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第十九个读书月圆满落下了帷幕,从2000年开始,深圳市每年11月举办“读书月”。在这座城市的最中心位置,屹立的是世界一流的书城和图书馆。2010年“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当选“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之一。
2018年11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文艺理论家胡经之教授是为深圳文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名家之一。早年,胡老师的著作是我上大学时的教材,胡老师主编的《深圳文艺20年》也是我认真研读的大作。
2018年,我还参与了商务印书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出版项目《微观深圳》丛书的编撰,得以全面梳理我在深圳二十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久前,这本书也荣登中国出版集团2018年度好书,在深圳生活的二十多年里,我深深感到热爱读书,让我们这个城市更加文明,更加时尚。
我的老师,深圳文化学者、深圳大学吴俊忠教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以充满智慧的笔墨将自我对人生的理解经验造福读者与大家共享。谈到读书,他说过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我记忆犹新:
不同年龄段的人,读书的目的、兴趣、方法及收获各不相同。我退休以后,对自己读书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观点,进行了一番梳理,归纳概括为“四为”、“四要”。“四为”是:读书为用、读书为乐、读书为悟、读书为民;“四要”是:读书要选、读书要杂、读书要思、读书要勤。归纳概括为“四为”、“四要”。“四为”是:读书为用、读书为乐、读书为悟、读书为民;“四要”是:读书要选、读书要杂、读书要思、读书要勤。
每个人在阅读上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何读书,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指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
华罗庚曾说过,获得书本知识是“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下来,将书中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达到实质性理解,就会感到书本在脑海里变薄了。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在合适的年龄总是遇到合适的书,从小就能感到博览群书的快乐。
我的父母是医生,家里面最应该有的是枯燥乏味的医学书。但是,父亲酷爱读书,也有不少闲书,这些是我最早接触的书。在这个阶段,我开始识字,到处乱翻能看得懂的一切书,包括家家户户都有的鲁迅先生的各种小册子和《水浒传》、《西游记》之类。
几年之后,我成了最早戴眼镜的“知识孩子”。
在这个阶段,我还开始对父亲平常赏读的字帖感兴趣,看了临了不少碑帖,尤其喜欢柳公权的《玄秘塔贴》、黄庭坚的《松风阁贴》和伪托岳飞所作的《出师表》。一开始父亲就教育我读书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当然了,当时不知道其深意。但是,我已经感到多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中学阶段我读了不少古代话本小说和历史小说,其中追着读完的有《金庸全集》等。那时候,除了安徒生、格林的童话、吉罗夫人的列那狐以外,对于探险类的作品是爱不释手。比如《儒勒·凡尔纳全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选》、《鲁滨孙漂流记》、《基督山伯爵》、《好兵帅克历险记》都是那时掌上明珠。
中学阶段最要感谢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李文治先生。李老师很欣赏我的作文,多次在不同场合表扬我,相对于数学课的痛苦,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是我多么期待的幸福时光。也是因为这种正向的激励,我的阅读面不断扩大,读的书涉及面很宽,有一段时间,我还硬着头皮看了不少曲高和寡的书,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苏俄的作品等。
这个阶段,我开始学习庞中华先生、顾钟安先生的钢笔字帖,感受到硬笔书法的魅力,也更加懂得欣赏书法之美。
大学我读的是中文,对我来说可谓如鱼得水。因为,中文专业就是要大量阅读。老师要求的很多作品我早已读过了。这种先人一步的小小快乐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生活。
那时候的美好记忆真是难忘。
如今,我的亲朋好友中,有很多教书、写书、译书、爱书、藏书、品书的好友,他们也经常有著作问世,读老同学老朋友的书、看深圳文化日新月异的成就,是人生一大乐事。
(本文作者:姜维勇,笔名禹安。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深圳读书月阅读导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港大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为深圳之窗副总裁、总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