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
网上有关“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本文内容整理自:Mental health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0-3:A brief overview, Dr.Meyleen Veiasquez,LCSW,LICSW,RPT-S,PMH-C,IPCF儿童与家庭整合式心理中心
你将收获:
你觉得婴儿心理 健康 的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把2岁的婴儿带去做心理咨询,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婴儿会需要心理咨询呢?
婴儿早期的大脑在迅速发展,需要提供好的环境让婴儿 探索 和学习,因为 婴儿不是单独的婴儿,而是环境中的婴儿。
婴儿所处的家庭、社区、城市的物理环境,家庭文化、价值观、家庭关系、乃至传统文化等心理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儿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文化是重要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病理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婴儿在家庭环境中,被家人认为是正常的,即使在别人眼里是夸张的,也不会被认为是障碍。
不仅仅把婴儿看作个体,而是放在环境里面去看这个婴儿。家庭、房屋、朋友家、亲戚家、社区,国家,都会让婴儿感受到所处环境的氛围。
所以除了有详细的儿童诊断评估手册,可以获得具体标准。
当我们评估婴幼儿心理状态,需要根据年龄阶段,做跨学科的工作。
不仅在工作室里面,还要跟儿科医生、幼儿园、言语治疗师、家人做通力的合作,做全面的评估。
在评估的时候,要注重关系领域,不仅了解婴儿本身,还要了解家庭环境,没有单独的婴儿,只有家庭中的婴儿。
我们要去了解0-3岁婴幼儿的感受、想法、和家人的关系。
但0-3岁的心理 健康 发展是容易被忽视的,0-3岁其实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虐待的群体。
很多家长有误区,认为孩子越小,越不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扰。但事实恰恰相反,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压力的侵害。
很多治疗师,和0-3岁工作的时候,都有冲动要大展拳脚,想做各种干预。但是不要忘记了先退一步。因为虽然家长本身有误区,有很多错误的想法,但是家长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专家,我们要去倾听家长的陈述。
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特殊的行为,有什么意味,对家庭有什么影响。家长在养育中的体验是什么?孩子在家庭中的体验是什么?治疗师在访谈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家庭的故事?治疗师充当背景角色留出空间,观察婴幼儿和家人的互动,让亲子产生连接。
父母在养育中的承诺、 情感 投入和适应性(和婴幼儿保持协调一致)对于婴幼儿非常重要。
养育者忍受矛盾情绪是一个过程,家长是否可以忍受对孩子的矛盾情绪。孩子有没有投入到社交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对孩子产生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不舒服但是还能安静的坐着的能力。
当孩子表现出病理性的状态,父母是否可以涵容痛苦、自责的情绪,而且去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身上的 情感 经历。
如果婴幼儿有病理性表现,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接受,感到很愧疚,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是不是对的。
我们看到家长有压力,我们如何去涵容家长的情绪,帮助家长去更好的忍耐这种不舒适的体验。同时家长也不是毫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他们可以收拾好情绪去更好的帮助孩子。
首先要去识别婴幼儿身上典型的发展阶段,必须知道这些典型的内容,才能识别障碍病理性行为。做出准确的诊断,才能采取适合的方法,这需要和跨学科的专家做更好的沟通。
过度的压力会让一个人行为失调。
如果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存在行为的失调,会比大一些的孩子失调水平更高,尤其语言能力不完善,没法用语言跟治疗师描述。
典型的行为模式也被病态化。比如多动症孩子,有的是经历了创伤的,有的是没有的。
男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为攻击行为的,其实有些行为是正常的。
促进0-3岁大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压力,儿童也会经历各种正常压力,需要积极的压力(可以忍受的压力),才能促进大脑发展。
如果这个压力源是不能忍受的,那么长期反复暴露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这个压力源就是有害的,比如婴幼儿持续哭闹,过长时间没有人来照看。
虽然婴幼儿有很大的复原能力,但是刺激过大,会影响 健康 发展,影响到大脑神经的生长和连接。
以及内化不正确的早期信念“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没有人帮我”“没有人站在我身边”等等。
有些婴幼儿看起来是好宝宝,从来也不哭,从来也不闹。大人会夸小宝宝“真乖,啊从来不哭”,但这其实可能是危险信号。
因为小宝宝是必须哭的,哭是婴幼儿和外界沟通的途径,如果不哭是有问题的。我们听取小宝宝的情况,如果和典型发展状态不符,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发现了就可以考虑转介或者跨学科会诊,看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不正常,是否和典型行为不一样。
同时我们也观察婴幼儿身上是否经历了压力,是否有行为表现和功能失调。有没有影响二者,如果有就是信号和线索,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做家庭的咨询。
另外一点,我们观察婴儿行为,要看是否有文化适应性,比如在有的民族是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谨慎误诊了,错误地将文化特有的行为视为不正常。
如果婴幼儿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有越大的生病和心理问题的几率,导致如心理疾病、自杀和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爆发。
2024年美国扩大研究了对儿童不良经历的影响。如目击暴力事件、被歧视都会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早期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会引起死亡的发生概率,所有的危险因素,都会影响。
如脑部创伤、损伤、骨折、烧伤,妊娠并发症、疾病传播等早期的逆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儿童个体在早期经历了过多的经历,面临疾病的情况就会越大。
所以我们对于0-3岁婴幼儿干预,是可以促进成年后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所以提供这些信息,是希望对接待的家庭做及早的筛查,家长们的经历,如何影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的。
不仅要看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需要系统性的观点去评判婴幼儿的发展状态。
是否符合每一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各种生理 健康 问题,也会影响心理 健康 状态,导致一定的问题行为的表现。
评估生理 健康 也要多维度考量,围产期有没有问题,是否早产儿,是否过敏,有没有接受过手术,记录这些生理状态。也记录家长的描述,如“羊水进了小宝宝的大脑的”这条就记录在家长报告这项里面。
以及每个事件发生的节点在什么时间。
所以我们在观察心理和社交的压力源的时候,我们要去观察压力源是什么样的,如果遭受的压力源越多,遭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婴幼儿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和他身边的大人的关系是如何的。
为什么说一定要去了解婴幼儿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呢,比如一个照顾者这么说,另外一个说了完全相反的话,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婴幼儿巨大的混乱 。
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婴幼儿家长的照顾情况。家长之间愿意配合去了解婴儿身上的问题吗?会怎么去解决?会不会通力合作去促进婴儿的发展,婴儿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融洽,都会影响到婴儿的生存感受。
家庭成员对于照顾孩子的贡献都有哪些?他们对孩子的兴趣如何,有没有陪孩子玩 游戏 ,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龄阶段的, 有的家长有对孩子有超出年龄阶段的不现实的期待。
了解家庭中有没有日常行为准则,惯例。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习惯,统一的连贯的一致的家庭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了解 婴幼儿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比如有的宝宝脾气好,遇到压力表现镇静。而有的宝宝有强烈的性格个性,可能会让家长措手不及、难以忍受。
临床问题,为什么放最后呢?因为临床问题可能影响到婴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我们观察儿童临床表现,首先看有没有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等等。
对于神经发育障碍是比较难处理的是,因为大部分是遗传性的,遗传学是神秘的学科,有各种变体。如果有神经发育障碍,很难完全的治愈, 只能帮助孩子提高功能,让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治疗师是不能诊断自闭症的,但是可以找到迹象,让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或者转介。让孩子及早治疗,及早预防派生问题的发展,越早干预,就越减少压力状态,可以有更好的结果。
感觉反应过度的小朋友有感觉回避的行为,如对大的声音很敏感,感到不舒服。还有对触觉敏感,对抚触、触碰不舒服。
感觉反应不足的小朋友有感觉渴求的行为,比如舔墙壁或者见到的每一个物体,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感觉刺激。
近期的研究表明,焦虑症发病于年纪小的婴儿身上,我们很容易忽视焦虑对婴儿功能表达的影响。
年龄越小的儿童受到焦虑的影响的反应强度更大,比更大年龄的儿童反应还要强烈。
比如婴幼儿没有办法忍受分离焦虑,如果不符合年龄发展阶段,触发了就大哭1个小时都没法停下来,这是一直处于应激的状态。
如婴幼儿对新鲜事物产生非常大的恐惧,没有办法接受新的事物,甚至见到新的玩具都非常焦虑。我们就要看焦虑水平有没有影响到儿童的发展,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和家庭的关系。比如没办法出门,一直待在家里。这样就会影响到心理 健康 状况。
我们现在处于疫情,确实会减少外出,也要看对社区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怎么影响婴幼儿本身,我们如何去做平衡。
比如抑郁的情况,以及出现攻击性问题,如非常愤怒的状态。
婴幼儿早年的任务之一是学会调节情绪状态,那需要用关系去调节,有的人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或者关系,是因为早年没有稳定的关系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当然,我们要从是否符合年龄阶段的角度去看上述情况,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状态或者日常生活。
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情绪障碍,观察大部分时候孩子的情绪障碍状态是怎么样的。
年龄小的孩子,要鉴别诊断强迫症是很困难,因为本身孩子是有重复的特点的,比如同一个视频看20遍。
那我们要评估强迫症,需要观察是否有特殊的行为表现,比如不停的扯头发,撕扯自己的皮肤。而对于年纪小的是难观察的,就需要很仔细的观察,看头皮上是否有伤疤。
对大一些孩子,撕扯毛发会比较明显,比如眼睫毛和眉毛。但对于小的孩子,精细动作没有好的发展,就不会在见睫毛或眉毛上表达,而抠皮症会更加明显,可以通过皮肤看到伤痕和抓痕。
我们一定要注意,要把 强迫性行为 和 正常的发育表达 区别开来,比如小的朋友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时候,可能会不小心把脸抓伤,和强迫的抓头皮和撕扯头皮是不一样的。
最后是对功能的影响,有没有影响和同龄小朋友的正常互动,是否影响家庭的日常生活。
当然如果要做诊断,也要看孩子的年龄是否36个月以上,强迫行为是否持续3个月以上。
这是最可能带孩子看急诊的,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和哭泣就是婴儿最重要的任务。
对于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哭泣障碍是很常见的,不宜太早下诊断,要看父母的忍耐程。
有的小婴儿哭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家长怎么理解这种哭泣行为呢?婴儿的行为表现会影响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对婴儿的态度又成为影响婴儿情绪的刺激条件,如果父母能涵容婴儿的情绪,这个循环是正向的,则不是问题。
家长需要有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期待。
有的妈妈问“我很担心孩子总不睡觉,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你小孩多大”“我孩子刚出生四周”。那对于4周的婴儿这种情况是太正常了,所以要对新手爸妈做知识普及。
睡眠是私人的事情,有的家庭认为孩子要尽早独立睡觉,无论是摇篮或者自己的床上都可以,但是不要睡在父母的床上。
也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做安全性的保护,会对孩子睡的方位和场所有讲究,我们不去对父母做干预,而是看孩子的睡眠障碍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发展发育,有没有影响到家庭的日常生活。
同样,孩子有进食障碍的时候,要看是进食障碍还是感统问题。
感统里面有内脏觉,内脏对大脑的信息传递,比如内脏感觉是饿了,但是大脑不知道饿了。
“孩子昨天没吃晚饭,早上起来都不知道吃早餐”,需要判断是孩子自主不吃,还是真的不知道饿,可以去做身体检查,结合一些身体指标来判断。
PTSD,以及回避性依恋的问题,对年龄小的孩子心理评估是困难的,要足够小心,。
举一个例子,9个月大的儿童来访者,3个月大经历了家里非常严重的家暴。爸爸经常缺席,兄弟姐妹经常会到场。
小朋友虽然表现的不错,但是和父亲没有什么互动,要求和父亲做单独的咨询,就明显出现了创伤反应。就是当时,邀请儿童来访者的时候,一进咨询室就明显的手脚并用的要爬出治疗室。
爸爸的声音、气味、身高,在9个月的婴儿身上留下了神经系统的反应,很明显这些信息给孩子留下了强烈的恐惧的反应。
与照顾者的关系在0-3岁身上是非常重要因素,要考虑在孩子身上有没有关系障碍。
如果孩子确实有临床问题,神经发育障碍等等,无论哪种环境中,都能观察到临床上的表达。
只有见到关系中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比如见到奶奶,爸爸,老师不会有问题,但是单独见到妈妈就表现出关系障碍的症状。
还有对于特定环境的行为表现,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都可以睡着,但是去奶奶家就不能睡着,感到压力非常大。
关系障碍,是唯一没有明显症状,主要看是不是特定关系中表现出各种问题。
评估一个婴儿的发展阶段,可以选择量表来评估。不管哪种量表,要看的也是那几种, 评估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展,情绪体验 。
同时我们也要 评估家庭 ,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量表。
如果是转介过来的话,可以从儿科医生那里拿到一些 心理量表 。当然常常我们更可能是第一个接待家庭的人,是首先评估孩子心理 健康 状况的人。
首先必须和婴幼儿的照顾者沟通,跟家长做详细访谈,调查 历史 背景,每一位成年家庭成员的状态,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给所有家庭成员访谈不现实,那最少和其中一位做访谈,其他成员可以用电话沟通快速做一些资料搜集,了解一些担忧。
我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家庭对于怀孕,是有计划的,还是无计划意外怀孕的,对此感受如何,对出生的孩子的看法如何。
儿童情绪的功能是否正常,家长寻求帮助是出于什么担忧,这些行为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和节点观察到的,家长是怎么认为的。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技能,精细、粗大动作,语言,关系发展如何。
跟儿童做感统障碍的筛查,详细筛查到底是什么问题引起的行为表达。
虽然受限各种原因,日常执业无法去好的观察。但还是有比较理想的观察婴幼儿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这些方式。
首先,最理想情况下,从 自由 游戏 去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到治疗室去自由玩耍,就像在家里自由的玩就可以了。
其次,可以进行 结构化 的观察,引入压力源,观察婴幼儿在压力之下如何合作和表现。
分离性 观察,观察孩子一个人留在治疗室的表现如何,等反应非常大的时候再让家长进入治疗室,结束分离性观察。
居家观察,幼儿园观察,最好二选一。观察婴幼儿在家里或者在幼儿园的表现,在正式见孩子之前,先去幼儿园观察一下孩子的表现。
如果小家伙认识咨询师就会不断跟咨询师打招呼,所以在他还不认识你的时候就先观察,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实表现。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
2、 爱模仿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 爱玩、会玩幼儿都喜欢游戏。但3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2、 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很快就会有倦意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
3、 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
三、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好学、好问、好探究
2、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3、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下面分享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11、喜欢咬指甲有些孩子很喜欢咬指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在上课时、玩耍时、走路时等,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不断地咬指甲,知道经常这样做不好,但是孩子难以自控。指甲被咬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会出现指甲撕裂、手指变形、甚至还可引起局部出血。
提醒:孩子出现爱咬指甲的行为,一般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比如孩子的情绪问题或是比较容易紧张、自卑、敌对等,还有可能是和家庭因素有关,夫妻关系不好影响孩子、父母不够关心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如果咬指甲的行为频繁加重最好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2、分离性焦虑一般孩子到了3岁就开始上幼儿园了,虽说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哭闹、一时不适用、分离焦虑的情况,但是有些孩子会表现异常激烈,持续时间较久,比如哭闹厉害不让妈妈离开、不吃饭、不游戏、不睡觉、不喝水等。回家见到妈妈就形影不离,甚至睡觉还会叫喊“妈妈、妈妈”可见母亲分离时呈现出极大的焦虑反应。
提醒: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会和自身的特点以及对妈妈过分依恋有关,使孩子依赖性强、过度被保护,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父母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还要扩大孩子人际交往范围、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陪孩子度过一个适应期。如果改善情况不明显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求帮助。
3、孩子爱打人、攻击行为多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里可能会频频发生,比如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时不时动人打人、踢人,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哭闹,无法和小朋友好好相处。
提醒:多数孩子会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出攻击性的特点,像是推、挤、咬小朋友、乱扔东西,如果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攻击行为。因为孩子小还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父母先要了解导致孩子攻击行为内心想法,然后再教育孩子,切忌以暴制暴,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
4、孩子一上学就说肚子疼有些孩子不喜欢上学,甚至到了害怕的程度,一旦到了去学校的时间就会说自己肚子疼、头晕、出虚汗等,看孩子的样子也确实很难受,去了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原因。
提醒:当孩子心理压力大,焦虑时是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但是并不是孩子故意装病。父母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应该及时调整,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求帮助。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2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哪些心理问题
抑郁症
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现实中,有不少孩子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被当作是青春期的'“叛逆”,小孩子的“矫情”,从而错过了治疗机会,最终引发悲剧。
统计显示,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
典型表现:
1、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
2、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言语减少;
3、兴趣、精力减退或快感缺失,什么事都不想做;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焦虑症
焦虑不止属于成年人,孩子也可能深受其扰。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以过度、持续性的担忧和恐惧为主要表现,还可能伴随心律加快、呼吸加快、出汗、发抖、虚弱、疲倦、睡眠困难以及肠道问题等躯体表现。
焦虑症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对于孩子来说,最常见的主要是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
典型表现:
1、分离性焦虑
表现为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担心亲人离开后会发生不幸,亲人不在时拒不就寝,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勉强送去时哭闹并可能出现头痛、腹泻、呕吐等躯体表现。
2、过度焦虑反应
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和不切实际的烦恼。比如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患者往往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并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腹痛腹泻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
3、社交性焦虑
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学习障碍
孩子厌学逃课,考试成绩跟不上,未必是态度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在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下,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因此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
典型表现:
1、 孩子的智商不差,但某些学习表现却远不如同年龄的孩子;
2、 孩子很想学,也很努力,但学习表现却还是不理想;
3、 孩子有学习困难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一学期或一学期以上);
4、 孩子需要特殊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会(例如:将文字画成图像才能理解)。
多动症
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不认真,也未必都是品行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
多动症的患者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
典型表现:
1、注意缺陷:注意力不集中,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经常心不在焉,丢三落四;
2、活动过多:很难保持安静,小动作很多,不分场合的嬉戏打闹;
3、情绪行为冲动:做事全凭兴趣,没有耐心;要求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哭闹、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做出攻击行为;
4、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
这些异常的行为也被称为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成年后很可能会发展为人格障碍,把孩子引向歧路。
典型表现:
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如偷窃、抢劫、纵火、破坏他人财物等;
2、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等;
3、对立违抗性行为:经常逃学、尽管父母反对,仍经常在外过夜等。
游戏成瘾
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无数家长为此而困扰,却感到无能为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戏成瘾(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典型表现: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失去或可能失去学业和社交关系。
帮你判断孩子心理健康状态
上面提到的这些心理问题,表现涵盖了方方面面,但家长们还是可以借助三个维度的观察,来进行早期识别,防患于未然。
1、观察孩子的习惯
主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有没有出现异常。
2、观察孩子的行为
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常态,如果与之前不同,与其他的同龄人明显不同,比如突然变得孤僻,不爱说话,甚至没有原因的哭泣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3、观察孩子的情绪
如情绪表现为焦虑、低落、爱发脾气,这些可能是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也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的前兆,家长需要注意识别,合理引导。
怎样预防孩子心理问题
1、学会倾听
家长的忽视和不理解,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作为家长,你是否真的了解孩子?你知道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他最近在想些什么?
请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多一点倾听,少一些说教,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理解,建立更融洽的亲子关系。
2、心理教育
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长要帮助孩子主动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忽视型、放纵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权威型的家长,则懂得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会对孩子的成长投入更多的爱和关注,既对孩子有要求,也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加自信和独立,待人友善,热爱生活。
4、坚持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起到减压作用,一起运动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尽可能抽出周末、晚上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进行慢跑、球类等有氧运动。
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运动前要热身,减少运动中受伤的风险。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0-3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特点了。下面分享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相关内容。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1、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想看到父母的笑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2、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3、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4、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宝宝聪不聪明,看看初生7个表现
1、爱笑
在出生时,聪明的新生儿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靠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2、体重
大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
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要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
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虽然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一定全是如此哦!
3、爱模仿
出生8小时,宝宝就能模仿妈妈吐舌头。
新生儿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当新生儿处在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新生儿面部20~25厘米,让他注视你的脸。首先,伸出你的舌头,每隔几秒钟1次,慢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然后停止。如果他一直看着你的脸,这说明他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一会儿,他(她)就会将舌头伸向嘴外。如果你对着新生儿做张嘴动作,重复几次,他也会学着张开小嘴。另外,新生儿还会模仿噘嘴、微笑和悲伤的表情。
爸妈不妨多和新生小宝积极交流,经常对着新生儿做些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提高他的模仿能力,利于新生儿的智力开发。
4、喜欢看东西
感知觉是婴儿心理发展中最早出现的,而视觉又是感知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生活在适宜的视觉刺激环境中,将为他们知觉和认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新生儿喜欢看东西,特别是图书,有鲜艳颜色的东西,如红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汉字等等。他特别喜欢看人脸。尤其是母亲慈爱的笑容,妈妈经常有意识地让婴儿注视自己的脸,俯身对婴儿说话、呼唤其名字或是对其微笑,同时不断地变换注视的角度。“眼睛对视”能传递妈妈对孩子的爱,增进母子感情。
5、嗅觉灵敏
新生儿喜欢紧贴着躺在妈妈怀中,当宝宝哭闹时,你把手放在宝宝腹部并轻轻按住两上臂,宝宝就不哭了。新生儿能精细地辨别味道,对于咸、苦、酸的味道会有不愉快的表情。当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奶垫的气味。在状态良好时,他还会凝视对着你笑,吸吮自己的手或抓住谈话人的手。
6、喜欢玩弄小东西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宝宝在拿到东西后就喜欢敲,觉得这只手敲的不响后会换一只手拿再敲。宝宝很喜欢敲东西,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要拿来敲敲。
宝宝对能够抓握的小东西非常感兴趣,他会很好地握住奶瓶,也可能会用手指捡东西,会将东西从一手换到另一手,还会举起、摇晃、推、拉、压挤,以及抛掷靠近宝宝的东西。当他手里拿着玩具时,他会使劲地用手摇晃玩具,或重重地扔在地上听玩具发出的响声。
7、惊人的运动天赋
运动能力
新生儿具有许多先天的运动本领。例如,用手抵住他的两脚,婴儿可趁势向前爬行。
行走反射
扶婴儿光脚板直立在床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向前走“猫步”,走得好的孩子就像散步一样。
游泳反射
在水下分娩的婴儿,可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呛水。
牵拉反射
将食指放在新生儿掌心,能立即感到手指被婴儿攥紧(抓握反射)。检查者可借此将婴儿提升在空中停留几秒钟,就像人类的祖先在森林中悬吊在树枝上一样等等。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0-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处于无条件接受期。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此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儿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活动特点,如焦虑、恐惧、羞怯、敌意和愤怒。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显。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0-6岁的幼儿该怎么教育
奖罚教育,做错事一定要罚,这样对他(她)以后有帮助,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敢做敢当的意识,让孩子知道做出的所有选择都是要承担后果的。
0-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面已经说过,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阶段。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肚子进入一个大集体,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帮助孩子融入幼儿园。因为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节课。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怎样的
第一,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浮潜状态。
这里所说的浮潜状态主要指的就是孩子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反映,简单来说就是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所导致的。
第二,幼儿的情绪容易起伏,不易被自己所控制。
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方才宝宝还笑容满面,顷刻间就会嚎啕大哭。这是情绪控制难的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
第三,个性萌芽的显露也是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尽管宝宝幼小,但许多个性方面的东西已经略微地有所显现。比如说有的孩子胆小怕生,而有的孩子却活泼开朗,这也是性格的雏形状态。
如果家长朋友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要从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去领会,知道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爱好,判断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此才能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明白他们的个性所在,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内容包括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如下:
首先,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并评估新生儿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其次,在每个月的健康监测中需要测量体重、身高、视力、听力等指标,并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
接下来,每季度一次的健康检查主要是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摄入进行评估,以及检查常见疾病的发生情况。最后,每年的健康检查需要进行身体检查、验血、验尿、心电图等检查项目,以确保儿童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此外,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管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期,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因此,在每个月和季度的健康监测中,医生需要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为儿童提供支持和关爱,关注儿童的情绪波动和变化,并及时沟通。
此外,在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中,预防接种非常重要。医生需要按照国家预防接种计划,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家长也需要了解每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并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接种保障。
最后,儿童的营养摄入也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需要对儿童的饮食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营养建议。家长需要选择适宜的食物,根据季节和儿童身体情况进行搭配,并注意饮食时间和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总之,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多方面,从身体到心理健康的评估和管理,从疫苗接种到营养摄入的保障,都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和家长共同合作,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关注。
简述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时期,也是儿童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大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逐渐获得和发展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以下是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1-3岁的儿童开始逐渐发展感知和认知能力,他们开始能够辨别和识别一些简单的事物,如颜色、形状、大小和位置等。此外,他们还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2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1-3岁的儿童开始逐渐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他们开始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如爱、亲近、信任和依赖等。此外,他们还能够逐渐学会和他人交往和沟通,如说话、表达、分享和合作等。
3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1-3岁的儿童开始逐渐发展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如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等。此外,他们还能够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和约束,如吃饭、穿衣、洗澡、睡觉等基本生活规律。
总之,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时期,其主要特征包括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及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和引导儿童的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于“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
心理咨询师
相关推荐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看这里!)
2024-5-13-(职业心理(探索职场内心世界))
2024-5-13-(心理咨询:职场妈妈如何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
2024-5-13-(心理恐惧症怎么克服?方法是什么啊?)
2024-5-13-(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含金量怎么样?好找工作吗?)
2024-5-13-(心理咨询师证书:通往专业心理咨询之路的必备神器)
2024-5-13,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技术不包括)
2024-5-13,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的四大流派)
2024-5-13,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024-5-13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