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证>> 心理咨询师>>正文

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幼儿心理卫生常识内容有哪些)

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

网上有关“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心理卫生常识内容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本文内容整理自:Mental health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0-3:A brief overview, Dr.Meyleen Veiasquez,LCSW,LICSW,RPT-S,PMH-C,IPCF儿童与家庭整合式心理中心

你将收获:

你觉得婴儿心理 健康 的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把2岁的婴儿带去做心理咨询,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婴儿会需要心理咨询呢?

婴儿早期的大脑在迅速发展,需要提供好的环境让婴儿 探索 和学习,因为 婴儿不是单独的婴儿,而是环境中的婴儿。

婴儿所处的家庭、社区、城市的物理环境,家庭文化、价值观、家庭关系、乃至传统文化等心理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儿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文化是重要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病理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婴儿在家庭环境中,被家人认为是正常的,即使在别人眼里是夸张的,也不会被认为是障碍。

不仅仅把婴儿看作个体,而是放在环境里面去看这个婴儿。家庭、房屋、朋友家、亲戚家、社区,国家,都会让婴儿感受到所处环境的氛围。

所以除了有详细的儿童诊断评估手册,可以获得具体标准。

当我们评估婴幼儿心理状态,需要根据年龄阶段,做跨学科的工作。

不仅在工作室里面,还要跟儿科医生、幼儿园、言语治疗师、家人做通力的合作,做全面的评估。

在评估的时候,要注重关系领域,不仅了解婴儿本身,还要了解家庭环境,没有单独的婴儿,只有家庭中的婴儿。

我们要去了解0-3岁婴幼儿的感受、想法、和家人的关系。

但0-3岁的心理 健康 发展是容易被忽视的,0-3岁其实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虐待的群体。

很多家长有误区,认为孩子越小,越不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扰。但事实恰恰相反,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压力的侵害。

很多治疗师,和0-3岁工作的时候,都有冲动要大展拳脚,想做各种干预。但是不要忘记了先退一步。因为虽然家长本身有误区,有很多错误的想法,但是家长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专家,我们要去倾听家长的陈述。

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特殊的行为,有什么意味,对家庭有什么影响。家长在养育中的体验是什么?孩子在家庭中的体验是什么?治疗师在访谈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家庭的故事?治疗师充当背景角色留出空间,观察婴幼儿和家人的互动,让亲子产生连接。

父母在养育中的承诺、 情感 投入和适应性(和婴幼儿保持协调一致)对于婴幼儿非常重要。

养育者忍受矛盾情绪是一个过程,家长是否可以忍受对孩子的矛盾情绪。孩子有没有投入到社交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对孩子产生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不舒服但是还能安静的坐着的能力。

当孩子表现出病理性的状态,父母是否可以涵容痛苦、自责的情绪,而且去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身上的 情感 经历。

如果婴幼儿有病理性表现,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接受,感到很愧疚,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是不是对的。

我们看到家长有压力,我们如何去涵容家长的情绪,帮助家长去更好的忍耐这种不舒适的体验。同时家长也不是毫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他们可以收拾好情绪去更好的帮助孩子。

首先要去识别婴幼儿身上典型的发展阶段,必须知道这些典型的内容,才能识别障碍病理性行为。做出准确的诊断,才能采取适合的方法,这需要和跨学科的专家做更好的沟通。

过度的压力会让一个人行为失调。

如果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存在行为的失调,会比大一些的孩子失调水平更高,尤其语言能力不完善,没法用语言跟治疗师描述。

典型的行为模式也被病态化。比如多动症孩子,有的是经历了创伤的,有的是没有的。

男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为攻击行为的,其实有些行为是正常的。

促进0-3岁大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压力,儿童也会经历各种正常压力,需要积极的压力(可以忍受的压力),才能促进大脑发展。

如果这个压力源是不能忍受的,那么长期反复暴露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这个压力源就是有害的,比如婴幼儿持续哭闹,过长时间没有人来照看。

虽然婴幼儿有很大的复原能力,但是刺激过大,会影响 健康 发展,影响到大脑神经的生长和连接。

以及内化不正确的早期信念“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没有人帮我”“没有人站在我身边”等等。

有些婴幼儿看起来是好宝宝,从来也不哭,从来也不闹。大人会夸小宝宝“真乖,啊从来不哭”,但这其实可能是危险信号。

因为小宝宝是必须哭的,哭是婴幼儿和外界沟通的途径,如果不哭是有问题的。我们听取小宝宝的情况,如果和典型发展状态不符,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发现了就可以考虑转介或者跨学科会诊,看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不正常,是否和典型行为不一样。

同时我们也观察婴幼儿身上是否经历了压力,是否有行为表现和功能失调。有没有影响二者,如果有就是信号和线索,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做家庭的咨询。

另外一点,我们观察婴儿行为,要看是否有文化适应性,比如在有的民族是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谨慎误诊了,错误地将文化特有的行为视为不正常。

如果婴幼儿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有越大的生病和心理问题的几率,导致如心理疾病、自杀和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爆发。

2024年美国扩大研究了对儿童不良经历的影响。如目击暴力事件、被歧视都会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早期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会引起死亡的发生概率,所有的危险因素,都会影响。

如脑部创伤、损伤、骨折、烧伤,妊娠并发症、疾病传播等早期的逆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儿童个体在早期经历了过多的经历,面临疾病的情况就会越大。

所以我们对于0-3岁婴幼儿干预,是可以促进成年后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所以提供这些信息,是希望对接待的家庭做及早的筛查,家长们的经历,如何影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的。

不仅要看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需要系统性的观点去评判婴幼儿的发展状态。

是否符合每一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各种生理 健康 问题,也会影响心理 健康 状态,导致一定的问题行为的表现。

评估生理 健康 也要多维度考量,围产期有没有问题,是否早产儿,是否过敏,有没有接受过手术,记录这些生理状态。也记录家长的描述,如“羊水进了小宝宝的大脑的”这条就记录在家长报告这项里面。

以及每个事件发生的节点在什么时间。

所以我们在观察心理和社交的压力源的时候,我们要去观察压力源是什么样的,如果遭受的压力源越多,遭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婴幼儿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和他身边的大人的关系是如何的。

为什么说一定要去了解婴幼儿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呢,比如一个照顾者这么说,另外一个说了完全相反的话,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婴幼儿巨大的混乱

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婴幼儿家长的照顾情况。家长之间愿意配合去了解婴儿身上的问题吗?会怎么去解决?会不会通力合作去促进婴儿的发展,婴儿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融洽,都会影响到婴儿的生存感受。

家庭成员对于照顾孩子的贡献都有哪些?他们对孩子的兴趣如何,有没有陪孩子玩 游戏 ,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龄阶段的, 有的家长有对孩子有超出年龄阶段的不现实的期待。

了解家庭中有没有日常行为准则,惯例。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习惯,统一的连贯的一致的家庭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了解 婴幼儿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比如有的宝宝脾气好,遇到压力表现镇静。而有的宝宝有强烈的性格个性,可能会让家长措手不及、难以忍受。

临床问题,为什么放最后呢?因为临床问题可能影响到婴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我们观察儿童临床表现,首先看有没有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等等。

对于神经发育障碍是比较难处理的是,因为大部分是遗传性的,遗传学是神秘的学科,有各种变体。如果有神经发育障碍,很难完全的治愈, 只能帮助孩子提高功能,让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治疗师是不能诊断自闭症的,但是可以找到迹象,让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或者转介。让孩子及早治疗,及早预防派生问题的发展,越早干预,就越减少压力状态,可以有更好的结果。

感觉反应过度的小朋友有感觉回避的行为,如对大的声音很敏感,感到不舒服。还有对触觉敏感,对抚触、触碰不舒服。

感觉反应不足的小朋友有感觉渴求的行为,比如舔墙壁或者见到的每一个物体,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感觉刺激。

近期的研究表明,焦虑症发病于年纪小的婴儿身上,我们很容易忽视焦虑对婴儿功能表达的影响。

年龄越小的儿童受到焦虑的影响的反应强度更大,比更大年龄的儿童反应还要强烈。

比如婴幼儿没有办法忍受分离焦虑,如果不符合年龄发展阶段,触发了就大哭1个小时都没法停下来,这是一直处于应激的状态。

如婴幼儿对新鲜事物产生非常大的恐惧,没有办法接受新的事物,甚至见到新的玩具都非常焦虑。我们就要看焦虑水平有没有影响到儿童的发展,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和家庭的关系。比如没办法出门,一直待在家里。这样就会影响到心理 健康 状况。

我们现在处于疫情,确实会减少外出,也要看对社区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怎么影响婴幼儿本身,我们如何去做平衡。

比如抑郁的情况,以及出现攻击性问题,如非常愤怒的状态。

婴幼儿早年的任务之一是学会调节情绪状态,那需要用关系去调节,有的人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或者关系,是因为早年没有稳定的关系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当然,我们要从是否符合年龄阶段的角度去看上述情况,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状态或者日常生活。

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情绪障碍,观察大部分时候孩子的情绪障碍状态是怎么样的。

年龄小的孩子,要鉴别诊断强迫症是很困难,因为本身孩子是有重复的特点的,比如同一个视频看20遍。

那我们要评估强迫症,需要观察是否有特殊的行为表现,比如不停的扯头发,撕扯自己的皮肤。而对于年纪小的是难观察的,就需要很仔细的观察,看头皮上是否有伤疤。

对大一些孩子,撕扯毛发会比较明显,比如眼睫毛和眉毛。但对于小的孩子,精细动作没有好的发展,就不会在见睫毛或眉毛上表达,而抠皮症会更加明显,可以通过皮肤看到伤痕和抓痕。

我们一定要注意,要把 强迫性行为 正常的发育表达 区别开来,比如小的朋友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时候,可能会不小心把脸抓伤,和强迫的抓头皮和撕扯头皮是不一样的。

最后是对功能的影响,有没有影响和同龄小朋友的正常互动,是否影响家庭的日常生活。

当然如果要做诊断,也要看孩子的年龄是否36个月以上,强迫行为是否持续3个月以上。

这是最可能带孩子看急诊的,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和哭泣就是婴儿最重要的任务。

对于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哭泣障碍是很常见的,不宜太早下诊断,要看父母的忍耐程。

有的小婴儿哭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家长怎么理解这种哭泣行为呢?婴儿的行为表现会影响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对婴儿的态度又成为影响婴儿情绪的刺激条件,如果父母能涵容婴儿的情绪,这个循环是正向的,则不是问题。

家长需要有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期待。

有的妈妈问“我很担心孩子总不睡觉,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你小孩多大”“我孩子刚出生四周”。那对于4周的婴儿这种情况是太正常了,所以要对新手爸妈做知识普及。

睡眠是私人的事情,有的家庭认为孩子要尽早独立睡觉,无论是摇篮或者自己的床上都可以,但是不要睡在父母的床上。

也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做安全性的保护,会对孩子睡的方位和场所有讲究,我们不去对父母做干预,而是看孩子的睡眠障碍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发展发育,有没有影响到家庭的日常生活。

同样,孩子有进食障碍的时候,要看是进食障碍还是感统问题。

感统里面有内脏觉,内脏对大脑的信息传递,比如内脏感觉是饿了,但是大脑不知道饿了。

“孩子昨天没吃晚饭,早上起来都不知道吃早餐”,需要判断是孩子自主不吃,还是真的不知道饿,可以去做身体检查,结合一些身体指标来判断。

PTSD,以及回避性依恋的问题,对年龄小的孩子心理评估是困难的,要足够小心,。

举一个例子,9个月大的儿童来访者,3个月大经历了家里非常严重的家暴。爸爸经常缺席,兄弟姐妹经常会到场。

小朋友虽然表现的不错,但是和父亲没有什么互动,要求和父亲做单独的咨询,就明显出现了创伤反应。就是当时,邀请儿童来访者的时候,一进咨询室就明显的手脚并用的要爬出治疗室。

爸爸的声音、气味、身高,在9个月的婴儿身上留下了神经系统的反应,很明显这些信息给孩子留下了强烈的恐惧的反应。

与照顾者的关系在0-3岁身上是非常重要因素,要考虑在孩子身上有没有关系障碍。

如果孩子确实有临床问题,神经发育障碍等等,无论哪种环境中,都能观察到临床上的表达。

只有见到关系中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比如见到奶奶,爸爸,老师不会有问题,但是单独见到妈妈就表现出关系障碍的症状。

还有对于特定环境的行为表现,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都可以睡着,但是去奶奶家就不能睡着,感到压力非常大。

关系障碍,是唯一没有明显症状,主要看是不是特定关系中表现出各种问题。

评估一个婴儿的发展阶段,可以选择量表来评估。不管哪种量表,要看的也是那几种, 评估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展,情绪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 评估家庭 ,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量表。

如果是转介过来的话,可以从儿科医生那里拿到一些 心理量表 。当然常常我们更可能是第一个接待家庭的人,是首先评估孩子心理 健康 状况的人。

首先必须和婴幼儿的照顾者沟通,跟家长做详细访谈,调查 历史 背景,每一位成年家庭成员的状态,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给所有家庭成员访谈不现实,那最少和其中一位做访谈,其他成员可以用电话沟通快速做一些资料搜集,了解一些担忧。

我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家庭对于怀孕,是有计划的,还是无计划意外怀孕的,对此感受如何,对出生的孩子的看法如何。

儿童情绪的功能是否正常,家长寻求帮助是出于什么担忧,这些行为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和节点观察到的,家长是怎么认为的。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技能,精细、粗大动作,语言,关系发展如何。

跟儿童做感统障碍的筛查,详细筛查到底是什么问题引起的行为表达。

虽然受限各种原因,日常执业无法去好的观察。但还是有比较理想的观察婴幼儿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这些方式。

首先,最理想情况下,从 自由 游戏 去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到治疗室去自由玩耍,就像在家里自由的玩就可以了。

其次,可以进行 结构化 的观察,引入压力源,观察婴幼儿在压力之下如何合作和表现。

分离性 观察,观察孩子一个人留在治疗室的表现如何,等反应非常大的时候再让家长进入治疗室,结束分离性观察。

居家观察,幼儿园观察,最好二选一。观察婴幼儿在家里或者在幼儿园的表现,在正式见孩子之前,先去幼儿园观察一下孩子的表现。

如果小家伙认识咨询师就会不断跟咨询师打招呼,所以在他还不认识你的时候就先观察,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实表现。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内容有哪些

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

 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包括人格辅导、生存辅导和学习辅导几个方面。

 幼儿阶段人格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孩子对爱的感受能力,接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同伴、师长交往、交流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正直、合作、宽容、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喜欢自己,乐于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有日渐发展的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学习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有乐于自主选择,作出决定并努力去实现的倾向和初步的能力,等等。

 生存的辅导的内容包括:引导孩子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乐于探索、体验多方面生活,并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能平地接受生活的复杂性,并有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初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自主自立意识;培养初步的责任感。

 幼儿阶段学习辅导的内容包括:在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乐于探索、体验多方面生活,并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能和平地接受生活的复杂性,并有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初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自主自立的意识;培养初步的责任感。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发展模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不是要把孩子纳入某种发展模式,而是要引导孩子在发现世间万物,包括发现自我同时建立起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和看法。

 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只能由家长来承担,别人不能代替。婴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也许就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遗憾,因此,家长必须尽早承担起这个神圣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认识环境。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不可能在真空中或在特意设定的小环境中进行。所以,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生长环境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尽可能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如我们孩子身边的传统文化环境,哪些是优良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如何扬弃。这里有观念上的认知,有生活方式上的继承和批判。又如孩子所处的时代特点、发展趋势,人的生存环境和变化,科技迅猛的发展,都要求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在动态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有发展的眼光。

 2.认识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其基点是承认孩子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一个任人“塑造”的客体。所以,认识孩子首先是认识孩子成长的身心规律,按规律引导,而不是凭主观意愿行事。其次要认识孩子的个性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3.认识自己。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的实施者--家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一方面在明确自己和职责,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时时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选择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付诸行动,以提高对孩子辅导的实效。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1.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 1.幼儿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可以说,游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幼儿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人格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不能替代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可以学到许多从成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尤其对于一些退缩、害羞的幼儿,应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游戏,教给他们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恰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如何处理内心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如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零食,对人要有礼貌,不自私等。 四、培养其独立性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目标要一致,评价要一致,避免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前后有不同的反应,一种行为一会儿鼓励一会儿反对,孩子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怎样才是好的.。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基础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其实践性与实效性;坚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等教育原则,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尊重、理解、真诚与威严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辅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不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4.幼儿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哪些心理卫生要求

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都会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障碍和症候行为,也常常会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不仅能使教师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可以说,各种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心理卫生工作最主要的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除了进行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外,更应重视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工作。 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心理卫生要求呢?我们认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注意以下的一些心理卫生要求: 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即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则很活跃;进一步调查则发现,造成上述竭然不同的班级主流心理气氛与带班教师平时的主流情绪有密切的相关: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神经质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而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的带班教师都是那些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教师。 因此,为了能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我们幼儿教师,无论你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一定要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时,更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争取在组织幼儿的每一次活动时,都能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感染幼儿,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尽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今的幼儿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女性,女性在人格方面有许多优势,也有不少的劣势。就健康的教育影响而言,一般的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些果断、勇敢、坚毅及动作的力度等。

因为作为教师,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并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实践证明,我们教师的一些心理(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可以“传染”给幼儿的,比如,有一个教师在打开脚踏风琴时,突然发现里面有只小老鼠,她惊恐万分,并发出一声尖叫;后来老鼠跑出来了,个个小朋友见了那只小老鼠也都惊恐万分,再后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像那位教师一样,慌里慌张地躲开那只小老鼠,甚至有好几位幼儿跌倒在一起。

相反,如果见到那只小老鼠时,我们教师能镇定自若、勇敢地拿起扫帚追打那只小老鼠,那么许多幼儿一定会像教师一样追打那只小老鼠。可见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三、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环境应是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环境,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环境。

因为幼儿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从另外一种角度说,失败和犯错误也是幼儿成长所必需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到一所幼儿园调查时,曾有一位园长向我夸她们的一位“优秀教师”在组织和管理幼儿方面“如何如何‘有方’”,她说,不管怎么“乱”的班级,只要让她们这位“优秀教师”去“整理”,她不久便能把小朋友们“镇住”,只要她在教室门口一站,小朋友们就会变得乖乖的――一动不动地安坐好……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这位“优秀教师”的出现,对所有的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不幸!我由衷地希望,我们的幼教界少些这样的“优秀教师”,因为这样的“优秀教师”会在心理方面给幼儿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幼儿常常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紧张状态,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四、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育手段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多些积极性评价,以期产生教育上的期望效应。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经常给幼儿以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经常给幼儿以消极的评价(如骂幼儿是笨蛋)。久而久之,幼儿也就觉得自己不行(是个笨蛋)。

(二)多些纵向评价,少些横向评价。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在评价幼儿时,我们应多肯定他们每天的进步,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不断进步;相反,我们如果仅仅重视横向评价,经常拿“落后”的幼儿与“先进”的幼儿比较,那么“落后”的幼儿永远不会有受表扬的机会,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有个中班的幼儿叫黄小勇,各方面都不错,可就是不大会拍球。我们第一天在幼儿园见习时,叫他拍球,他就是不敢拍,因为他拍得不好。

第二天,在我们的鼓励下,他终于能连续地拍了8下,正当我们为他的进步而高兴的时候,原班的一位老师走过来,对他。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1

 一、指导思想

 我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完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总体目标

 指导教师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与学会调适良好的心态,并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幼儿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关心爱护学幼儿,培养他们活泼、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想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取得实效,一个健全的组织是保障。我园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就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在领导小组统一的指导下,制定教育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工作的开展有成效。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于素质强硬的教师队伍。我园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师入手,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1、利用一切有利机会,选派幼儿园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2、聘请专家来校做讲座,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

 3、幼儿园运用专用资金,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如《健康必读》、《东方女性》、《读者》、《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等。

 4、继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育婴师岗证培训。

 5、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教学设计的评比活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6、在园内各级相关宣传资料中刊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新动态和新信息,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

 7、要求班主任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实践,并及时积累经验和整理、收集相关的辅导资料,以达到促实践求进步的效果。

 (三)开辟“心灵驿站”服务教师和家长

 建立“教工之家”、“心灵驿站”、“教工活动室”等,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占立担任幼儿园园外心理辅导员,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关心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做到尊重、理解、耐心、疏导、解惑,及时为老师、家长等排忧解难。

 (四)结合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学年为段确定各年级辅导教育的重点,利用幼儿园电视转播室、国旗下讲话、主题活动等多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常规教育辅导活动。

 2、各班主任根据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实效地在晨间谈话、健康、社会的教学领域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平时有重点地对本班幼儿进行个案分析、观察记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2

 一、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1)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2)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3)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4)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物体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5)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2,对中班幼儿注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对周围事物极感兴趣,到处看、听、闻、说。因此,活动能力、生活范围、知识量都增长、扩大、增多了。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做到使幼儿明确观察任务,选材又适合幼儿知识水平,利用有趣的声音、动作、鲜明的颜色,必定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观察目标上。

 3,对中班幼儿记忆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增长,能记住情节和有关词句,复述故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即记忆自己所熟悉的、所理解的比不熟悉的不理解的内容效果好,理解对幼儿有很大作用。

 4,对中班幼儿思维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幼儿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中班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5,对中班幼儿想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幼儿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二,对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情感仍带有明显的`外露,易冲动及易变的特点,但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情感也会向着稳定而深刻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评价都有些发展,家长应帮助他热爱幼儿园的班级群体与朋友建立良好的联系,互相报出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在平时晚上或双体日互通电话。

 三,对幼儿意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意志品质发展很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让幼儿自我控制时,一定要幼儿明白行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行动的目的为幼儿理解而感兴趣时,才会出现较好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家长在家中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遵守某些规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3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三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孩子方面:

 1、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孩子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家长方面:与家长多沟通;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0-3岁的孩子心理需求能否被满足,会对孩子后天心理的发育、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下面给大家分享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1

1、认知世界,对亲近自己的人逐步产生依赖

此现象多见于新生儿,这是孩子认知发展阶段开启的时刻,他们开始能够辨认出爸爸、妈妈与陌生人的区别。

当他们的认知程度到达一定阶段时,便会逐渐对亲近的人产生依赖。

2、对于失去抚养者而产生焦虑

通常来说,许多家长在孩子进入七八个月大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宝宝有时会突然会变得很躁动,就连情绪都会时常变得不稳定,妈妈一会不在跟前,孩子就会哭得声嘶力竭,只有妈妈回来,亲自抱在怀里安慰一会才能好。这正是体现了孩子对于失去抚养者的焦虑。

传奇治疗师Amanda Jones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逐渐相信,呼唤会招来一个关心他的成年人,并且对他的求助给以恰当的回应,孩子内心就会开始发展出一种‘基本的安全感’。”

3、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清晰

通常,这类心理发展阶段常见于一岁半以后,这时的孩子已经逐步探索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开始反驳父母的建议,有的孩子开始尝试建立规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管看到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给出否定意见。”,一位2岁半孩子的母亲说道。

因为此时的孩子,正在极力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大人”,同时不断试探“自我”和周围“环境”,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安全。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2

活泼好动:

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除了睡觉,他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脚都在活动,二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的挥手踢脚,到五六个月时,看见东西就要抓,抓了就放进嘴里,再大一点他就要推推这里、拉拉那里,会走以后,他的动作就更复杂了,一次玩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好模仿:

婴儿出生不久,就能模仿大人伸舌头,张嘴巴,半岁以后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挥手学再见、把手指放在嘴里模仿大人刷牙;到两岁左右的时候,能模仿更复杂的动作,妈妈洗衣服,他也要给娃娃洗,妈妈弄面,他也要拿擀杖擀来擀去,三岁以后她的模仿能力更强了。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主要途径。

好游戏:

儿童天生好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儿童从游戏中放松身心,获得快乐。三四个月的婴儿会乐此不彼的躺在床上做视物远近的游戏;一岁左右的孩子能连续十几次把球抛出去做练习游戏,两岁多的孩子会高兴的做搭积木、娃娃家游戏,也喜欢与爸爸妈妈一起做扮演游戏。

好奇:

出生2、3个月的孩子眼睛就不停的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5、6个月大的孩子一听到声音就要转头去找,一看到东西就要伸手去拿,7、8个月至1岁左右的孩子,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是“口腔期”;1—3岁的孩子喜欢做推、拉、扔、抠、压等动作,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连续开门关门25次,他对“咯吱咯吱”开门的过程很感兴趣,连续按压吹风机开关21次。

喜欢与别人交往、合群:

孩子出生的头三年主要与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开始了最初的人际交往。一岁多的孩子就喜欢摸一摸、拉一拉同伴,或者拿玩具给同伴;2、3之间,就能在一起玩平行游戏,虽然是各玩各的,但已经有了合作的先兆。有的孩子因为不太与同伴接触(成人的原因),可能表现得胆怯、害怕、不合群。

喜欢户外生活:

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户外生活,到门外去就高兴,整天呆在家里就不高兴,有的孩子在外面玩,渴了、饿了都不肯回家。有的家长过分的限制孩子外出,原因是怕不安全、怕风寒感冒、怕弄脏衣服,孩子像笼中的小鸟,正天被关在家里。有的老师也不愿多事,怕带托小班孩子到户外玩。这样长大的儿童,往往身体孱弱、知识缺乏。

喜欢被称赞:

8、9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听懂”大人的好坏话,你表扬他,他就高兴的看着你,你若批评,他就吓得瞪着眼睛、表情呆滞;2、3岁的孩子最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的称赞,夸她聪明又漂亮、夸她的新衣服、夸她画的图画,他都很高兴。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把夸奖孩子放在口头上,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就夸奖他,但也不要过于滥用。

出现第一反抗期:

孩子在1、5---3岁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反抗,这时期的孩子不太听大人的话,爱发脾气,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孩子在1、5岁以后,能独立行走、双手的动作也增强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导致其心理活动独立性的增加,对成人的依赖减少;2岁过后,自我意识萌芽,“我”的概念逐步形成,产生了在活动中突出“我”的强烈愿望,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当这种愿望受到成人的约束时,就表现得反抗。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只要自己需要就力求获得满足,若被拒绝,立刻就引起他毫无道理的“逆反”。家长要平静的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茫茫育儿路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0-3岁是婴幼儿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要养育好、陪伴好孩子,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世界,这样能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并和孩子一起成长。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

宝宝的变化

9-10个月:开始认识自己的存在,懂得一些简单词义 会拍手表示欢迎~摆手表示再见。

10-11个月:能够站起来,偶尔可以走几步,可以自己用杯子喝水。

11-12个月:能够扶物行走、手指灵活性大大增强,变得好动,能说简单的单字。

孩子马上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起步了。其一,用两只脚站立并开始走路。人类因为两足行走,使得手能够自由活动,文明也因此而获得发展,所以有必要给孩子以自由使用手的机会。这就使得尽可能地容忍孩子的“淘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淘气对孩子自发性(意欲)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开始说话。最初只会发出诸如“妈妈”或“不不”这类音,但渐渐地语言的数量增多起来。不时哭泣、不时嬉笑,以此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与孩子玩耍过少,孩子的情绪发育将受到阻碍,往往会变得很少笑、频繁地吸吮手指,或是出现有节奏地摇动头或身体的怪癖。所以,多与孩子在一起,施以亲密的抚触,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12个月-18个月

什么都想自己来做。

12-15个月:学会走路,会弯腰捡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简单交流。

15-18个月:喜欢尝试自己洗手、洗脸、能够自如蹲下,能说简单的句子。

这是个自发性开始出现的时期。孩子一方面时时向父母撒娇,另一方面却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做。自发性是使孩子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够充满活力地生活下去的非常重要的良好心态。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家长育儿的方针之一。这个时期,孩子哭、笑、恐惧、发脾气等情绪的表现变得相当复杂起来。此阶段父母常与孩子一起玩耍,对于孩子情绪的发展、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少有人理会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木讷的孩子。

18个月-24个月

变成妈妈的“小尾巴”。

18-21个月:能够搬动小物品,身体平衡力发展良好,开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能够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愿和要求。

21-24个月:能够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洗手、上厕所等;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浇花等。

这时的孩子爱跟在妈妈的身后转,对妈妈的信赖感越来越强,喜欢在妈妈的身体上撒娇。对孩子的这种撒娇要求,家长应给予充分的满足。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脾气变得“大”起来,当事情不能按他的意愿进行时,他就会发脾气。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这种状态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训斥他,最好以关注的态度让他自己平静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跑爱爬,行动非常活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如能尽量地容许孩子的冒险行为,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

24个月-30个月

反抗和撒娇。

24-30个月:独立穿衣服、拆衣服;也可以做些家务,如擦桌子、擦鞋等;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跟别人展开对话。

这是一个反抗心虽已生成,却仍然渴望撒娇的年龄。所以父母依然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满足。当孩子说“不”多起来时,便是到了第一反抗期。这是自发性在顺利成长的标志,因此无需担心。此阶段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了,应该好好地爱护这一热情。可以让孩子玩玩沙子、搭搭积木,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而长时间地看电视则有可能妨碍其意欲的成长,应尽量避免。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同龄孩子虽然已显示出兴趣来,但还不具备一同友好地玩耍的能力。

30个月-36个月

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

30-36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独立做切、洗、种植等工作;可以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主动和小伙伴们玩耍了。

这是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无论什么事情孩子都要用“不”来反抗,很难“对付”。不过要知道,这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好孩子的表现,所以不要去斥责他。当后面的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如果一直忙于照看更小的孩子,大的孩子会时不时地变得像婴儿似的,给已经忙乱的妈妈增添麻烦。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妈妈应该把目光转移一下,经常抱一抱大的孩子,给予亲密的抚触。随着孩子情绪的安定,“还婴现象”也就消失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虽说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意识已经开始产生了,但最易发生争吵。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进入高速成长期,头三年可以说每一个月有相当大的变化。宝宝在每个时期的认知能力、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大小肌肉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爸爸妈妈,首先的是要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同时根据宝宝不同阶段的需求,创设适合其成长的环境。了解宝宝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家长提供适当的刺激,是宝宝成长的一大助力喔!

2024医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健康各期重点

2024天津医院招聘|医疗卫生考试公告及公示汇总(持续更新)

一、胎儿期的心理健康重点:

胎儿期是指怀孕至出生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是从胎儿期开始的,个体是否心理健康,其先天因素和胎儿期的发育起着重要因素。

(1)孕期营养及保健与胎儿健康:胎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胎儿的营养完全依赖于母体的供养,因此孕期的营养状况将严重影响胎儿的健康。

(2)孕妇的情绪与胎儿健康:孕妇情绪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健康,对胎儿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孕妇应该保持稳定、愉悦的心情。

二、婴儿期(0~3岁)的心理健康重点:

(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2)增进母爱;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促进运动和智力的发展;

(5)增加游戏活动。

三、幼儿期(3~6岁)的心理健康重点:

(1)促进幼儿言语发展;

(2)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

(3)玩耍与游戏;

(4)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

(5)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

四、儿童期(6~12岁)的心理健康重点:

(1)科学合理安排学习;

(2)组织社会劳动;

(3)培养开拓创作性思维;

(4)注重情感的培养。

学习完知识,我们来复习一下。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儿童期的心理健康重点是:( )

A玩耍与游戏

B安排学习

C培养创新思维

D参加社会劳动

E注重情商的培养

参考答案A。解析:玩耍与游戏是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重点。

儿童情绪健康发展

1、什么是情绪?

(1)情绪是发生在个人内部的主观体验,在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喜怒哀乐)。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消极积极之分。

(3)情绪可以让个体远离危险,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源。

2、儿童早期情绪健康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性?

儿童早期情绪健康的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学业和终生成功至关重要(Housman)。

3、儿童的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儿童情绪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1)从情绪的表现形式来看,由外显到内隐;

漫画书《哭了》,孩子遇到事情会哭,但父母受伤的情绪表现是内隐了。等我们长大了,也许就没有那么爱哭了。

(2)从情绪控制能力来看,由冲动到自制;

当遇到事情从小时候自然发出情绪,通过年龄增长和教育,慢慢可以克制情绪。

(3)从引起情绪的刺激来看,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

朋友的情绪会被“传染”,情绪积累也会转化变成“刺激”,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大起大落,很多抽象的刺激是由小情绪积累后引发。

(4)从情绪表达内容看,由生理性需要到社会性需要。

从吃喝拉撒等生理性,慢慢有了精神层次的需要。

4、健康的情绪具有哪些特征?

(1)正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恰当地表达情绪(when where who);

(3)有效地调节情绪。

5、按照有无“情境”的维度,可将情绪理解的发展分为几类?

(1)无情境信息情绪理解的发展;

——基于视觉线索(面部表情识别);

——基于听觉线索(声音韵律)。

(2)有情境信息情绪理解的发展;

——物理情境(人与物);

——人际情境(人与人)。

6、面部表情识别在情绪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1)面部表情是儿童最初与成人进行情绪交流的主要媒介。

(2)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都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为全人类所理解。

(3)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存在差异,最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惧、悲哀;最难的是怀疑、怜悯。

7、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模仿具有什么规律

(1)第一阶段:无面部知觉(0-2个月);

(2)第二阶段: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3)第三阶段: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4)第四阶段: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暗号(7-10个月)。

8、国内外对面部表情识别进行了诸多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1)儿童在2岁左右能对面部表情进行再认,但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

(2)儿童再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再认和命名高兴情绪的能力优于消极情绪。高兴是最先识别的表情。在消极情绪中,害怕是最难识别的表情,甚至对于成人也一样。

(3)3-5岁儿童的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4岁(神奇的年龄段)儿童的表情命名发展(包括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年龄。儿童对积极表情的命名显着优于消极表情。

(4)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存在差异,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5)对于4-6岁儿童,中性面部表情的辨认存在消极偏向。

(6)6-7岁儿童对面部表情识别率正确率达72%。

(7)中性表情(平静)介于积极与消极情绪之间,但孩子会认为是消极情绪,因此教育从业者要对孩子微笑,使面部表情积极起来。

9、声音韵律是指说话者是怎样说的,包括语调、语速、重音和音质等,是理解说话者意图意义和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Banziger, Grandjean& Scherer, 2009)国内外对声音情绪识别进行了诸多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1)个体最容易识别的声音韵律是难过和害怕,最难的是嘲讽和厌恶;

(2)3-5岁儿童,基于声音韵律线索情绪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气、害怕和中性情绪上。

(3)当韵律和语义线索冲突时,学前儿童更多地依赖韵律线索来判断说话者的情绪状态。比如高兴的事情用悲伤的声音表达,儿童接收到的情绪信号是语气的悲伤或不开心。如果想让孩子听到我们说的内容,就少强化声音韵律。

(4)儿童对女性声音表达的情绪更敏感。儿童早期,家中女性对儿童陪伴较多,高音也与男性不一样。

10、有情景信息情绪理解的主要研究内容:观点采择能力、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冲突情绪理解。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观点采择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本质含义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儿童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情感,也就是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验。

Piaget’s Mountain Task皮亚杰经典的三山实验,7岁前的儿童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去看问题。低估了孩子,其实4-5岁就发展出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3)观点采择能力分类(Esienberg & Fabes, 1998)

——知觉的Perceptual,采用他人知觉观点的能力;

——情感的Affective,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认知的Cognitive, 理解他人认知的能力。

(4)情绪观点采择案例

故事一:小强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

故事二:小强生病了,护士阿姨要给他打针。

记忆控制问题:

观点采择他人:小强现在是高兴,还是难过、害怕、生气?

观点采择自己:如果你是小强,你是高兴,还是难过、害怕、生气?

实验结果:儿童不说自己的情绪,而是表示自己很勇敢。这是 自立性的归因偏差 ,他认为自己在上述情境不害怕,自己是勇敢的。

(5)《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书中,鳄鱼和牙医都说“我好害怕啊”,含义是一样的吗?因为立场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11、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

(1)心理理论能力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我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2)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强调情绪、意图、愿望、信念等概念,这些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情绪与意图、愿望。

(3)理论理论是一种建构,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理论能力同时发展出了的,而模拟理论认为对他人的是先发展出来的,由他人到自己的模拟。

(4)学龄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规律:学龄儿童心理理论是一个从复制式心理理论(一种信息只能产生出一种情绪/心理)到解释性心理理论(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产生不同情绪/心理)跨越,再向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对他人情绪转变的理解能力)。

(5)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指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韦尔曼和普那1983年设计提出,实验程序:向被试呈现两个洋娃娃,一个叫萨莉(身边有一个篮子),一个叫安娜(身边有一个盒子)。萨莉把一个小球放到篮子里,然后用布将篮子盖起来后离开。安娜在萨莉走后,将小球从篮中取出放进身边的盒子里。过一会儿,萨莉回来,这时主试问儿童:“萨莉会到哪里去找小球呢”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

——还有个实验:小明在院子里拍皮球,妈妈叫他回家吃饭,小明把球放在树下去吃饭,妈妈把球拿走放盒子里。小明吃完饭回来找皮球。这时问小朋友:

先前他人情绪问题,小明在路上想着回来玩皮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记1分);

先前自我情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在路上想着回来玩皮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记1分);

后续他人情绪问题,小明回来找皮球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记1分)

后续自我情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回来找皮球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记1分)

这个实验是儿童对他人情绪转变的一个理解。

——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内容):有一块包着粉笔的糖纸,看起来像块糖。试问小朋友,别的小朋友打开前是什么情绪?打开后是什么情绪?你自己打开前是什么情绪?打开后是什么情绪?

——《永远永远爱你》慈母龙妈妈孵出一个霸王龙,霸王龙长大会吃掉慈母龙的。问孩子:这时候慈母龙是什么情绪?

——失言探测与理解举例(Stone Et Al, 2003):小丽在小雅生日送她一个水晶苹果,小雅那天收到很多礼物,并不记得水晶苹果是谁送的。小丽去小雅家玩不小心把水晶苹果打碎的。小雅说,没关系,反正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水晶苹果,是有人在我过生日的时候送的。小雅说的话会深深伤害到小丽。这时候问孩子:小丽听了会是什么心情?小雅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实验教会孩子理解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意图状态以及信念的理解。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内容包括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如下:

首先,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并评估新生儿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其次,在每个月的健康监测中需要测量体重、身高、视力、听力等指标,并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

接下来,每季度一次的健康检查主要是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摄入进行评估,以及检查常见疾病的发生情况。最后,每年的健康检查需要进行身体检查、验血、验尿、心电图等检查项目,以确保儿童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此外,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管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期,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因此,在每个月和季度的健康监测中,医生需要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为儿童提供支持和关爱,关注儿童的情绪波动和变化,并及时沟通。

此外,在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中,预防接种非常重要。医生需要按照国家预防接种计划,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家长也需要了解每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并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接种保障。

最后,儿童的营养摄入也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需要对儿童的饮食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营养建议。家长需要选择适宜的食物,根据季节和儿童身体情况进行搭配,并注意饮食时间和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总之,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多方面,从身体到心理健康的评估和管理,从疫苗接种到营养摄入的保障,都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和家长共同合作,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关注。

关于“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心理咨询师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看这里!)

2024-5-13

-(职业心理(探索职场内心世界))

2024-5-13

-(心理咨询:职场妈妈如何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

2024-5-13

-(心理恐惧症怎么克服?方法是什么啊?)

2024-5-13

-(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含金量怎么样?好找工作吗?)

2024-5-13

-(心理咨询师证书:通往专业心理咨询之路的必备神器)

2024-5-13

,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技术不包括)

2024-5-13

,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的四大流派)

2024-5-13

,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什么(心理咨询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02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