮往,如同正念心理学家所说:“是情绪很糟,不是你很糟。“
●检查自己哪里最容易受伤?是不是到现在还没办法接受已经离婚这个事实?当亲友同事不小心问起时,支吾其词,不知如何回答,或是在逢年过节或公司重要活动时,如有人随意问起家庭生活,都好像勾起内心的疮疤,痛苦不堪。这些情绪感受其实都反应出背后真实的自己,是觉得丢脸,太太会发生这样的事,还是觉得自己不好,比不上别的男人等等。
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脆弱,也才有可能面对外面的人,对外寻求协助,不会自己守着痛苦和孤寂。
●重建你的生活秩序、稳定家庭作息,找到合适的资源,处理家庭事务。单亲爸爸比单亲妈妈更辛苦的地方,是失去婚姻也可能失去家庭原本的节奏与步调,因为通常都是由太太在打理一切。
因此,单亲爸爸更需要寻求可运用的资源,像是能长时间照顾5岁和7岁小孩的地方,或是有适当的亲友能长期照顾,才能让自己有余力安心工作。也可以参加相关的单亲爸爸的团体,从中看到类似处境的人,就不会觉得自己那么孤单,还会有许多资源可以分享交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我相信知道你状况的亲朋好友一定很愿意帮助你,他们也是很重要、很好的后盾。
●也要回头检视跟太太的关系,两个人发生了什么困难。 你说“从离婚前到离婚后,一直在吵“,在你们在过去的吵架冲突中,是不是都比较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彼此的差异难以兼容或协调。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要思考的是在关系中有冲突时,除了用吵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跟对方好好沟通,只有在学会怎么协调、退让或找到平衡点时,才有机会发展出好的关系,两个人继续相爱和生活,否则不管是跟太太复合,还是发展新的关系,可能都只是在重复相同的问题,带着旧问题进入新关系。
●离婚前没有谈好的事情,还是要找机会谈一谈。包括法律上夫妻财产的分配、孩子20岁前教育费的共同分担、探视孩子的权益等等,愈清楚愈好。你们看起来是协议离婚,不是透过法院判决,因此两个人得自己协议商定,避免多年后仍有纷争,像许多社会新闻,离婚多年后仍为孩子的赡养费或教育费打官司。
如果你们两个人现在一谈就吵,可以找中立的第三者来帮忙,像是两个人都信得过的亲朋好友,或是有专业能力的婚姻咨商师,或是经验丰富的法院家事协调委员会,都有不同的资源可应用。当两个人关系愈好,就愈不需要正式的管道来协调。关系紧绷冲突,愈需要正式的管道。
●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不管是复合或分开,注意他们对此事的感受,聆听他们的想法,不要让孩子有误会,有些孩子会以为是自己害父母离婚,在心中愧疚而自责。告诉孩子,爸妈无法继续相爱与生活,但永远是他们的父母,会照顾他们,让孩子安心。不要在孩子面前对另一半做人身攻击,这容易让孩子心里产生矛盾与冲突,长久也会影响对他父母亲的认同。
定期让孩子能看到妈妈,继续维系跟孩子的关系,让孩子能信任大人,而不是妈妈好像就从他们的生命中消失,照顾孩子的情绪需要,这也是为什么要跟太太谈好探视孩子的时间,让她了解这对孩子的重要性。
●最后,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加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维持跟其他亲友该有的社交和互动。允许孩子难过与思念他们的妈妈,减少对孩子生活上的变动。
在还没面对伤害、理清自己以及安顿好家庭生活前,不要再度陷入新的关系中,通常新关系是甜蜜的,但很容易又重复过去的问题纠葛。
在埋怨自己为什么总是碰到相同的问题和人物时,不妨先检视这段关系,从中学习,提升自己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会发现人生的意外常给我们很大的恩典和祝福。
是这个吗?
关于“想找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364095319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