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安区福永街道有一座大山,叫凤凰山, 山的脚下有一座楼叫烟楼。据史载:文丞相弟璧,守惠州,其从孙(应为从子,即堂侄。从: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应麟往依之;尝劝璧严守备,璧易其言。及元兵至,璧以城降。应麟恸哭曰:“城亡与亡,职也。奈何隳家声!”挈二子起东、起南遁于东莞之东渚,躬耕自匿,终身不至城市。后何真起岭南,其子孙有为真部者。值岁荒,建望烟楼,登眺凡家无爨(cuán做饭)烟者,即往赈之,至今称“烟楼”。下楼在今新安县之凤凰岩,则东莞所分也。
民国时期“烟楼”位置图,在凤凰村口的左下角。
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山下90年代重修的“烟楼”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
据《文氏通谱》载:文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文天祥)从弟(堂弟,小四岁)也。宋季,从兄(堂哥)璧公(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大两岁)任广东惠州府太守,公(文天瑞)从(随同)来惠,留家,娶冼氏,生子远,字应麟,仍居惠州。……
文应麟(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讳远,字奋武,号配圣。谋为迈众,好义乐施,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因由惠州而徙居之。……
(文应麟生卒不详,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其“值岁荒,建望烟楼,登眺凡家无爨(cuán做饭)烟者,即往赈之”,不正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一方有难,百方支援的助人为乐精神吗?今天的深圳,大街小巷,处处都可以看到红马甲的身影。
江西省吉安庐陵富田文氏族谱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公历:1236年6月6日)生于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富田文家村。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21岁的文天祥来到京城临安。五月初八,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五月二十四日放榜,文天祥以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理宗皇帝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文天祥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
咸淳十年(1274年)九月间,元将伯颜统军20万大军,兵分三路,水陆并进,直扑南宋京城临安,但南宋军队各防区却节节溃败,在这紧要关头,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 命各地起兵勤王。
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正月十三日,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奉诏,尽出家产充当军费,招募义兵三万,直奔临安府勤王。在出使元营中,他被元将扣留,在押解北上的途中,于京口得机会逃脱,从通州的石港渡海南下台州,上岸后徒步到达温州。
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八月二十七日,在江西兴国的空坑,文天祥的义军与元军血战,由于敌众将寡,义军溃败,他的妻子欧阳氏、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6人被俘;次子佛生后逃脱,被踩死于道中,时年十一岁;他只身逃脱。
祥兴元年(1278)年十一月,长子道生也病死在惠州,年仅十三岁,所以他“深以无后为虑,乃命升子继焉。” 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船上同行,南下追击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一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伶仃洋,文天祥作诗《过零丁洋》,十三日,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劝降在新会崖山的宋将张世杰,他抄《过零丁洋》作答。二月六日,宋、元两军大战于崖山海上,南宋大败,陆秀夫背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
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站在凤凰山上,眺望珠江口,远处的海域就是伶仃洋,这不禁让人想起文天祥的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清乾隆皇帝在《文天祥论》中这样评述:“若文天祥,忠臣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坚,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盖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也。……兵败被执,视死如归。”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公之上。亦如明初诚意伯词,非季迪、孟载诸人所敢望也。”
六十年代,毛主席曾书写《过零丁洋》这首诗
清朝末年,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我国思想家龚自珍就发出震耳欲聋的提醒,欲灭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延续的根本。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文化都抛弃了,那么离国灭种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习主席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参考书目
1.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
2. 《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之《楚庭稗珠録》,清.檀萃著,杨伟群校点,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3. 《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广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4. 《文天祥研究》,俞兆鹏、俞晖,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024年5月,文惠松于深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