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师>>正文

浅谈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浅谈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

网上有关“浅谈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常和精神分析混淆,实际上前者有别于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在频率上低于精神分析,一般一周1-3次,精神分析一周4次以上。精神分析不注重症状,会更多的使用躺椅以促进来访者退行。心理动力学取向对于退行是有节制的,虽然两者都是在人格层面工作,但是心理动力学取向仍会在时间框架下评估症状是否减轻。

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没有一个大概的流程,咨询的发生基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咨询师有大量的情感卷入,去体察自己和来访者的感受。虽然没有流程可循,但是精神分析一百年来的发展,无数的大家在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仍可以学习使用。

设置

设置是咨询进行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设置就没有分析。除了固定的时间、地点、费用的常规设置这些外部框架,咨询师的内部框架如分析性态度、节制必须被内化到咨询师的内心。

评估

评估阶段一般发生在咨询的前1-4次,主要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评估阶段咨询师主要的工作是收集信息,包括来访者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求诊原因与诱发事件,最早的记忆,常做的梦。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判断来访者是否有情绪自由的能力,是否拥有心理学头脑,是否愿意走进潜意识,如果总是使用”否认“等防御机制,使用心理动力学取向技术会十分困难。

评估的过程是双向的,来访者也在评估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评估阶段也是建立治疗联盟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咨询师不做干预,但会尝试使用解释技术评估来访者的的回应能力。评估过程还会注意来访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和忍受痛苦的能力,因为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可能不会太愉快,伴随潜抑的情绪记忆的唤醒,痛苦的感受可能会让来访者踯躅不前甚至脱诊,离开咨询是来访者觉得对咨询师的最大惩罚,能够摧毁咨询师的自恋。从潜意识上来说可能没有哪个来访者愿意被咨询师治好。

移情

评估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检验来访者是否有能力与咨询师建立起正性移情,而移情会发生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好的咨询师需要像一块白板一样,隐去自己的个人信息,让来访者尽情的投射。咨询师被来访者重新体验为自己的“内在父母”,这是来访者在幼年时内摄的原生父母的客体形象。在成年后和其他人交往的其实不是来访者的自我,而是那个“内在客体”。

在咨询室中咨询师需要使用“悬浮式注意”感受与来访者的关系。来访者可能会使用诸如:迎合、控制、依赖和情欲性的“投射性认同”来操纵咨询师,咨询师产生一致性或者互补性的反移情,这些都能够成为分析的素材,可以在治疗联盟稳固的情况下和来访者进行讨论。咨询师重要的是不能认同这些投射,没有体察的认同并且顺应来访者“内在客体”的设定,这就将是脱落的开始。

容器

“容器”理论出自比昂,和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来访者常抱着寻求方法和答案的心理走进咨询室,会时常问到咨询师“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0到1”的过程,处于“0”的状态是混乱和焦虑的,充满了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来访者有,咨询师同样存在。而任何的方法和解释都是“1”的状态,给出方法和解释让咨询师和来访者来到了“1”,但是人重要的能力不是找到“1”而是对于处于“0”状态的忍受能力。当来访者不具备这种忍受能力,把所有一切不愉快和攻击抛向咨询师时,咨询师重要的不是和来访者一起跑到“1”,而是接住这些不愉快并且呆在“0”的状态。

这和比昂的“β和α元素”有点相似。因为比昂的数学背景,它选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字符号。“β元素”是来访者的原始感受信息,来访者把“β元素”投射给咨询师,咨询师的工作就像容器的一样吸收这些“β元素”,并且加工整理成无害的“α元素”再返还给来访者。来访者看见这个容器并没有被自己投射出的难受的恶毒的物质伤害并且存活下来,被加工后的“α元素”被来访者内摄,新的经验替代旧有的经验,这是“内在客体”被替代修复的过程。随着“内在客体”的修复,来访者就能带着新的体验和他人交往,阻断过去对于其的干扰。

干预

虽然我认为“最好的干预就是不干预”,但是从来访者修通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会看到干预的痕迹。干预的作用发生在潜意识的领域里,任何的干预都是建立在均匀悬浮注意的基础上的。咨询师首先评估治疗联盟的稳固程度,一般在咨询的5-6次后,尝试性使用面质、解释和澄清技术,来访者也许会否认、情感隔离或者使用其他防御机制,咨询师可以只是简单询问或者是滑过这个问题,但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已经被扰动。随着咨询的进行,新的事件会发生,之前干预的点会在来访者的潜意识里发酵,在咨询后期可以再次提起以促使来访者领悟。

具体干预哪些点,在精神分析领域里,不同的理论体系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我倾向于理解为不同的大家在其各自的工作生活中总结出的一些假说,人们为了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对于一些规律进行总结,这些总结在其理论体系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比较倾向于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里,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是重要的两大议题。在我们的文化里,性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禁忌。这种禁忌以超我的形式对自身进行惩罚,当本我被过度的打压时,这种攻击驱力是指向自身的,冲突由此产生,来访者发展出强迫、抑郁等一些症状。特别是俄狄浦斯期中与异性父母**的恐惧成为重要的冲突点之一。

其次,以克莱因为首的客体关系理论也是理解个案的理论来源。在婴幼儿早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婴幼儿会习得与重要抚养人的互动模式。在克莱因理论中,婴幼儿生来不是为了获取力比多而是天生为了获得客体,获得关系。这个理论的背后原因我猜想是和孤独与死亡有关。而在60年代的历史原因中,我们的文化出现过大规模的历史创伤,上一代人并没得到良好的情感滋养。这种情感断层直接影响了当代人在现时代下崇尚自由人文的精神世界。幼年时不恰当的情感关系在小时候也许是最好的生存策略,但是也许并不适用于成人社会,这是很多症状的根源,和那个原生家庭有关。

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对父母的恨在来访者超我的作用下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得到爱滋养的自我发展出假性自体去讨好迎合重要的抚养人。在成年世界变成讨好迎合领导者或者是权威,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控制去对抗。以上都是可以干预的点,并且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一些类型。

梦和自由联想

因为阻抗的原因,来访者有时候不能进入潜意识,梦是理解来访者潜意识的重要来源。梦是巨大的精神能量的释放,一种始终存在于理性层面下的、强有力的原始冲动的释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证能够清晰地解释梦境,梦里面的内容经过了凝缩、置换、象征或者其他一些的加工方式。如果说谁能最清晰地解释梦境,那就只有做梦人。做梦人对梦进行自由联想,对于梦里的人、物或者符号你可以想到什么?做梦前一天发生的事是重要的释梦信息来源,并且梦里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十分重要。如果说梦的内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那梦的感受就是最真实最落地的呈现。面对梦的多种解释,做梦人往往能凭着直觉挑选出最符合他感受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就是最贴切梦原意的解释。

分离

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可以在最开始和来访者讨论咨询大概的时间长程,也可以不做划定。当面对咨询结束的分离,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出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实际是害怕失去所爱的客体或害怕失去与所爱客体的联系,分离焦虑也是人类面对短暂生命的觉知。分离焦虑的背后是死亡本能。随着咨询的进程,当来访者处于哀悼的状态,就是分离的开始。哀悼是一种能力,是人类面对自身的局限时带有妥协性质的生存策略。当来访者开始接受自己所遭遇的苦难,接受自己与父母间的恨,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一切就是转变的开始。也许来访者仍然坚持当初那个带来痛苦的选择,但在来访者根本没意识到的时候,他已不再被这个选择所困扰。

以上是一些简单总结,精神分析绝不是使接受分析的人不许有病理性的反应,精神分析是使接受分析的人的自我获得自由、并能自如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要一次次的面对我们身上属于本能的那一部分,中间也许有太多灰暗压抑,但走到人性深处,纵观每个人的人生,最核心部分的忠诚让人唏嘘感动。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

我很孤独

没你我活不下去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失恋后的情感反应通常以悲愤交加为主体,不少人失恋后会有强烈的感情反应,甚至做出令自己和别人感到惊讶的疯狂之事,这都反映出个体自我功能的强弱和防御机制的非适应和适应性。失恋几乎无例外地会激发出个体的分离体验和造成自尊损伤。失恋者多半会产生这种信念:“我很孤独,没你我活不下去”、“你很坏!”[我没有做错什么,凭什么你甩我?]、“我很烂!”[我怎么就是达不到他的要求?]。失恋者会有意无意地表达和防御以上信念引发的情绪情感,这类情感通常是愤怒和悲伤,并试图实现后退性希望。后退性希望与如下欲望有关:毁灭、损坏、虐待,或过分依赖、退行、自我隔离。

失恋后的愤怒会在指向自己和对方之间来回摆荡,有时将愤怒指向对方,指责对方道德败坏、铁石心肠,有时会将愤怒指向自身,痛恨自己低贱无能。

攻击自身的心理防御最具破坏性,经常会以抑郁形式呈现,更有甚者会将此付诸行动,自我放纵、自残、自杀,这是以毁掉自己的方式报复对方。有网民这样描述失恋后的自我攻击行为:“失恋后最疯狂的事大概就是去约了吧!就是因为他去约P夜不归宿找不到他,自己哭了一天一夜,然后稀里糊涂地自己也去约,之后觉得自己特别脏,特别恶心,为什么要为了个不值得的人伤害自己呢?”

男性的愤怒宣泄动机路径往往相对直接,大多是将愤怒外化即攻击女性,或者将愤怒指向自身,这里的愤怒不是从女性那里转化过来的,而是自恋暴怒的呈现,他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自我或女方的要求而愤怒,往往会伴随幻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让你瞧瞧!”有女友提出分手,男友将手打在墙上,直至脱皮。

失恋中有一种对愤怒的防御极易造成误解和困惑,那就是反向形成。当男友提出分手或者分手后,女方会以对他好的过分,试图维持恋爱关系,她们往往是以爱的方式表达恨,以至于“她是如此的友好而无法说出自己是生气的。”当男方指出来这令他感到不舒服时,女方会感到很委屈。到了关系无法维持时,女方爆发出的愤怒可能相当惊人。

人们有时会用很多防御屏蔽悲伤和抑郁,他们往往会将情感隔离和力比多退行联合使用,不是否认悲伤就是暴饮暴食、疯狂购物。有某娱乐平台记者街头采访路人失恋后的“最疯狂作为”,某女士轻松地说:“沉默,在家里看书啊!”记者问:“不是很伤心吗?”她不假思索地说“完全没有啊!”;又一女士回忆道:“疯狂刷卡,买很多东西,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我们都没有复合。”

最有意思的一例对失恋的防御是,某女士将哀怨和贬低的防御联合使用,反而使自己下定决心分手,这位女士回忆道:“我哭着在他楼下等他很久,等他出来,想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样子,我到底哪里没有她好,当我见到她,当时就清醒了,婊子配狗,天长地久。”这对男女可能确实不咋地,可也不至于沦落到与婊子和狗同等地位吧。布莱克曼如是解释贬低的心理防御:“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不是,你这么想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以上大抵是失恋后非适应的防御。

最后向大家推荐几个网民颇具适应性的防御,以供参考:

[1] 大概是哭了一整天,边哭边抄道德经,本来准备抄完,抄到德经的时候累了,累了...就结束了,准备给下一次失恋的时候抄。

[2]分手第三天果断报名,学雅思准备出国,是不是很励志!

[3]最疯狂的事是我帮朋友养的狗,我坐着在那里对着狗狗骂了一顿。

[4]哭着在床上躺了两天,第三天把家里从头到尾打扫了一遍。

[5]失恋第三天,仰卧起坐,5组,每组20个,深蹲5组,每组20……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大部分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最大的表现就是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不仅时间持续久,同时会影响到孩子其他行为,以下是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方法,仅供参考。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1

  危机事件后,遭受创伤的孩子一般都有什么表现?

 即使再关心孩子,家长也仍然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陪着他们,最担心的便是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受到什么伤害,而自己又无法察觉。那么,家长该如何识别自家孩子有没有遭受心理创伤呢?

 遭受心理创伤后,孩子的行为举止会有一些变化,甚至性格习惯的突然改变,因此,家长可以从这些改变入手注意观察:

 遭受心理创伤后孩子行为上的改变

  1、情绪变化 :变得不安、紧张、焦虑、害怕,警觉增加,易受惊吓等;

  2、回避行为: 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或相似的场景、人,并抗拒社交,不愿上学、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3、精神问题: 失眠、多梦或做噩梦、易惊醒,以及不明原因的头痛、恶性、呕吐、手脚发汗等;

  4、退行行为 :孩子会表现为行为举止退化到自己更小的时候,如十岁的孩子表现举止如五岁的样子,变得更为幼稚,更为依赖家长。

  5、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这是孩子在遭受了过度惊吓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要苛责。

 一旦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就需要注意了,可能您的孩子已经遭受了很大的创伤与刺激,需要您的陪伴与安慰,以及心理上的救助与疏导。

 一般情况下,上述行为不会持续很久,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并会随着事件的解决而逐渐减轻,而如果一旦孩子持续的时间超过4周,且症状严重,就要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学名词缩写作 PTSD)的可能性了。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患应激障碍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回避创伤事件与整体情感反应麻木,这两种行为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创伤记忆所带来的痛苦,但却会严重阻碍个体与他人建立正常联系、享受日常生活、保持创造力, 以及计划未来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本次事件中,无论是否有受伤或者亲眼目睹,该校的学生都有很大可能会诱发 PTSD,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发现孩子遭受了心理创伤,家长可以做什么帮助他们?

 即使是孩子的世界,也不是百分百天真无邪的,如果真是这样,也就不会有这次的伤人事件了,而之前也就不会有携程亲子幼儿园的曝光了。“挫折教育”、故意让孩子过早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固然不合适,但一味拒绝所有负面事件、让孩子活在真空之中,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危险。

 因此,家长在平常教育孩子时就要注意取舍,给予孩子光明的一面当然重要,但也要适当教孩子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在认清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既可以帮助到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又不会留下精神刺激和负面影响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需要保持冷静。 儿童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对于他人的情绪尤其是家长的情绪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家长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使其更加紧张、焦虑、惊慌。家长是孩子可以依靠的最后港湾,所以,无论发生了什么,家长首先要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并在与孩子接触时,表现得冷静理智,情绪稳定。

  2、帮助情绪的表达。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孩子心中会有各种负面情绪,害怕、恐慌、不安、抗拒等,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将这些情绪适当释放出来,可以先在家里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然后在此环境下,与孩子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孩子慢慢一点点说出自己负面情绪与想法:当时的感受、现在的心情、对于将来的担忧、害怕的原因等等。通过倾诉的方式,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一个释放,并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陪伴,消除恐惧。

  3、尽量多陪伴与安慰。 急性创伤性事件,容易剥夺孩子对于世界的安全感,造成孩子抗拒与外界交流、并倾向于自我封闭。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应该尽量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画画,都是很好的互动方式。与孩子多拥抱,尽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独处,并告诉他们现在事情已经结束了,你现在是安全的,都过去了,没有关系了。

  4、讨论分析事由并预防。 当孩子情绪比较平稳后,可以与他讨论本次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有什么地方可以注意、下次遇到该怎么做,并可以做一些应对的练习。胸有成竹之后,孩子的焦虑与惧怕自然会减少。

 注意,本步骤的目的是家长与孩子通过分析与讨论,达到对于同类事件的预防,让孩子心里有数,不要描述太多事情场景的细节,以免勾起孩子对恐惧的回忆。

  5、求助专业人士。 以上这些都只是家长可以做的部分,但更进一步的心理疏导与治疗,需要家长及时带孩子去求助专业人士,比如当地医院的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

 整体原则是,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孩子,一般情况下,孩子行为与情绪突然改变,往往意味着其中有重大变故。

 倘若注意到孩子行为的突然变化,再仔细观察是否有经历创伤事件的迹象,如果确定或者怀疑,那么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尝试与孩子沟通,询问他/她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并且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尽量多陪伴孩子,重塑安全感。

 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可以适当与孩子讨论他/她所经历的危机事件,帮助孩子做一定的应对训练,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必要时,求助于专业人士。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外界的关注与帮助。行凶者自有法律去惩治,而孩子所留下来的心理创伤,却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与安慰,才能逐渐抚平的。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2

  对不起

 “对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能从家长口里说出来的话语。

 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责,尤其是当家长误解自己的时候。孩子渴望家长的那句“对不起”的背后,无非是想得到家长的理解,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然而,当这句“对不起”被家长隐藏的时候,孩子内在的伤痛,正随着愤怒、悲伤、委屈等情绪一点点地累积着。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误解了孩子,应当及时道歉。

 道歉不仅能及时消除误解,还能树立家长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的形象,这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正面且积极的。

 当遭到父母的误解时,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误解,每个孩子渴望的无非都是家长真诚的道歉,填补内心深处的那个缺口。

 “对不起”尽管只有三个字,传递的信息却是:你没有那么糟糕,我误解了你,甚至伤害了你,我有不对的地方,我承认我的错误,并向你真诚道歉。

 每个家长曾经也是个孩子,

 回首自己的童年,

 是否也被自己的家长误解?

 当我们自己被误解时,

 是否也曾渴望家长跟自己道歉?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内在很深创伤的修复,

 有时仅仅只需要一句:

 “对不起”

  这不是你的错

 孩子内心受伤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来源于外部,也可能源于内在。

 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伴随的是恐惧、悲伤、自责等负面情绪,而且往往容易将矛头指向自身,认为自己很糟糕,爸妈会因此不爱自己,厌恶和否定自己。

 创伤心理学认为:处理创伤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受伤者感受到安全感,让其建立正性体验,暂时远离负性体验,让其感觉到安全与支持。

 因此,当受伤的孩子责难自己的时候,家长应直接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伤确实是因为他自身的某些问题,这时告诉他不是他的错,不是助长他推卸责任吗?

 于是很多家长可能会利用此时进行说教,试图让孩子达到痛定思痛的效果。

 殊不知此时的`做法,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试想,当你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中,此时有人还在你耳边进行指责或说教,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直接传达的信息是:我没有指责你的意思,并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否定你这个人,我依旧是爱你的。

 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说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效果会更好。

 当家长的指责和训斥,

 转变成一种包容与理解时,

 孩子的伤害很快就被疗愈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

 孩子和他人之间的感情,

 就会自然的流动下去。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时,应该第一时间坚定而决绝地告诉孩子“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很多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痛诉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会提及家长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自己的心灵。

 家长自己却从未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任何的反应与表示,甚至搪塞、否认、狡辩。

 比如,一个来访者的孩子说,母亲曾经拆过她的信件,并且因此侮辱她。但母亲却矢口否认,表示没有这回事,孩子当时脸憋的通红,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

 对于孩子而言,尽管从辈分上自己未能与家长平起平坐,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有着一杆天平,自己在这头,家长在那头。

 孩子渴望能够与家长平等、真诚地沟通。

 而当天平常年失衡时,家长看似是赢了、战胜了孩子,但孩子的心,早就对父母关闭了。

 如果说“对不起”是一颗救心丸,

 那“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就是一颗定心丸。

 在孩子受伤时,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的分量重如泰山,

 一是修复现实的创伤,

 二是给予了孩子希望。

 这是一句一言九鼎的话,需要家长自身的反省、担当和魄力。

 作为灵丹妙药,使用需要谨慎。

 假如家长总是不停地重复保证,却依旧故伎重演,那么孩子的信任也将随着家长的失信而下降。

  我爱你

 “我爱你”——这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能从家长口里说出来的一句话,是多少家长想表达却深埋心底的一句话。

 当孩子受伤时,特别是当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闯了祸、变得糟糕透顶、不可饶恕时,往往沉浸在担心、害怕、恐惧中,觉得家长不会再爱自己了。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意大利的一对夫妻,结婚多年后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孩子可爱。孩子两岁时,有一天,丈夫出门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瓶打开盖子的药水,他大声地提醒妻子记得把药瓶收好,然后匆匆赶去上班。

 妻子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忘了丈夫的叮咛。男孩拿起药瓶,被药水颜色所吸引,一口气喝光了药水。由于药的成分剂量高,孩子虽然及时送到医院,但已经回天乏术。

 妻子被突然发生的意外吓呆了!

 她不知道如何面对丈夫,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中。当丈夫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时,面对孩子的尸体,尽管他也很伤心,但是他拥抱住妻子,在妻子耳边说了一句话“我爱你”。

 丈夫对妻子的爱,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在巨大的伤痛面前,“我爱你”这句话充满着温暖的治愈性,简单直接、直抵心灵。

 当孩子受伤时,一定是他最虚弱时,请用爱为他作最好的治疗。心理学家说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理解你此刻的难受与伤痛,我愿意接纳这样的你,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样,你永远都是我最亲爱的孩子。

 每个孩子,

 都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不管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都是值得被爱的。

 纵使有千言万语,

 抵不过一句“我爱你”。

  我为你感到骄傲

 在心理咨询室里,无数的来访者提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会因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没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而潸然泪下。

 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拼搏,

 仅仅为了获得家长的一句肯定。

 受伤的孩子,内心脆弱时,更需要家长的及时肯定。

 假如孩子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与鼓励,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证明自己以外,还可能走向极端,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

 面对受伤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绩和进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础上“肯定”,是家长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态度。

 但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表现出指责、不耐烦、失望的态度。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态度可能会促进部分孩子发愤图强,但是往往也传达了一种“你是优秀的我才爱你”的信号,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够优秀,我就不爱你了”。

 对于孩子而言,

 在有条件的爱中成长,

 时常会感觉到受伤,

 质疑家长爱的是否是自己。

 “我为你感到骄傲”

 是一种价值鼓励,

 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被爱的、值得被爱的,

 将来,他就会成长成一个

 充满自信、充满爱能量的人。

 想象当年你的父母对自己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时你的内心体验,或许你很快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力量。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恐惧与焦虑,担心家长抛弃自己,其状态往往是退行到一个婴儿的状态。

 孩子的这种担心被家长抛弃的感受,追根溯源,源自最初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

 一般小孩在6个月的时候,就会与母亲(或最初的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依恋关系,当母亲消失在视线中的时候,孩子会哭闹,此时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如果在最初阶段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而言,内心会留下一种创伤。

 当日后再次出现创伤性事件时,孩子就会重新体验到被母亲抛弃时的创伤性场景,痛彻心扉。

 因此,当孩子内心受到较大的创伤时,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婴儿无异,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

 即便在现实层面,

 我离开了你,

 但是我对你的爱,

 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

 在你心底,陪伴着你,

 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伤害,都需要被疗愈和被滋养。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以上的六句话,可以多讲给孩子听,疗愈孩子的创伤、让亲子之间的爱可以重新顺畅流动;

 也可以多说给伴侣和自己,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用爱和理解包裹自己、疗愈自己,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3

  1、细心观察 充分关爱

 首先需要让孩子离开施虐场所,远离施虐者,父母多陪伴和关心孩子。通过鼓励儿童摆弄玩具,安全地让儿童与创伤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逐渐缓解情绪,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控制由事件所引起的危机及与之相伴的焦虑和恐惧。如果出现除了身体表面的伤痕外,例如抽动症、自闭、失忆等症状,一定要求助专业幼儿教育者和儿童心理专家,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干预。

 可以运用一些艺术治疗的方式,比如绘画等帮助儿童疏导和宣泄。

  2、父母稳定情绪

 减少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难过的情绪。

 父母特别见不得孩子被伤害的新闻,换成任何一位父母亲,孩子被这样对待都会心痛、气愤。

 但是,父母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有时,父母的焦虑、恐惧、愤怒会带给孩子二次伤害。先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出过分强烈的被害者情绪,如无法控制的痛苦、愤怒、仇恨等。

  3、重塑安全感

 事件过后,孩子的情况已经稳定时,父母需要跟孩子说,当时你遇到了这个事情,老师这样对待你是不对的,她已经收到了惩罚,任何人都不能这样对待你,并且教孩子,遇到什么事情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父母是他最好的依靠,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

  4、寻找专业的治疗方法

 在携程虐 童事件中其中一个孩子,已经产生了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创伤后应 激障碍(PTSD)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多由于突发性灾难事件、车祸、目睹恐怖场景、遭受虐待、强烈应激等所致。

 当孩子遭遇了意外创伤,建议家人先采取紧急援助措施,包括心理援助和尽快脱离创伤场合:与儿童接触与交流;安慰和给予安全保证;控制和稳定情绪;确认儿童遭遇的伤害与PTSD程度;创伤治疗与心理治疗并举。

关于“浅谈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分享到: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机构有哪些)

2024-6-21

心理咨询师需要考几门?详解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2024-6-21

给心理咨询师的一封信(心理咨询师说的话能完全相信吗?)

2024-6-21

国家承认的心理咨询师证书有哪些-(心理咨询师的等级是什么)

2024-6-21

心理咨询是不是骗人的(你会相信网络上的心理咨询师吗?为何?)

2024-6-21

没学历可以考心理咨询师吗?解答你的疑惑

2024-6-21

心理咨询要多少钱一次?(心理咨询收费是怎样的)

2024-6-21

学心理学能不能一眼看穿别人(应用心理学就业前景。)

2024-6-21

心理咨询师一次多少费用

2024-6-21
真题下载
请正确填写下列信息,以确保能够顺利领取全部资料!
姓名: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