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河弯弯环绕,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在低矮的民房里,院落里养着鸡鸭,过着自给自足的清贫生活——这幅安静的田园图景,正是三十多年前的大芬村。
然而,一个美丽的偶然,让这块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三十多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全球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商业油画,被人美誉为“世界油画,中国大芬”。
大芬所象征的,不仅仅是“深圳奇迹”的精彩篇章。
从农业村华丽蜕变为世界最大的油画内外贸产业聚集地的大芬村,讲述的是开放创新的故事;
那些从画工成长为画家的追梦者们,书写的是中国梦想照进现实的奋斗故事……
美丽的开端——走上油画兴村道路
“我第一次见到大芬村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僻静的旧村落,在大部分人看来,当时的大芬村环境不好,落后且偏僻,但是在我看来,这里就是我办画厂的最佳选址。虽然偏僻了点,但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安静的港湾,可以给画工一个安静的环境专心作画。”香港画商黄江说,1989年,他对大芬“一见钟情”,花了1600元租下了250平方米的民房开了一个画厂,就在大芬落下脚来。正是这样一个偶然,黄江不但改变了一座村庄,改变了许多热爱画画的人的人生,也改变了世界商业油画的市场格局。
“行画”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艺术品复制方法,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在名画的基础上抓住流行趋势进行再创造,也称“商品画”,1960年代,这一产业传入香港、新加坡等地。黄江把商品油画产业带进了这个经济落后的村庄。他组建了一个20多个人的油画工作室,画工是从广州、东莞、晋江等地招来的,不少是他过去的徒弟。
“深圳除了人工、房租低廉外,报关手续比其他城市方便,费用也更低”,黄江说,他从香港的贸易公司接油画订单、取样板,拿到大芬村给画工们画。那时候,商业油画刚开始在国内发展,竞争少,订单增长快。
“到现在我还记得1992年4月,一位法国客户给了一单36万张的订单,要我一个半月完工。这在当时的生产状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那之前我们一个月的业务量最多也就10万多张。但生意来了不能推啊,我就想着召集整个大芬村的400多名画工共同完成。”黄江回忆起“创业期”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
时间紧迫,大伙就想着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画作,还真被“逼”出了我们后来惯用的流水线模式,即这个画工专门画山,那个画工专门画天空,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画完后就传给下一个画工。画的每一个部分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水平稳定,熟练后还加快了速度。后来客户来验货,直夸这些画就像复印出来的一样。此后,这种流水线作画的模式也被大家广泛传播,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此奠定了大芬村“油画兴村”的发展方向。
花丛的灿烂——成就梦想的“中国梵高”们
大芬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画工也越来越多。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当初跟黄江一起做事的徒弟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都纷纷自立门户。不少绘画爱好者和美术学院毕业生听说这里在找人画油画,陆续从全国各地赶到大芬村。
“我从小就挺喜欢画画的,但是家里经济困难,条件不允许,高中毕业后,听说村里有人在大芬以画画谋生,就跑去求他带我一起来。”画家周永久告诉记者,那是1990年,怀揣着家里给的80块钱,他来到大芬成为一名画工学徒,虽然忐忑不安,却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一开始要在厂里做学徒,从如何调颜料,到笔触运用,再到临摹一整幅画。”周永久说,尽管大陆的人工费比境外低很多,但画工仍然是一个“高收入”行业,引来了许多学徒,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画工。经过夜以继日的勤学苦练,他终于加入到画工的行列中。
圣诞节、复活节前这种旺季,周永久会帮黄江的画厂画订单。2004-2005年间,摄影家余海波还在大芬拍下了他和同行一起赶工梵高画作的报道照片,获得了荷赛奖。后来,周永久们的故事又被拍成了纪录片《中国梵高》,于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首映。
那时起,周永久就对梵高的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没读过美术史,也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但一有空,周永久就坐着公交车去“关内”(原深圳特区内)的深圳书城去“补课”。“原版画册要一百多块一本,因为买不起,只能跑去蹭书看,观察那些原作是怎么画的。”周永久说。
虽然每天都在画画,但后来流水作业模式的复制画对他来说又不算真正的画画,周永久还是很想涂抹出心中属于自己的画作,于是总会收集画布的边角废料,以及被丢弃的残次品用来练习。“那时亚麻画布不仅贵,还很难买到。有次下暴雨把黄江老先生的库房给淹了,准备出口的商品画都泡坏了,我就去捡了很多回来晒干,处理后用来练习。”
如今,30多年过去,周永久已经在大芬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他的身份已经从画工转变为一名画家,一些画作被海外的美术馆收藏,也在北京举办过个展。梵高的启蒙仍然在他心中——他的画色彩浓郁绚丽,有着高饱和度、强烈的对比度和明显的笔触,一如当年心中那个美好的梦想。
像周永久这样在大芬实现梦想的人在大芬不是个例。30多年间,大芬云集了成千上万的画工、画家和画商,他们在此经营众多的画廊、油画个人工作室和油画作坊。2018年全年,大芬油画村实现总产值45.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党文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