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证>> 心理咨询师>>正文

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

网上有关“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本文内容整理自:Mental health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0-3:A brief overview, Dr.Meyleen Veiasquez,LCSW,LICSW,RPT-S,PMH-C,IPCF儿童与家庭整合式心理中心

你将收获:

你觉得婴儿心理 健康 的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把2岁的婴儿带去做心理咨询,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婴儿会需要心理咨询呢?

婴儿早期的大脑在迅速发展,需要提供好的环境让婴儿 探索 和学习,因为 婴儿不是单独的婴儿,而是环境中的婴儿。

婴儿所处的家庭、社区、城市的物理环境,家庭文化、价值观、家庭关系、乃至传统文化等心理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儿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文化是重要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病理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婴儿在家庭环境中,被家人认为是正常的,即使在别人眼里是夸张的,也不会被认为是障碍。

不仅仅把婴儿看作个体,而是放在环境里面去看这个婴儿。家庭、房屋、朋友家、亲戚家、社区,国家,都会让婴儿感受到所处环境的氛围。

所以除了有详细的儿童诊断评估手册,可以获得具体标准。

当我们评估婴幼儿心理状态,需要根据年龄阶段,做跨学科的工作。

不仅在工作室里面,还要跟儿科医生、幼儿园、言语治疗师、家人做通力的合作,做全面的评估。

在评估的时候,要注重关系领域,不仅了解婴儿本身,还要了解家庭环境,没有单独的婴儿,只有家庭中的婴儿。

我们要去了解0-3岁婴幼儿的感受、想法、和家人的关系。

但0-3岁的心理 健康 发展是容易被忽视的,0-3岁其实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虐待的群体。

很多家长有误区,认为孩子越小,越不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扰。但事实恰恰相反,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压力的侵害。

很多治疗师,和0-3岁工作的时候,都有冲动要大展拳脚,想做各种干预。但是不要忘记了先退一步。因为虽然家长本身有误区,有很多错误的想法,但是家长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专家,我们要去倾听家长的陈述。

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特殊的行为,有什么意味,对家庭有什么影响。家长在养育中的体验是什么?孩子在家庭中的体验是什么?治疗师在访谈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家庭的故事?治疗师充当背景角色留出空间,观察婴幼儿和家人的互动,让亲子产生连接。

父母在养育中的承诺、 情感 投入和适应性(和婴幼儿保持协调一致)对于婴幼儿非常重要。

养育者忍受矛盾情绪是一个过程,家长是否可以忍受对孩子的矛盾情绪。孩子有没有投入到社交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对孩子产生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不舒服但是还能安静的坐着的能力。

当孩子表现出病理性的状态,父母是否可以涵容痛苦、自责的情绪,而且去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身上的 情感 经历。

如果婴幼儿有病理性表现,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接受,感到很愧疚,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是不是对的。

我们看到家长有压力,我们如何去涵容家长的情绪,帮助家长去更好的忍耐这种不舒适的体验。同时家长也不是毫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他们可以收拾好情绪去更好的帮助孩子。

首先要去识别婴幼儿身上典型的发展阶段,必须知道这些典型的内容,才能识别障碍病理性行为。做出准确的诊断,才能采取适合的方法,这需要和跨学科的专家做更好的沟通。

过度的压力会让一个人行为失调。

如果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存在行为的失调,会比大一些的孩子失调水平更高,尤其语言能力不完善,没法用语言跟治疗师描述。

典型的行为模式也被病态化。比如多动症孩子,有的是经历了创伤的,有的是没有的。

男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为攻击行为的,其实有些行为是正常的。

促进0-3岁大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压力,儿童也会经历各种正常压力,需要积极的压力(可以忍受的压力),才能促进大脑发展。

如果这个压力源是不能忍受的,那么长期反复暴露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这个压力源就是有害的,比如婴幼儿持续哭闹,过长时间没有人来照看。

虽然婴幼儿有很大的复原能力,但是刺激过大,会影响 健康 发展,影响到大脑神经的生长和连接。

以及内化不正确的早期信念“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没有人帮我”“没有人站在我身边”等等。

有些婴幼儿看起来是好宝宝,从来也不哭,从来也不闹。大人会夸小宝宝“真乖,啊从来不哭”,但这其实可能是危险信号。

因为小宝宝是必须哭的,哭是婴幼儿和外界沟通的途径,如果不哭是有问题的。我们听取小宝宝的情况,如果和典型发展状态不符,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发现了就可以考虑转介或者跨学科会诊,看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不正常,是否和典型行为不一样。

同时我们也观察婴幼儿身上是否经历了压力,是否有行为表现和功能失调。有没有影响二者,如果有就是信号和线索,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做家庭的咨询。

另外一点,我们观察婴儿行为,要看是否有文化适应性,比如在有的民族是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谨慎误诊了,错误地将文化特有的行为视为不正常。

如果婴幼儿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有越大的生病和心理问题的几率,导致如心理疾病、自杀和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爆发。

2024年美国扩大研究了对儿童不良经历的影响。如目击暴力事件、被歧视都会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早期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会引起死亡的发生概率,所有的危险因素,都会影响。

如脑部创伤、损伤、骨折、烧伤,妊娠并发症、疾病传播等早期的逆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儿童个体在早期经历了过多的经历,面临疾病的情况就会越大。

所以我们对于0-3岁婴幼儿干预,是可以促进成年后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所以提供这些信息,是希望对接待的家庭做及早的筛查,家长们的经历,如何影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的。

不仅要看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需要系统性的观点去评判婴幼儿的发展状态。

是否符合每一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各种生理 健康 问题,也会影响心理 健康 状态,导致一定的问题行为的表现。

评估生理 健康 也要多维度考量,围产期有没有问题,是否早产儿,是否过敏,有没有接受过手术,记录这些生理状态。也记录家长的描述,如“羊水进了小宝宝的大脑的”这条就记录在家长报告这项里面。

以及每个事件发生的节点在什么时间。

所以我们在观察心理和社交的压力源的时候,我们要去观察压力源是什么样的,如果遭受的压力源越多,遭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婴幼儿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和他身边的大人的关系是如何的。

为什么说一定要去了解婴幼儿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呢,比如一个照顾者这么说,另外一个说了完全相反的话,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婴幼儿巨大的混乱

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婴幼儿家长的照顾情况。家长之间愿意配合去了解婴儿身上的问题吗?会怎么去解决?会不会通力合作去促进婴儿的发展,婴儿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融洽,都会影响到婴儿的生存感受。

家庭成员对于照顾孩子的贡献都有哪些?他们对孩子的兴趣如何,有没有陪孩子玩 游戏 ,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龄阶段的, 有的家长有对孩子有超出年龄阶段的不现实的期待。

了解家庭中有没有日常行为准则,惯例。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习惯,统一的连贯的一致的家庭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了解 婴幼儿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比如有的宝宝脾气好,遇到压力表现镇静。而有的宝宝有强烈的性格个性,可能会让家长措手不及、难以忍受。

临床问题,为什么放最后呢?因为临床问题可能影响到婴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我们观察儿童临床表现,首先看有没有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等等。

对于神经发育障碍是比较难处理的是,因为大部分是遗传性的,遗传学是神秘的学科,有各种变体。如果有神经发育障碍,很难完全的治愈, 只能帮助孩子提高功能,让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治疗师是不能诊断自闭症的,但是可以找到迹象,让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或者转介。让孩子及早治疗,及早预防派生问题的发展,越早干预,就越减少压力状态,可以有更好的结果。

感觉反应过度的小朋友有感觉回避的行为,如对大的声音很敏感,感到不舒服。还有对触觉敏感,对抚触、触碰不舒服。

感觉反应不足的小朋友有感觉渴求的行为,比如舔墙壁或者见到的每一个物体,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感觉刺激。

近期的研究表明,焦虑症发病于年纪小的婴儿身上,我们很容易忽视焦虑对婴儿功能表达的影响。

年龄越小的儿童受到焦虑的影响的反应强度更大,比更大年龄的儿童反应还要强烈。

比如婴幼儿没有办法忍受分离焦虑,如果不符合年龄发展阶段,触发了就大哭1个小时都没法停下来,这是一直处于应激的状态。

如婴幼儿对新鲜事物产生非常大的恐惧,没有办法接受新的事物,甚至见到新的玩具都非常焦虑。我们就要看焦虑水平有没有影响到儿童的发展,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和家庭的关系。比如没办法出门,一直待在家里。这样就会影响到心理 健康 状况。

我们现在处于疫情,确实会减少外出,也要看对社区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怎么影响婴幼儿本身,我们如何去做平衡。

比如抑郁的情况,以及出现攻击性问题,如非常愤怒的状态。

婴幼儿早年的任务之一是学会调节情绪状态,那需要用关系去调节,有的人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或者关系,是因为早年没有稳定的关系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当然,我们要从是否符合年龄阶段的角度去看上述情况,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状态或者日常生活。

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情绪障碍,观察大部分时候孩子的情绪障碍状态是怎么样的。

年龄小的孩子,要鉴别诊断强迫症是很困难,因为本身孩子是有重复的特点的,比如同一个视频看20遍。

那我们要评估强迫症,需要观察是否有特殊的行为表现,比如不停的扯头发,撕扯自己的皮肤。而对于年纪小的是难观察的,就需要很仔细的观察,看头皮上是否有伤疤。

对大一些孩子,撕扯毛发会比较明显,比如眼睫毛和眉毛。但对于小的孩子,精细动作没有好的发展,就不会在见睫毛或眉毛上表达,而抠皮症会更加明显,可以通过皮肤看到伤痕和抓痕。

我们一定要注意,要把 强迫性行为 正常的发育表达 区别开来,比如小的朋友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时候,可能会不小心把脸抓伤,和强迫的抓头皮和撕扯头皮是不一样的。

最后是对功能的影响,有没有影响和同龄小朋友的正常互动,是否影响家庭的日常生活。

当然如果要做诊断,也要看孩子的年龄是否36个月以上,强迫行为是否持续3个月以上。

这是最可能带孩子看急诊的,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和哭泣就是婴儿最重要的任务。

对于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哭泣障碍是很常见的,不宜太早下诊断,要看父母的忍耐程。

有的小婴儿哭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家长怎么理解这种哭泣行为呢?婴儿的行为表现会影响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对婴儿的态度又成为影响婴儿情绪的刺激条件,如果父母能涵容婴儿的情绪,这个循环是正向的,则不是问题。

家长需要有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期待。

有的妈妈问“我很担心孩子总不睡觉,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你小孩多大”“我孩子刚出生四周”。那对于4周的婴儿这种情况是太正常了,所以要对新手爸妈做知识普及。

睡眠是私人的事情,有的家庭认为孩子要尽早独立睡觉,无论是摇篮或者自己的床上都可以,但是不要睡在父母的床上。

也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做安全性的保护,会对孩子睡的方位和场所有讲究,我们不去对父母做干预,而是看孩子的睡眠障碍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发展发育,有没有影响到家庭的日常生活。

同样,孩子有进食障碍的时候,要看是进食障碍还是感统问题。

感统里面有内脏觉,内脏对大脑的信息传递,比如内脏感觉是饿了,但是大脑不知道饿了。

“孩子昨天没吃晚饭,早上起来都不知道吃早餐”,需要判断是孩子自主不吃,还是真的不知道饿,可以去做身体检查,结合一些身体指标来判断。

PTSD,以及回避性依恋的问题,对年龄小的孩子心理评估是困难的,要足够小心,。

举一个例子,9个月大的儿童来访者,3个月大经历了家里非常严重的家暴。爸爸经常缺席,兄弟姐妹经常会到场。

小朋友虽然表现的不错,但是和父亲没有什么互动,要求和父亲做单独的咨询,就明显出现了创伤反应。就是当时,邀请儿童来访者的时候,一进咨询室就明显的手脚并用的要爬出治疗室。

爸爸的声音、气味、身高,在9个月的婴儿身上留下了神经系统的反应,很明显这些信息给孩子留下了强烈的恐惧的反应。

与照顾者的关系在0-3岁身上是非常重要因素,要考虑在孩子身上有没有关系障碍。

如果孩子确实有临床问题,神经发育障碍等等,无论哪种环境中,都能观察到临床上的表达。

只有见到关系中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比如见到奶奶,爸爸,老师不会有问题,但是单独见到妈妈就表现出关系障碍的症状。

还有对于特定环境的行为表现,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都可以睡着,但是去奶奶家就不能睡着,感到压力非常大。

关系障碍,是唯一没有明显症状,主要看是不是特定关系中表现出各种问题。

评估一个婴儿的发展阶段,可以选择量表来评估。不管哪种量表,要看的也是那几种, 评估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展,情绪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 评估家庭 ,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量表。

如果是转介过来的话,可以从儿科医生那里拿到一些 心理量表 。当然常常我们更可能是第一个接待家庭的人,是首先评估孩子心理 健康 状况的人。

首先必须和婴幼儿的照顾者沟通,跟家长做详细访谈,调查 历史 背景,每一位成年家庭成员的状态,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给所有家庭成员访谈不现实,那最少和其中一位做访谈,其他成员可以用电话沟通快速做一些资料搜集,了解一些担忧。

我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家庭对于怀孕,是有计划的,还是无计划意外怀孕的,对此感受如何,对出生的孩子的看法如何。

儿童情绪的功能是否正常,家长寻求帮助是出于什么担忧,这些行为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和节点观察到的,家长是怎么认为的。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技能,精细、粗大动作,语言,关系发展如何。

跟儿童做感统障碍的筛查,详细筛查到底是什么问题引起的行为表达。

虽然受限各种原因,日常执业无法去好的观察。但还是有比较理想的观察婴幼儿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这些方式。

首先,最理想情况下,从 自由 游戏 去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到治疗室去自由玩耍,就像在家里自由的玩就可以了。

其次,可以进行 结构化 的观察,引入压力源,观察婴幼儿在压力之下如何合作和表现。

分离性 观察,观察孩子一个人留在治疗室的表现如何,等反应非常大的时候再让家长进入治疗室,结束分离性观察。

居家观察,幼儿园观察,最好二选一。观察婴幼儿在家里或者在幼儿园的表现,在正式见孩子之前,先去幼儿园观察一下孩子的表现。

如果小家伙认识咨询师就会不断跟咨询师打招呼,所以在他还不认识你的时候就先观察,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实表现。

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少的联络和 娱乐 工具,而儿童来说,手机更是好奇有趣的。

现在很多孩子不到两岁已经会玩爸爸妈妈的手机,经常一个人抱着手机安安静静玩上很久,对此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很乖很聪明。

但儿童心理咨询师却需要提醒广大宝爸宝妈:宝宝玩手机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现在大部分人认识到了中小学生沉迷手机的现象严重,对于孩子玩手机也会有所注意和控制。

但对于几个月、一两岁的孩子玩手机、看手机,很多家长觉得很可爱、很好玩,觉得这种行为表明宝宝聪明可爱。甚至有些家长在忙碌或孩子闹腾的时候,选择用手机来哄孩子。

“宝宝现在才8个月,现在我已经不敢当着孩子看手机、打电话,甚至手机都不能拿进主卧,不能让她看见我摸手机,不然她就要看,有一次正好屏幕亮了,她伸手抓不到,急得哭起来。不仅如此,最近这孩子似乎还会‘争宠’,只要我看手机不理她,她就大哭大闹,那眼神似乎在表达‘别玩了,快理我!”

“一岁多的小孙子经常要玩手机,有的时候他妈妈也不给他玩,有好几次他玩妈妈的手机,由于经常开着QQ、微信、淘宝等软件,好几次他竟然在朋友圈发了表情、乱码、乱点视频通话,还误拨电话。他妈妈发现后就不给他手机玩,他就追着要。

没办法只好给他玩我的手机,他也经常乱拨号,但大多数是用手机放音乐。不知道给他这样玩好不好?

还有,他现在好像知道他妈妈的手机更好玩,现在不太愿意玩我的手机,要抢他妈妈的手机,不知道这样好不好。”

广州儿童心理咨询解读:

几个月的婴儿并不了解手机的具体功能与作用,但是却对这个发光出声、极度吸引妈妈的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现在很多一岁多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把手机当成一个玩具。为何小宝宝能对手机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呢?

1、妈妈对手机的“爱不释手”影响着孩子

究其原因,还“仰仗”各位家长的培养。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通讯交流、 娱乐 工具。

大人一天到晚打开手机刷微博、玩微信、打 游戏 ,在卧室里、马桶上甚至喂奶时也“机”不离手。

据某亲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妈妈均有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玩手机的经历。

现在很多人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拿出手机玩,怀孕、哺乳期自然也是如此。

甚至很多孕妇、产妇平时花在玩手机上的时间比跟宝宝接触的时间还长!

小宝宝就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对这个发光发亮的物体产生了兴趣,随着年龄增长,宝宝学会了与手机的互动。

2、家长言行的强化

嘉嘉才一岁零5个月,却对手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家人无意中用手机播放了几首网络流行歌曲,没想到这孩子竟然看着手机跟着唱、跟着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觉得挺好玩,觉得孩子很聪明,在这方面有天赋,就经常给孩子看手机视频,而且只要来人就让他表演。

无独有偶,将“会玩手机、平板电脑”当成优秀技能、逢人就“秀”的家长大有人在。

甭管是因为孩子真能看懂屏幕上的内容跟着表演,还是仅靠碰巧“滑来滑去”启动了某些程序而造成能够操作手机的假象,毋庸置疑的是,在亲朋聚会的场合,手机已经成为幼儿表演的工具。

3、用手机哄孩子

由于婴幼儿们对手机、平板电脑的浓厚兴趣,使手机等已经成为各家的“哄娃神器”。

有妈妈直言:“手机真的比家中任何玩具都好使,无论孩子闹成什么样,甩给他之后立马安静,我们已经给他一个旧手机当玩具了。”

这些爸妈或是爷爷奶奶的初衷是好的,旁观者也惊诧于几岁幼儿的聪明程度。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由于家长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沉迷,孩子在其“培养”下极易成为小小“手机控”,不爱运动、不爱跟小朋友 游戏 、不爱交流,经常低头玩手机。这不仅影响孩子身体 健康 ,而且还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身体 健康 方面

孩子的生理还没有发展成熟,婴幼儿期正是孩子快速发展的阶段,英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期刊研究显示,儿童颅骨厚度显著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

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的潜在威胁更大。

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指出,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 健康 问题。

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大剂量的电磁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

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低头玩 游戏 等,会对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

在性格培养方面,手机、平板 游戏 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玩耍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 游戏 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 游戏 中,影响其成长。

而且,手机会严重影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成为亲子关系的“第三者”。

当小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

于是小宝宝跟手机“争宠”的现象家家都会遇到。一开始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若是家长迟迟不回应,宝宝就可能用玩手机、打 游戏 等方式来自娱自乐实现自我安慰,跟父母的交流就更加少了。

父母难以理解孩子,孩子也从内心深处难以相信父母是爱自己、在乎自己的。

2024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点:婴儿期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可能是正常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但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处理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倾听和理解: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扰和需求。

建立情绪认知: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教他们如何表达情感,比如通过言语、绘画或写作等方式。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感到安心和放松,减少情绪波动的可能性。

设立规矩和界限:明确的规矩和界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教导应对压力的方法:教孩子如何应对压力和困难情况,比如通过深呼吸、冥想或者运动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示范积极的情绪管理:作为父母或监护人,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让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鼓励社交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参与团体活动,结交朋友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稳定性。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波动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考虑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或儿童心理医生的建议和帮助。

保持耐心和关爱:理解情绪不稳定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支持。

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同时提供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如果情绪问题持续存在或加剧,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家有任性小宝?别担心,这些技巧助你轻松应对!

 我为你整理“2024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点:婴儿期”哦,介绍了心理咨询师考点等相关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前来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吧!

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

 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奏,发展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1、反射行为:一是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觅食、吮吸、吞咽)、防御(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将头转向声源),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二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如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等。出生后4-6个月消退。无条件反射的意义:①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生存②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③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④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环球网校提供三级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考点)

 2、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小时)--啼哭。啼哭的功能表现为: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3、心理发生:把感觉、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的产生做为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发展

 1、大脑:可塑性和可修复性。5岁。

 2、动作发展(1)意义:①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②是发展水平的指标③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④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①手的抓握动作的意义:a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b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②独立行走的意义包括:a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③遵循原则:头尾、近远、大小(大向精细动作)④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三、学习和认知发展

 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活动发生在胎儿末期。可接受语言和音乐的刺激。

 1、学习:(1)模仿学习是天生学习能力(2)条件反射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3)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能力。

 2、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是对感知能力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头三年。

 四、认知发展

 1、感知觉::特征是主动、有选择(1)感觉:视觉(集中、追踪、颜色、光、敏锐度)、听觉(辨别、组织、综合、解释)(2)知觉:分析器的协调,分析、综合①跨感觉通道的知觉(即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②模式知觉(即在知觉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能将其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③深度知觉(通过视觉悬崖实验, 6个月就有深度知觉。2个月婴儿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应(如心率变化))。

 2、婴儿的注意和记忆(1)注意:从不随意注意(如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发展趋势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倾向于天生偏好的图形如人脸、靶心图和适合给接受水平的刺激物如光亮、中等强度的听觉刺激)、知识经验(新异刺激)、言语的调节支配和制约(2)记忆:情绪和动作(1岁前);表象和词语(1岁后)(3)整合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具有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尝试行为和运用策略的能力。

 五、言语发展(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的发展①发音阶段性:简单发音(韵母)、连续音节、学话萌芽②发音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发音呈现普遍的规律性;到第一批词出现时(1-1.5岁)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3岁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发展①词汇量:1-1.5岁,50-60个;3岁1000个②特点:从熟悉的事物名称开始,涉及范围包括人、食物、玩具、交通工具;理解词义与成人不同,或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理解重叠。

 3、句子发展:单词句到多词句(1.5岁)、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3岁能够使用复合句进行交流。

 4、与成人的言语交往(1)用手势作为辅助手段(2)说他知道的东西和表达愿望及要求的内容(3)语言教育课,要适应其接受水平并促进其发展,教育的性质是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必要规则和语用技能包括①内容要贴近其已有知识和经验②适应其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诱导注意,如叫名字、调整语调,有时提高,有时耳语);③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语速要减慢、多停顿不拖长、话语多重复);④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把孩子作为交谈对象、注重问答式对话、把孩子的话语加以扩展和引申、辅以姿势)。

你家的小宝贝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任性,让你头疼不已?别担心,每个家长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任性行为不仅可能影响宝宝在社交场合的表现,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引导宝宝克服任性,成为更受欢迎的小天使吧!

设定明确规则

为宝宝设定一些简单易懂的行为规则和界限。当宝宝违反规则时,我们要坚定地纠正,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以身作则

家长是宝宝最好的榜样!展示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宝宝看到我们如何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这样,他们会更愿意模仿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懂事。

培养同理心

教宝宝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通过讲故事、观看教育视频等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这样,宝宝在做出决定时,会更加顾及他人的感受。

适时表扬与奖励

当宝宝展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别忘了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同时,设立一些小目标,当宝宝达到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耐心沟通

与宝宝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某些方面的不满或挫折。倾听宝宝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任性的行为。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宝宝的任性行为持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不妨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教育专家的帮助。他们能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宝宝克服任性。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0-3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特点了。下面分享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相关内容。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1、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想看到父母的笑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2、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3、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4、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宝宝聪不聪明,看看初生7个表现

1、爱笑

在出生时,聪明的新生儿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靠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2、体重

大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

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要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

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虽然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一定全是如此哦!

3、爱模仿

出生8小时,宝宝就能模仿妈妈吐舌头。

新生儿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当新生儿处在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新生儿面部20~25厘米,让他注视你的脸。首先,伸出你的舌头,每隔几秒钟1次,慢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然后停止。如果他一直看着你的脸,这说明他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一会儿,他(她)就会将舌头伸向嘴外。如果你对着新生儿做张嘴动作,重复几次,他也会学着张开小嘴。另外,新生儿还会模仿噘嘴、微笑和悲伤的表情。

爸妈不妨多和新生小宝积极交流,经常对着新生儿做些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提高他的模仿能力,利于新生儿的智力开发。

4、喜欢看东西

感知觉是婴儿心理发展中最早出现的,而视觉又是感知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生活在适宜的视觉刺激环境中,将为他们知觉和认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新生儿喜欢看东西,特别是图书,有鲜艳颜色的东西,如红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汉字等等。他特别喜欢看人脸。尤其是母亲慈爱的笑容,妈妈经常有意识地让婴儿注视自己的脸,俯身对婴儿说话、呼唤其名字或是对其微笑,同时不断地变换注视的角度。“眼睛对视”能传递妈妈对孩子的爱,增进母子感情。

5、嗅觉灵敏

新生儿喜欢紧贴着躺在妈妈怀中,当宝宝哭闹时,你把手放在宝宝腹部并轻轻按住两上臂,宝宝就不哭了。新生儿能精细地辨别味道,对于咸、苦、酸的味道会有不愉快的表情。当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奶垫的气味。在状态良好时,他还会凝视对着你笑,吸吮自己的手或抓住谈话人的手。

6、喜欢玩弄小东西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宝宝在拿到东西后就喜欢敲,觉得这只手敲的不响后会换一只手拿再敲。宝宝很喜欢敲东西,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要拿来敲敲。

宝宝对能够抓握的小东西非常感兴趣,他会很好地握住奶瓶,也可能会用手指捡东西,会将东西从一手换到另一手,还会举起、摇晃、推、拉、压挤,以及抛掷靠近宝宝的东西。当他手里拿着玩具时,他会使劲地用手摇晃玩具,或重重地扔在地上听玩具发出的响声。

7、惊人的运动天赋

运动能力

新生儿具有许多先天的运动本领。例如,用手抵住他的两脚,婴儿可趁势向前爬行。

行走反射

扶婴儿光脚板直立在床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向前走“猫步”,走得好的孩子就像散步一样。

游泳反射

在水下分娩的婴儿,可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呛水。

牵拉反射

将食指放在新生儿掌心,能立即感到手指被婴儿攥紧(抓握反射)。检查者可借此将婴儿提升在空中停留几秒钟,就像人类的祖先在森林中悬吊在树枝上一样等等。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

0-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处于无条件接受期。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此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儿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活动特点,如焦虑、恐惧、羞怯、敌意和愤怒。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显。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0-6岁的幼儿该怎么教育

奖罚教育,做错事一定要罚,这样对他(她)以后有帮助,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敢做敢当的意识,让孩子知道做出的所有选择都是要承担后果的。

0-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面已经说过,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阶段。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肚子进入一个大集体,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帮助孩子融入幼儿园。因为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节课。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怎样的

第一,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浮潜状态。

这里所说的浮潜状态主要指的就是孩子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反映,简单来说就是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所导致的。

第二,幼儿的情绪容易起伏,不易被自己所控制。

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方才宝宝还笑容满面,顷刻间就会嚎啕大哭。这是情绪控制难的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

第三,个性萌芽的显露也是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尽管宝宝幼小,但许多个性方面的东西已经略微地有所显现。比如说有的孩子胆小怕生,而有的孩子却活泼开朗,这也是性格的雏形状态。

如果家长朋友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要从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去领会,知道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爱好,判断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此才能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明白他们的个性所在,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

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

 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锻炼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心态是要从小抓起的,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为大家分享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

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1

 有人曾对5~6岁学龄前儿童做过抽样调查,发现脾气不好的近16%,性格古怪的占5%,有神经质倾向的占28%,有行为问题的占9%,社会交往不良的近3%,有情绪障碍的近2%,注意力障碍的占10%,智力低下的占06%,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同时也调查了这些幼儿的躯体疾患,其总和仅占15%。相比之下,幼儿心理偏离问题较为普遍。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人说:“树大自然直。”这种放任自流的思想,不符合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幼儿期身心发展的特征

 幼儿的身体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除了身高体重的增加外,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机能也有所发展。由于大肌肉的发展,幼儿会不知疲倦地从事各种活动;小肌肉的开始发展,使幼儿已能从事绘画、写字等活动。脑的结构到幼儿期末已经成熟,孩子可以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6岁能掌握3000~4000个词汇,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这个时期的孩子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一般是由于情绪紧张、神经过敏等原因,因此,成人在与孩子交谈时,应尽量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对口吃现象不必太在意,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

 幼儿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的泥工、绘画、讲故事等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的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也日益增强。

 从幼儿记忆的发展看,主要是不随意记忆,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记忆开始发展。幼儿记忆很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现象,与此相联系的是幼儿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自己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往往误认为是孩子在撒谎。

 幼儿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为幼儿所体验,只是引起的动因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情绪压抑,影响身心发展。

 幼儿已萌芽了道德感,孩子已能根据成人的教育,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规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道德体验。

 幼儿理智感产生的突出表现是好奇和好问,故幼儿期有“疑问期”之称。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特点是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但由于环境条件,一些孩子性格内向,自卑感较重,这常常与周围人消极评价儿童有关。

 幼儿期末儿童已养成了一套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幼儿一般都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

 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除非环境、经历出现极为严重的转折,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动力型是很难破坏的。正因为如此,家长应特别重视幼儿期的教育。

  容易使幼儿心理偏离的因素

 忽视围产期保健。 许多资料已经证实,母亲在孕期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腹部撞伤,以及出生时窒息、严重缺氧、难产或产伤,均会影响幼儿的精神及神经发育。有人做过统计,母亲孕期伴有并发症或难产的儿童,出现神经质倾向者占167%,有行为问题的占184%。可见,从怀孕期起,就应重视胎儿发育和围产期保健。

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素质、彼此的关系、教养方法,均能对幼儿心理发育产生影响。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或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幼儿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对幼儿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防止心理偏移的方法

 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心理情况。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轻度的精神卫生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对有明显的心理卫生偏离,学习困难,或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宜及早让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平日要注意形象化的教育。 通过现实事例,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习谦让、懂礼貌、为别人着想等优良品质。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还可以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的行为问题,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并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及时到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在这个集体中,通过各种游戏、体力和智力活动,不仅有利于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对于良好的个性形成是很重要的。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公办或民办幼儿园的儿童,显得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对比之下,家居的孩子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生人,在陌生环境中一时难以适应。

要重视孩子的学前文化教育。 学前文化教育有利于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也是对孩子萌芽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学前文化教育中,不要单纯让孩子死记、硬背,要善于帮助孩子理解,并注意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式问题。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同时,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以及各种文化课,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德智体的全面提高。

  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健康情况。 人的身体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孩子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可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解释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包括了身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对于儿童健康的完整概念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2

  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待离婚问题要谨慎

 对待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最后,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关于“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心理咨询师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看这里!)

2024-5-13

-(职业心理(探索职场内心世界))

2024-5-13

-(心理咨询:职场妈妈如何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

2024-5-13

-(心理恐惧症怎么克服?方法是什么啊?)

2024-5-13

-(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含金量怎么样?好找工作吗?)

2024-5-13

-(心理咨询师证书:通往专业心理咨询之路的必备神器)

2024-5-13

,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技术不包括)

2024-5-13

,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的四大流派)

2024-5-13

,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02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