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寄居地(15位大咖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我总结了一下)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灵魂寄居地
网上有关“灵魂寄居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15位大咖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我总结了一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天空,是云朵的寄居地
海洋,是鱼儿的寄居地
人生,是梦想的寄居地
身体,是灵魂的寄居地
没有云朵的天空显得空乏
没有鱼儿的海洋显得死气
没有梦想的人生显得单调
没有灵魂的身体
只不过是 ?一具尸体
曾几何时 ?身体弄丢了灵魂
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睡觉
起床
洗漱
早餐
工作
中餐
工作
晚餐
休息
睡觉
起床
洗漱
早餐
工作
中餐
工作
晚餐
休息
睡觉
起床
洗漱
早餐
工作
中餐
工作
晚餐
休息
睡觉
起床
洗漱
早餐
工作
中餐
工作
晚餐
休息
睡觉
、
、
、
、
、
、
日复一日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看似规律的生活
其间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不知人在何方
不知身处何地
忙碌掩饰着空洞
习惯掩藏着恐惧
别人笑,我也笑
别人哭,我亦哭
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手上做着心不遂愿的事
只因灵魂远离了ta的寄居地
但有那么一些微妙的时刻
灵魂会在你的心中轻轻的呼唤
我在这里 ?我在这里
请让我回到我的寄居地
请让我去感受着我的感受
请让我去说出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请让我去做出我爱做的事情
请让我成为我自己
只要身体愿意
起心动念:
灵魂回来吧!!!
心身于是逐渐合一
就仿若凌波丽坐进了零号机
天空有了云朵
海洋有了鱼儿
人生有了梦想
身体有了灵魂
自由从此彰显
人生因此变得有意义
有人会问,我们又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到底落在了何处呢?有时候,仔细聆听也无法听到ta的声音;有时候,四处遍寻也寻不着ta的踪迹;我们渴望着自由,却往往身不由己。
在这里,团体,将会帮助你一起寻找你的灵魂,寻找你的自由所在之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在这里等着你,陪着你一起去探索你的灵魂之地~~~
团体时间
2024年12月18日
19:00——21:00
沙龙地点
贵阳市解放路19号虹云大厦三单元202室
(蓑草路口往嘉润路口方向,大掌柜辣子鸡楼上,耀华玻璃旁)
沙龙人数与费用
人数:12人体验,人满即止
4人观察,人满即止
费用:20元/人
恕不接受空降
(另:转发微信到朋友圈所有人可见,截屏并发给以下微信号,参加沙龙免费哟~)
团体带领者
宋杨
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取向,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受训背景: 中法高级精神分析/ 薛伟邹政动力性团体(体验及观察)/李新雨拉康中高级研讨班 ?/曾奇峰精神分析网络课程 /丛中初中高级精神分析 /“欧文亚隆”团体 ?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人本存在、精神分析课程 / 曾奇峰阻抗防御机制中级课程 /曾奇峰释梦中级课程 ?/沙盘中级心理咨询师 ?/首届当代自体心理学实战工作坊初中高三阶(徐钧)/ 舞动治疗工作坊 /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坊 /卢梭青少年精神分析工作坊 /卢林网络督导组 /薛伟网络督导组 /薛伟老师比昂工作坊 /施琪嘉女性精神分析/ ?施琪嘉释梦课程/李孟潮荣格工作坊
接受两年的个人分析(持续中)
亦攸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受训背景:中美班精神分析三年连续培训 / 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培训(帅莉组,费小懿组) / 曾奇峰精神分析技术工作坊——防御机制与阻抗的识别和处理 ?/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网络课程 / 丛中博士《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中高级课程 / ?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资料连续培训第12期中高级课程 / ?欧文亚隆团体网络初中高级课程培训 / 张沛超博士“现代精神分析系统培训工作坊 ”/ ?盛晓春教授系统式家庭治疗初中高级、督导 / 薛伟、邹政老师,精神动力取向临床病理心理学解析与案例督导学习; / 沙盘游戏咨询师(中级)专业认证培训/儿童游戏治疗 / 大学糖《大咖天团》微课 / 李孟潮受伤疗愈者工作坊 / 施琪嘉创伤课程 / 费小懿欧文亚隆团体100小时个人成长体验 / 卢林网络督导组24小时 / 薛伟网络督导组90小时 / 卢林精神分析初级网络24小时 / 薛伟老师比昂工作坊。 / 苏晓波老师比昂工作坊。/薛伟、邹政网络动力性团体体验学习和观察学习。/ 张天布团体督导学习。
个人体验200+小时,持续中。
?
15位大咖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我总结了一下1,2006年七月,著名的心理剧专家,英国心理剧协会(BPA)前任副主席Dr.Ron.wiener首次访华,在中国上海,北京,昆明开始了社会剧的传播。
2,2008年11月至2024年4月,由英国心理剧培训学院和上海内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办了社会剧在中国的首届导演连续培训项目,郝滨、乐维杰等六人成为中国的首批社会剧完全级专业认证的获得者。(中国.上海)
3,2024年7月,《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邓旭阳、桑志芹、费俊峰、石红编,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向中国的专业人员介绍了社会剧。
4,2024年8月,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郝滨以《社会剧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趋势及应用范围》为题,做了中国第一次社会剧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论文报告。(中国.苏州)
5,2024年8月,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缪青、柳菁、乐维杰、郝滨、朱建玲等人以《谁是那只蝴蝶》为题,在中国第一次社会剧在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坊上向参会代表介绍社会剧。
6,2024年11月,林紫心理机构首席专家薛伟邀请Dr.Ron.wiener再度访华,再度推动了社会剧在中国的传播。
7,2024年5月至11月,由英国心理剧协会培训学院、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林紫心理机构培训学院再次在中国举办了社会剧导演连续培训项目。
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Young River
联系 | 一杯咖啡编辑部 coffeepr@qq.com
最近在旅行途中,抽空拜读了由赵旭东、施琪嘉等主编的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是由15位资深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 分享主题微课的文字整理版 ,里面有不少好东西。行车途中,我把我认为比较精华,且具有普适性的内容做了整理。整理按相关主题,而非按原书以分享者进行分类,供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爱好者,来访者等参考。
另外,大咖只是对更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前辈的尊称,并非认为他们就是权威,说的就不容置疑。特此说明,以免误议。
心理咨询到底起效果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心理咨询师,心理爱好者,来访者都比较关心,我梳理后发现, 大咖普遍认为,流派和具体技术对效果的差异有限,关键还是心理咨询能否帮助来访者更好认识自己,在咨询中有领悟更要有新的体验 。
最重要的是处理治疗关系
一个人被怎样对待,决定了我们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 任何一个流派,最重要的都是处理好治疗关系。治疗关系会在80~90%的程度上帮助一个人。 我经常把治疗关系和亲子关系并列,这在精神分析中叫平行关系,我们小时候的亲密关系模式,会影响现在的亲密关系模式,而这种关系模式也会在心理治疗中呈现。
在咨访关系上,我提倡以下四点,第一,谦卑宽容, 慎用权力和权威 ,二 摒弃技术至上 ,不要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水平,就什么都不在话下,常表现出说话不留余地的样子,三 不要总在强调弱势地位 ,不要带着敌对的心态跟别人打交道,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四是 把患者当人看 ,不要把他们当作敌人和对手,当然也不要把他们当作亲人。
取决于能否真诚做自己
一个人能否在人际互动中得到帮助,取决于这个人能不能在别人面前真实的表达自己。 尽管很多人在意识中认为自己不顾忌,但在潜意识中,却还是会害怕被别人冷落怠慢反对戏弄,驳斥和否定,担心自己刚刚说的是不是很傻。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即来访者刚开始在陌生人面前表达感受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个人能不能在别人面前充分安全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跟童年经历有关。 如果从小感受到照料者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婴幼儿无忧无虑的在母亲陪伴下独自玩耍,在共生阶段得到非常安全的照料,回应得到充分的满足,有了早年情感的基本安全感,才能在长大后接受挫折和分离,成为独立客体,在需要的时候,安全的走进自己的内心,这是理想状态。
取决于能否找到自我
每个人想要真正的获得心理成长,必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但我们又不能贸然离开,要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就会不知身在何处。
咨询师并不需要给来访者意见和建议,当来访者有了自我,有了一个寻找方向,自然就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多时候他们非常聪明,有学习能力,也可以自己做决定,只不过经常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很难作出决定。
取决于能否找到生活连贯的意义
我们并不见得能消除病人症状,也不见得能改变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但是我们可以让一个人从自己混乱的生活当中找到连贯的意义, 这个过程对一个人的帮助非常大,对自我接纳非常重要。一个人痛苦并不是因为他倒霉,而是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倒霉,让他有更深的理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释然。
取决于能否接受不可改变
人类很多病态痛苦的根源在于分不清不那些心理活动可以控制哪些可以控制,当主观能控制的它不控制,主观不该负责的他去负责,这就导致了病理性症状的产生,尤其是神经症性的症状。
从三个层面来做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第一个是症状层面,理解症状的客观性。 就像考试焦虑的孩子,如果你知道这种焦虑对你来说是客观的,主观无能为力,就不会跟他较劲。
第二,心理动力层面的主客观分析,即理解症状背后的动力学原因。 我们有本能的情和欲,很多情和欲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完全压抑到意识之下,没有正确的渠道宣泄出来,就会变成症状形成病理性情绪,如果我们有情绪,以后都把它压抑下来,最后,形成病理性情绪压抑。
第三,人格层面的主客观相对性分析。 一方面我们要促进对客观心理现象的理解,要接纳人格的客观性特点,如果你是好强的人,就接纳了这个特点,接纳以后,好强就已经松动了。另一方面要促进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智慧的发挥主观的积极作用。
还有,家庭治疗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家庭成员看到不能改变的部分时,就会对自己和别人放下过高的期待,接纳性和容忍性就会变高,彼此的紧张可能变成对彼此的接纳和包容。
警惕假性领悟,真正的改变需要新的体验
有些来访者可能通过阅读书籍,反思自己的问题,尽管对自己的问题表现和产生原因都有深刻的分析,但这些理解对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帮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改变的阻抗。
这种领悟是假性领悟,而不是真正的领悟,并不能帮助来访者实现真正的改变。仅仅是认知层面和理性层面的领悟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里面缺少的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缺少一些体验,不管什么形式的治疗,都有一个关系,而在关系里来访者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通过对咨询师的负面情绪的新的处理体验,来实现改变
来访者出现的问题,大部分跟不安全依恋有关,他们进入治疗室时,势必带着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检验治疗师是不是足够关心和爱他们。 对很多来访者来说,心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和尝试尝试, 他能不能在治疗室里面感到安全,从而尝试进一步探索。
做心理治疗不是包您满意,如果治疗师一直对来访者态度很好,来访者在治疗中没有发展出负性情绪,尤其是对治疗师的负性情绪,那就很难处理过去经历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来访者对治疗师有很多不满,愤怒和贬低,治疗师还是要坚持帮助来访者,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治疗师要承受这方面的贬低攻击,这样才有机会让来访者获得矫正性情绪体验,作为治疗师,我们要既像早期伤害她的那些客体,又不像那些客体,但不能完全不像。 如果完全不像治疗,就永远没办法开始。
咨询师为来访者自我决定提供一个稳定参照
来访者为自己做决定,需要一个参照,咨询师就是参照。 你要待在中立的位置,不偏移,不给强烈建议,不给出是非对错的评判,只是以自身的状态在那里做出一个反应,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来访者处在什么状态中,通过咨询师的参照,确认自己的存在,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咨询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咨询师自我成长水平
通过上文你会发现,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咨询效果,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是什么流派什么出身等重要的多。 这些大咖也不约而同地对咨询师如何提高自我成长水平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触及自己的灵魂
马丁布伯说,一个做心理咨询的人,如果只是在表面用技术进行治疗,或许能够治好一些人,但这种治疗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治疗应该触及他们的灵魂。 想成为咨询师,首先要触及自己的灵魂,跟自己的灵魂有所交流,跟自己的身体有所交流 ,这样才会进一步帮助来访者往前走,对咨询师来说,这是一辈子的必修课。
自我意识涉及到这几个方面
心理咨询师既要有自我意识,要有价值立场。 自我意识涉及到这些问题:我是谁?我跟别人的界限在哪里?我为什么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事情?什么事对我重要?我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我对别人抱有什么样的信念?
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对于对错好坏的看法,会影响到我们对来访者说的话做的事,如果不搞清楚,可能会好心做坏事,甚至导致医源性损坏,即帮助人的时候给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自我意识能让我们对自己和对来访者诚实,在建立关系中,对别人产生的幻想,会影响对方的形象 ,敌意制造敌人,善意制造友人,如果我们对人性比较悲观和消极,就会经常看到不顺眼的人。
我们要有意识地促进心理的适度分化,在情感认知上,跟别人有适当的界限和交集。 如果低分化,没有独立性,不能保持中立有很强的受暗示性,就很容易受人影响,做任何事都没有主见。如果分化过高,会显得刚愎自用,跟别人的感情疏远,淡漠,出现社会性的不适应。
咨询师要真实
咨询师的真实感对于好的咨访关系非常重要。很多人常常想要扮演一个咨询师的角色,而不自觉的伪装自己。 事实上,职业的身份,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个基本界限,否则就会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来访者希望通过你的真实存在,一点点照见自己的存在,如果你本身伪装的都要消失了,他就无法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他自己。 真实并不是在咨询中肆意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在来访者表达情绪的时候,跟她一起看情绪,而不是为了发泄。 做一个真实的人比做一个伪装的人需要更好的自我功能。
咨询师还需要注意自己人性的部分。人性就是你有自己的爱好,喜欢和兴趣。对生活兴致勃勃,对社会责任并不推脱。
咨询师分三类
咨询师大致分三类,
一,他们在成长时,很少获得父母的共情,比较特行独立,社会功能发展不错, 这些人可以给来访者力量, 类似于父亲, 但因为早期不太具备共情能力,所以做支持的时候会显得生硬,不能很好的连接对方,不能让对方感到支持。
二,这些人从小生活非常艰难,在夹缝中求生存,培养出很多揣摩人的能力, 能够非常理解别人,让别人觉得很舒服,但没有自我。 他们缺乏比较好的自我存在感,共情后会被来访者带走,并在某些地方显得非常无力。
三, 在过往经历中没办法理解别人,生活能力比较差,在社会规则体系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些人需要做更多的成长,不要急于做咨询师。
觉察自己的反移情
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移情和反移情上,也就是潜意识中两个人的互动,这比理论分析更重要。 精神分析的关键是两个人在现场互动时呈现什么样的模式。
咨询师处理个案的经验和功力,最后还是体现在觉察自己的反移情上,做不到这一点,很多治疗很难走下去。咨询中会有盲点,有些来自来访者的投射,有些是咨询师自身盲点,都需要咨询师通过自我觉察来突破,觉察自己的反移情,并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更好的理解和帮助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要注意或避免
出现哪些情况?
心理咨询师要注意自身言行,不要作坏榜样
心理咨询师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行为举止,会成为求助者所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果你达不到别人的期望,就是在做坏的榜样。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刨根问底
过于无情的好奇心,会让来访者承担不必要的痛苦,不要一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来访者过多和过早进行暴露,所以要对好奇有一定节制。 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好奇和探索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更好的自我觉察和理解,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要急于做判断
我们不得不具备一些延缓判断的能力, 特别是刚进入精神分析时,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要先搞清楚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移情和动力学假设,通常咨询师和督导师对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所以需要承受某种不确定性,不能一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质。 过早的判断分析也是一种防御,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倾听来访者讲话上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共情,理解心理治疗中的潜在动力。
反对孩子出问题就归罪于父母
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孩子有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有问题,因为父母有问题,所以孩子才有问题,孩子有问题就要给父母做治疗,或者做家庭的治疗,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不应该从归罪于父母的角度来看问题,当我邀请父母参与家庭治疗的时候,我这样说,你们把孩子培养这么大,付出了很多努力,承受了很多辛苦,孩子出现问题,你们是最难过的人,如果你们来跟治疗师一起工作,对孩子的帮助将会是最大的,因为对孩子来讲,你们是最重要的人,我这种说法是问题解决取向, 他主张不追究责任,而关注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资源。
我们不要把父母放在审判台上,当一个人被审判和批评的时候,内心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解释,而不是发生改变,当一个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其实是在巩固自己的信念,远离改变的发生焦点当放在怎样帮助孩子,谁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时候,焦点就会转移到如何促进改变的发生。
很多人做家庭治疗,其实只是在做父母批评大会和父母改造大会,忙于为自己辩解,很难将精力集中在提出有效的改变方案上,这种家庭治疗必须打引号。
不要逃避面对社会中的自己
现实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咨询师的成长十分重要。 许多年轻的咨询师比较忽略自己在社会规则体系中的位置,很快就进入了咨询师的位置。我们做咨询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更好的适应社会,如果咨询师本身对社会比较逃避,在咨询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不要不分场合谈专业知识
学习精神分析以后,会了解很多人性中恶的部分,但有些话不能拿到公开场合说,不能拿到家里跟爱人说,他们不做这一行,不仅不会理解你,还会产生反感。
不能太穷,从业要具备一定资本和资源
做心理咨询不能太穷。如果物质上太穷,精神上就会落魄,这样就不能帮助来访者。如果你潜意识里很穷,拼命想拉着来访者做个案,在自己的规则体系内很糟糕,也不被认同,那么你就没办法给来帮助指导和支持, 我们帮助来访者通过寻找自我去适应社会,这一点是根本出发点,所以自己要有一些资本和资源。
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和观点
西方治疗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治疗就是帮助来访者从家庭中分离出来。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呆在家里,家庭关系才是最安全的关系,回归家庭,心里才能宁静,这是中西方很大的差异。 虽然现在咨询很西化,但我们要考虑中国人的特点。
大咖也是普通人,
也会犯错,也被批评
在整理中,我发现不少大咖非常坦率地自我暴露自己当年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跌过的跟头,或者自己也被批评不胜任的小故事。一个人肯坦诚自己的不足,是很有勇气的,我把这些也摘录出来,希望更多在路上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学习大咖成功经验外,也能效仿大咖直面自身不足,这也是同样非常重要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大咖的情感感受力也曾被质疑
(张海音)在中德班第一次的五天培训中,我们被留级了。 德国老师非常注重第一次见来访者的印象和感受,咨询师对来访者是喜欢、讨厌、厌恶还是没有感觉, 这种感受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比较强调理性分析、诊断和治疗,很难理解这种感受,而且医生总以病人为中心,我们不太适应这种模式,感觉出不来就被留级了。 再次的培训,重复了第一次的内容,感受跟来访者互动时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次培训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因为这是觉察移情、反移情和潜意识各种感受时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要开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头脑做理性的判断。
老师问我们what's your feeling,我(李晓驷)当时的翻译是你的感觉是什么?然而很多人回答是,这个人患精分,这个人怀疑别人议论他,这个人意志减退,没有自制力等等,当我把这样的回答直接翻译过去,老师显然不满意。于是老师又问what is your feeling。但学员的回答依然不是情感反应和感受,而是思维和判断。这几次的冲撞之后,我体察到,最好的翻译应该是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里的感受指的是情感层面,而不是意识层面,更不是思维层面。
还有人被劝退
中德班的德国哈克老师给我们做督导训练和个人体验,我(仇剑崟)记得给我做个人体验,是一度对我很失望, 说我不适合做动力学治疗,比较适合做cbt?, 这句话让我很有挫败感,但我没有放弃,相反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激励。
也曾留不住来访者
在我(施琪嘉)自我体验的过程中, 分析师给了我冰一样冷的感觉, 他很少说话,还抽雪茄,基本不回应我。结果,以至于我会带着这种态度对待我最初的来访者,结果在我这里治疗几次之后都跑了,后来我问他们离开的原因,得到的答复是太冰冷了。
也曾把错都犯个遍
刚开始,我(薛伟)没有掌握好方法,自己瞎琢磨,犯了所有可能会犯的错,不符合咨询原则,主题不清晰,没有设置,不知道如何理解别人。
也曾落魄跑江湖
(张天布)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结交各种人,想在江湖上挣一点名分,这样才会有人来找我看病。有时候我忙碌到甚至废寝忘食,然后别人看不下去了,一定要带我去吃饭。这时候我觉察到我可能用劲过了, 从那以后我一边做事情,一边注意自己的身体。
本文整理自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作者:?赵旭东 施琪嘉等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关于“灵魂寄居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364095319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