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知识思维导图资料
往年真题,备考资料0元抢
免费领取
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
网上有关“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个社会应该给与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据了解,2024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自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到目前为止,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902万。其中,由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
目前现在的社会处在了一个人口大迁徙的时代,人们不得不为了经济发展而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子女留守在家中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因为隔代教育,就会很容易的出现心理问题。
一、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
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在农村中比较调皮并且“突出”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是占绝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叛逆心理,经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学校的教育,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三、人际关系敏感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情绪、性格上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这样却会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据相关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还有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非常为地内向,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五、迷茫,缺乏安全
虽然留守儿童有个完整的家,但不少父母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没有安全感可言,使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未来感到迷茫。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心理咨询师曾给一个12岁的男孩做咨询,孩子填写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一栏没写一个字。咨询师问起孩子亲人的情况时,他冷冷地说了一句:“我爸爸妈妈都死了。”“那你爷爷奶奶呢?”“爷爷奶奶也死了。”实际情况真的如孩子所说吗?
当然不是!原来,男孩从上幼儿园开始,爸妈就外出打工,并把他交给爷爷奶奶来抚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妈妈的印象是模糊的。每年只能见一次面,甚至几年才能见一次面。平日里的交流,每月通话不足一次。平日在学校里,他受到欺负,有了委屈,就无处倾诉。为了引起关注,他搞破坏——破坏桌椅,破坏花草,甚至偷东西。
这样一来,虽然引来大家的关注,他却也成了孤家寡人,老师批评他,同学嘲笑他,他以破坏毁灭对待生活,生活以排斥疏远对待他。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他渐渐成为大家眼中的“问题少年”……
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和理解,他产生严重怨恨心理。于是有了语出惊人的“我爸爸妈妈都死了”的那句话。
在缺少关爱的现实面前,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立了一堵墙。由于精神和道德很难得到正确的引导,更是因为长期的情感缺失,留守儿童容易养成孤僻和逆反的性格,甚至会对父母和社会产生怨念和恨意。
同样的悲剧,在同样的留守儿童家庭不断的上演......
这虽然是个小故事,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就像那个小男孩儿一样,我们要面对众多留守儿童,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关爱留守儿童不是一时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如下:
1、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这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2、教育不足:留守儿童往往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或教育环境较差,他们可能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一些孩子可能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自律性,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3、社交问题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社交问题和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环境不稳定,他们可能经常搬家或转学,导致社交圈子不稳定。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一些孩子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帮助留守儿童的方法:
1、提供心理支持: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到学校或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2、优化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常常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例如,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拓展性课程和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3、建立家庭联络员制度:学校或社区可以设立家庭联络员,负责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家庭联络员还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中国式”别离
随着春节放假结束,回乡过年者陆续返城。一年一度的相聚、一年一度的别离,这被网友们称为“中国式”别离。
在笔者看来,对于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某种程度还涵盖着离家奋斗(求学或者工作)的意味——现在网上热议的都是在城市工作者不舍老父、老母——那么,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则有着诸多的无奈。父母无法把孩子带进城里求学,只有舍下年幼的孩子进城,或者孩子虽然在城市求学多年,可因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只有从城市返回老家求学。
这是“中国式”别离的最大问题。也是与其他国家离别最大的不同——在其他国家,成年子女与父母也是聚少离多,不可能一直在一起工作、生活,但未成年人子女通常是不离开父母的,作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法律规定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责任,与此同时,政府也为未成年孩子随父母流动创造好的求学、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环境,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每一次春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心理冲击——有的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回家,孩子只有在失望中熬过春节,据媒体报道,有的外出打工者已有10几年没有回家过年,见到自己的孩子,今年央视的特别报道也提到四川江安县一位7岁留守女孩照顾着5岁的弟弟,作业本上写满“想妈妈”,这让很多人心酸;有的孩子的父母回家过年,可是还没有过几天,父母又收拾行囊外出打工,父母当然不舍孩子,孩子们更舍不得,而父母是成人,还能够承受这种离愁别绪,未成年人的孩子,怎么面对这短相聚长别离?
全国妇联曾呼吁,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有多少进城务工人员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呢?他们不是不想带,而是没有条件带,或者环境不允许带。2008年,我国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以“流入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求学问题,这为进城务工人员带孩子进城创造了“政策条件”,可是,这一政策在一些地区并没有落实,不少地方对随迁子女求学还设置了相应的门槛,另外,由于公办教育资源有限,有的地方,包括北京,随迁子女求学还得进打工子弟学校。
这仅是接受义务教育,接受义务教育后的考试升学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是否带孩子进城影响更大,这一问题,即异地高考(以及异地中考)在去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没有政策而言,全国各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或原则性意见),有着进步意义,但是,这离全面解决问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流入人口多的地区,设置的开放门槛还很高。
从长远看,只有创造所有孩子公平求学、升学的环境,才能缓解这种“中国式”别离,而眼下十分迫切的问题是,对于这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缓解?当父母离去,有没有人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当地政府、社区、学校有何作为?此前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反映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在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的现实无法短期改变的`现实之下,全社会应该向这个群体伸出援手,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才是关注“中国式”别离的价值所在。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仅仅靠个人来解决,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
;关于“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364095319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