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贴精神病标签(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别给孩子贴精神病标签
网上有关“别给孩子贴精神病标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帮助过的所有被贴上或者将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已经吃药或者马上就要吃药的孩子中,毫无例外,所有父母都是有问题的,不是夫妻关系不好,就是亲子关系不亲密。父母都没有给孩子创立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紧张、恐惧的环境中。孩子的生活目的一是察言观色,少犯错误,少招惹父母生气。因为父母生气的后果很严重,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误互相指责吵架,就是被父母责骂殴打。尤其是父母不高兴的时候,更是要小心翼翼;二是要陪伴父母,尤其是陪伴母亲,接受来自母亲的各种怨恨;三是要主动学习,刻苦学习。他们不是享受学习过程,而是通过好的成绩让父母高兴,减少家庭不愉快的气氛,减少被挨打责骂的机会。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让父母觉得孩子特别乖巧懂事,直到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会带孩子去精神科或精神病院。孩子通常会拼命反抗,拒绝承认自己有病,结果会被认为失去了自制力,需要大剂量药物把孩子的情绪给压下来,宁可吃药吃傻了,也不能去“自杀”。
孩子的这种生活目的最终让孩子形成了自卑、讨好的人生模式,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生活能力。如果父母的饮食观念有问题,或者说自己本身就因为饮食缺营养而经常大脑失控,那么孩子在学校期间一定会出问题。在初高中阶段,孩子通常一般的表现首先是和父母的 情感 交流慢慢减少,说话交流也会变少,然后睡眠减少,饮食也更加随意,或者增加零食甜食和饮料的摄入。孩子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孩子会先后出现手脚冰凉,全身发冷,头痛,胃痛,便秘腹泻等症状。最后突然有一天,比如被父母打骂了,考试成绩下降了,等等原因,孩子开始拒绝上学,会说不喜欢老师,见到同学就紧张,觉得被同学们歧视,等等。一般来说孩子会昼夜颠倒玩 游戏 。家长们开始是强硬回应,试图通过威胁利诱,打骂让孩子上学。孩子会以死相逼,拒绝上学。之后家长开始服软,可怜求孩子上学。孩子的反应通常是憎恶父母。这时候绝大多数家长们都傻眼了。他们开始一筹莫展。如果孩子吃得越来越少,每天封闭在自己的屋里不出门。家长们要么有钱,找心理咨询师,要么就直接带孩子进精神病院。通常心理咨询师主要是针对孩子做咨询,但是西方心理咨询的理念是强调孩子独立,强调父母不要控制孩子,父母太强势,等等,并不适合中国文化,咨询的结果很可能是加剧亲子矛盾。最终无论是做心理咨询还是去精神病院,孩子一定会被贴上精神病标签,服用精神类药物。孩子看似缓和了和父母的关系,但是肯定不能坚持上学。只有少部分孩子上了大学,学的是不需要高级数理化知识的学科。在学校不能和同学们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即使勉强毕业,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如果父母的饮食观念正确,孩子没有挑食偏食,能够有最基本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保障,孩子会顺利地长大,进入大学甚至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他们在所从事的学术领域也可以做的很出色,但是他们这种自卑讨好的人生模式并没有改变。会在自己的婚姻中会百分之百地暴露出来,会在自己的职业中反映出来。一旦遇到极大的挫折,大脑基本上就会失控,失眠是最初始的反映。如果熬过去了,人会慢慢恢复 健康 。没有熬过去,大脑失控会逐渐加剧,紧张恐惧就会变成了焦虑。如果还没有解决,焦虑会两极化:要么抑郁,要么幻觉狂躁。当然也可能被诊断成躁狂-抑郁症,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双相 情感 障碍。
无论孩子在哪个年龄段出现大脑失控的症状,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带孩子做血常规检查。从目前来看,所有出现严重大脑失控症状的青少年总会在红白血球、血红蛋白,血压心率等指标上出现异常。实际上孩子患的是大脑疲惫与营养缺乏综合征,而不是什么精神病。父母需要脱胎换骨的改变,重新做父母,同时增加孩子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只要孩子改变饮食习惯,父母改变亲子关系,孩子一定不会和精神病有关系。如果父母不愿意改变,或者不知道怎么改变,父母不相信营养,没有想方设法让孩子增加营养,孩子基本就没希望了。
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团体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美国团体工作专业协会提出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的技术
1. 有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参加者
2. 对团体咨询有清晰的界定,有能力对组员解释团体目标和程序
3. 有能力对组员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
4. 对组员进行适当的示范
5. 对团体中的非语言行为作出正确而适当的解释
6.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效地运用咨询技术
7. 对团体过程中的紧要关头作出调停
8. 有能力使用主要的团体技术、策略和程序
9. 在团体中推动导致改变的具治疗功能的因素
10. 懂得如何有效地结束一个团体过程
11. 用追踪的方法来维持和支持团体成员
12. 用测量的方法来评鉴团体的结果
一、团体咨询过程中的常用技术
(一)反应的技术
(二)互动的技术
(三)行动的技术
(一)反应的技术
1. 倾听 :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但听懂对方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对方在交谈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隐含的内容。
2. 复述 :不是简单地重复对方所说过的活,而是专注他的谈话后,以更清晰、更明确,更恰当的方式重新描述对方所传递的信息。
3. 反映 :反映是指咨询员用心去关注和理解团体成员的感觉,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语调、动作等非语言的表达,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全面地反映团体成员的感受,让成员体会到领导者始终与他一起处理心理的困扰。
4. 澄清 :针对成员所表达不清楚或混淆的地方,领导者协肋成员把遗漏的信息说出来,将混淆的地方重新整理,使意思更加准确。
5. 应对提问 :当成员向领导者或其他成员提出问题,可以用反问句,或让团体其他成员表达意见。
6. 摘要 :摘要指团体领导者在团体告一段落或即将结束时,用简单的叙述概括地将团体发生的过程或内容向成员反馈
反应技术应用的目的
让成员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
让成员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互动的技术
1. 建立关系 :是互动技术的基础。团体领导者必须具备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共情、尊重等基本态度,使成员感到温暖、安全,从而在团体中开放自己,形成良好的团体气氛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人际关系,互相信任。
2. 解释 :指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成员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陈述给予意义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成员自我了解并引导成员改变自我的行为。 解释不是说服而是提供思考 。
3. 连结 :领导者将成员之间所表达的观念、行为或情绪相似之处予以衔接、产生关联,或把成员未觉察到的一些有关联的片断资料予以串联,以帮助成员了解彼此的异同之处,增加彼此的认同感,提示重新检视个人资料的机会。
4. 促动 :也称催化,是协助团体成员增加有意义的互动的技术,也是贯穿团体咨询整个过程的技术。促动是指团体领导者采取行动促使团体成员参与,如热身、破冰,或介绍重要的资料给团体的一种技术。
5. 阻止 :是团体领导者防止团体或部分成员的不适当行为所采取的措施,非针对个人,也避免贴标签。例如攻击未出席的成员,讨论某成员的闲话,穷追不舍地逼问等。当出现这类情况时,领导者需要用坚定但温和的语气加以制止。
6. 保护 :技术的使用是为了确保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免于不必要的心理冒险,或者不必要的身心伤害而采取的必要性、安全性反应。因为在多人参加的团体中,难免会出现冲突或其他负向行为,领导者要及时觉察,并安全疏导。
7. 支持 :是指团体领导者给予成员鼓励,增强其信心,也有助于提高团体凝聚力。
8. 反馈 :也称回馈,给予反馈是团体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是领导者基于对成员的行为过程和了解,表达对成员具体及必要的反应,以利于成员利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反馈的时机要适宜,尽量用非判断性的语言。反馈也可以是成员之间自发地给予,也可以由领导者邀请成员给予。
9. 自我表露 :也称开放自我,指团体领导者在适当的时机有意义、建设性地分享个人类似的经验、感受和看法。领导者自我表露的内容必须与团体的主题有关,与此时此地成员关注的问题有关。自我表露有助于领导者与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团体气氛,同时增强成员示范性学习的效果,刺激成员的思考。
10. 折中 :领导者以客观公正的立场,邀请团体中的成员表达不同的看法 , 以确保所有的意见都有一个被听到的公平机会。
11. 聚焦 :包括建立、维持或转移焦点的技术。团体领导者要有能力判断此时团体的焦点为何,以及了解此时此地最适当的焦点,才能适当地运用聚焦的技术。
12. 引话技术 :一般用在面对一些较害羞或较沉默的成员,领导者需要适当地鼓励他们发言的时候。团体领导者可运用活动、直接普遍邀请所有成员、指名,或用眼神或其他手势等非语言技术引发成员讲话。
13. 运用眼神 :团体进行过程中领导者常常需要用目光环视整个团体,即使团体集中在每个成员身上时,领导者也需要自然地运用余光来观察团体,这样能搜集到许多宝贵的信息,例如有谁对说话者同意或异议、谁好像有话要说、谁的情绪反应强烈、特殊非口语的信号等,均为领导者随时介入的依据。另外,领导者也可运用眼神鼓励成员说话或有意转移视线阻止成员说话。
14. 观察 :对团体过程的观察是领导者自始至终都需要使用的技术。同时,引导成员增进对团体过程的观察力与敏感性,也是领导者重要的领导技术之一。如果一直将团体停留在成员们所谈的内容,而忽略了团体进行的过程(即此时此刻团体正发生的事情、互动模式和程序),将会忽略许多宝贵的资料。
互动的技术使用的目标
促成联结
(三)行动的技术
1. 起始技术 :也称开启技术,是领导者用来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团体,让成员进入活动状态的技术。一般在团体之初、团体动力停滞、团体从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时使用。起始技术可以带出成员的参与感,转化为积极的团体动力。
2. 询问 :询问的问题需与成员的自我资料有关,如与成员目前的生活有关的内容,成员愿意努力并改变的内容,成员愿意冒险并承担责任的内容等。询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咨询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尽量使用开放式语句引导成员对自己的行为的内涵及原因进行自我探索,从面增进自我了解。
3. 面质 :是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一种常用技术。当团体领导者认清成员在思想、感觉、行为方面的矛盾和不一致时,应明确指出,并要求回答。
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要面质 :
? 成员现在所说的与所做的不一致 ;
? 成员所说的与所感受的不一致 ;
? 成员现在所说的与过去说的不一致 ;
? 成员所说的与领导者所觉察的不一致。
?注意:面质最好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使用,面质时态度要尊重关怀,内容要具体正确。
4. 调停 :指当团体的时间使用不恰当,团体进行的方向与步调偏离主题时所采取的干涉行动 — ,如团体发展速度太快、成员不习惯或难以忍受团体气氛、团体讨论跑题的时候。
需采取调停行动的情况有 :
? 成员反应含有敌意
? 大部分成员的意见不正确时
? 团体成员被迫接受团体的决定
? 团体制造过分的紧张或顺从的压力等
注意:技术使用的目的是把团体咨询的焦点集中到与团体有关的内容上。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如果有人漫无边际地聊天、高谈阔论、袖手旁观、漫不经心时,领导者必须采取行动集中焦点,把漫谈拉回到某一有意义的内容上。
5. 示范 :指通过**、录像及治疗者、同龄人的适应行为,为团体成员提供仿效的榜样,以矫正不适应行为。
在团体咨询中,团体领导者无论愿意与否,他的言行都为团体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可专门邀请与团体成员有相类似的背景,但适应良好的志愿者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往往能产生十分特殊的疗效。
行动技术使用的目标
提高成员自我开放程度
反应的技术 —— 接纳团体
互动的技术 —— 融入团体
行动的技术 —— 深化团体
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
心理咨询听得多了,那么你又是否了解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呢?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与理念
1.叙事心理治疗源于后现代主义叙事
叙事疗法,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在这里,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2、叙事心理治疗的内涵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3、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
麦克·怀特认为,个人问题的形成与主流叙事的压制有关。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力*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
麦克·怀特认为,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辨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二、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不过,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到。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我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的过去,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动力。“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就面对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他必须安排自身时间经验的时间顺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他必须把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简单地说: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表达我们自己,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透过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想法,用“问题外化”(externalizing)的方式,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意义一体化的知识。个体必须透过问题外化的过程,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的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找出其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与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心。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
学生: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辅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我不知道……
辅导老师:同学怎么称赞你?
学生:(笑)他们说我很认真。
辅导老师:怎么说?
学生:就是上次的义卖会啦……
辅导老师:你可不可以谈一下那一次的经验。
学生: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硬拉很多人来,我们班级的摊子面前可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们找来的。我有办法让她们掏出钱来,大家都说我们班的摊位没有我是不行的。
辅导老师:在这件事里,你觉得你有哪些天分?
学生:我……好像……有推销的天分。
辅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
学生:我在初三的时候……老师,我在想,我好像的确有推销的天分,我妈妈也这样说我。
学生: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有一次她生病,身体不舒服,我刚好考完试,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好多逛街的人原来只是看看,并不想买,我好象有办法让他们买……
学生:老师,大学的哪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展?
在上述对话中,学生的第一个“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当与推销的天分有关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unpack),即将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三、叙事心理治疗给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1、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
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它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叙事隐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此外,叙事还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像个案分析、传记等都是叙事的表达方式。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2、谨慎使用教育者的影响力
许多师生与亲子间的冲突在于长辈以优势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导,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大多只能强行接受,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些透过主流真理压制个体意义的方式达成的生活,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地成长?家庭与师生基于亲密的生活接触,让其在青少年生命中常扮演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角色,教师与父母的责任重大,谨慎使用这样的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对于班级或家庭中部分的“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少年”,解决其问题的方式恐怕不在于要求贯彻老师或父母“真知灼见”的规定或预测,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应以找出一种看似最佳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或子女改变行为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试图理解他们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认知,对其个人人生意义的看法,让他们明白其行为与主流价值间的落差从何而来,协助他们思考应如何面对主流定义下的真理,进而找出自我改变的方式以及调整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在对待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尝试找出他们看待人生的方式,远比精确地指出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来得重要,毕竟教师与父母的知识都并非中性,而都带有浓浓的权力意味。这样的知识或许有效,但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个性差异极大的子女或学生,而对主流“真理”的适应不良,是可能形成问题青少年的。如果方法失当,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在咨询者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当事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当事人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例如,单亲家庭如果认为是“成长的缺陷”,那么只是看到负性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沦,但是如果看成是逆境的磨练,那么会成为成长的动力。生命经验的转化,就在于对生命故事的咀嚼:“如果妈妈还活着,她希望你怎么做?”“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这件事教给你什么?”正是这些咀嚼,使学生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辅导和教育中,这种发现并非无中生有,是让学生得以经验现身,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正如英语中的“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是不让它盖住,让原有的展现出来。
拓展:
心理咨询室文化标语
1、沉默不会润物无声——润心理。
2、语润心田,情义相通。
3、越聊越嗨,越滋越润。
4、良言·润心,细语·暖身。
5、语润心田,舒闷解烦。
6、柔声细语润心田,千千心结云消散。
7、心语释冰,润泽一生。
8、润在心,善在理——润心理。
9、润泽心灵,理顺心情。
10、静心润物细无声——润心理。
11、生活滋润,就要心宽。
12、排解障碍,润泽(明润)万家。
13、润物无声,沟通心灵。
14、登录润心理,下载心惊喜。
15、润于心,善于理——润心理。
16、潜移默化,润智无声。
17、暗语潜入心,润解千千结。
18、爱的滋润,心的沟通。
19、感恩润心田,晓理达万家。
20、打开心窗,润泽健康。
21、润己德人享天下——润心理。
22、轻轻细语,润润心田。
23、天源润万物,大爱安亿心。
24、解迷津,涵润心——润心理。
25、春雨润物,良语润心。
26、人生有一润,万事皆能顺。
27、心语贵精,润泽一生。
28、润声暖如酥——润心理。
29、打开你的心房,滋润你的欢乐。
30、沟通心灵,润泽心田。
31、让我们的心田滋润你的心结——润心理。
32、润心田,理自然——润心理。
33、润心明理,因为有你。
34、慰人生,润心田——润心理。
35、润心润理,顺风顺水。
36、良语浸润心有声——润心理。
37、性和温润,自在于心。
38、生活正能量,润心理绽放。
39、润于心,明于理——润心理。
40、敞开心扉,放飞心灵。
41、润人心,解人意——润心理。
42、清心·滋润·正能量。
43、豁达·心性,滋润·人生。
44、咨询师专业,润心理卓越。
45、润益入心,如觅知音。
46、还你欢欣焕新你,润心理,唤醒你。
47、心怀感恩,润泽无声。
48、润心有道,为你智造。
49、润泽生活每一天——润心理。
50、暖爱润心,慧思明理。
51、“咨”润心灵每一天——润心理。
52、千千心结开,润润好未来。
53、润透心,善解理——润心理。
54、爱润心田,阳光灿烂。
55、润泽无限,心灵港湾。
56、润有道,爱无限——润心理。
;关于“别给孩子贴精神病标签”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364095319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