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师>>正文

如何理解来访者?(培养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如何理解来访者?

网上有关“如何理解来访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培养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来访者为什么来求助?

很多来访者来做心理咨询是因为在其生活的环境中不被理解,害怕被评价、或不敢表达,担心有不良后果,以及由于这些不安带来的生活或情绪上的压力和焦虑,他们最终选择专业求助。

如果你问任何一位咨询师,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开展工作?他们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充分理解来访者,理解是有效咨询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理解来访者,到底需要理解什么呢?

资源优势取向为咨询师理解来访者提供了 6 个维度。

维度一:理解来访者这个“ 人 ”

如果一个人的反应定势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构系统来看这个世界,那他将会建构出一个充满问题与心理异常的世界。——Ivey

与躯体疾病的治疗不同的是,如果咨询师不理解来访者这个人,就很难对他的“病”进行治疗,会出现只见病不见人的情况。那么如何理解来访者这个人呢,避免出现贴标签,见病不见人呢?

从资源优势取向的视角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来访者是一个全个体,大于其“问题”的部分;

来访者是一个关系中的个体,Ta是许多别人关系中的一员,Ta的心理健康与他人分不开;

来访者是一个环境中的个体,大多来访者个人的经历是“环境”造成的;

来访者是一个可信任的个体,完全值得我们尊敬、接纳和信任的;

来访者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成年的来访者是有能力在行为上“解决”自己问题的(终究一个人也只能够由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力量和空间)。

维度二:理解来访者的“ 症状 ”

来访者的症状是什么?是疾病?外因?内因?还是 ……?

咨询师必须形成一个看待来访者“症状”的整体观念,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那么, 如何理解来访者的症状,他们的症状在表达什么呢?

从资源优势取向的视角来看:

来访者的“症状”是Ta的痛的表达,不是病;

是Ta在痛的深处的心理需求的暗示;

“症状”反映Ta已付出的努力;

“症状”指示发掘Ta的资源的通道。

来访者出现问题或“症状”的可能原因有:

生活情境中出现了什么影响来访者发展、成长的事件(过去或现在)?

来访者的价值观、文化及支持系统怎样影响了Ta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

Ta的努力结果怎样?

Ta有什么心理需求?

这些需求反映了什么积极性的追求?

维度三:理解来访者的“ 痛 ”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有言:“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意思是说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

和生理上的痛道理一样,心理或精神上的“痛”也是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弗兰克认为来访者的心理障碍都有一个共同痛苦来源,他称之为“心力委顿”。

心力委顿的典型表现形式为对自己丧失信心,不仅感到失去了对外在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失去了对自身情感和思维的控制能力;其主导心境通常是焦虑和抑郁。

正如生理上的痛是在表达身体某各部位不舒服,心理或精神上的痛是在表达什么呢?

从资源优势取向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来访者的“痛”:

理解Ta的“痛”是什么?

理解Ta对“痛”的表达,为什么要以“症状”的方式“诉说”痛?

理解Ta对“痛”的“珍惜”和“接纳”。

理解Ta为处理其痛而付出的“努力”。

维度四:理解来访者“ 阻抗 ”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一类来访者,他们好像有意无意地想“留在病中”,而对咨询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

Ta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痛苦和环境压力,总体上表现的积极求治,像要努力摆脱疾病的折磨;但另一方面,在实际咨询过程中,又时时显得消极回避。

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阻抗”,并认为精神分析工作中最艰苦的是克服阻抗,这也是治疗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与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不同的是,资源优势取向的咨询师认为: 没有来访者的阻抗,只有咨询师的阻抗 !

由于咨询师缺乏共感共情、缺乏无条件支持接纳或表达不当、缺乏对其来访者体验的证实和认同、缺乏对其有影响的情境的认识,导致咨询师不理解来访者、不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全、不能得到来访者的信任、不能让来访者感到“正常”。

维度五:理解来访者的 需要

很多来访者,他们面临现实的困难,迫切的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再地表达,我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看似迫切的需求,真的是来访者真正的需要吗?

俗 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作为咨询师也需要考虑,来访者来到咨询室,Ta到底需要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能有的咨询师会说,来访者两个都需要,那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来访者的真正需求?另外,谁是来访者问题的解决者或解决方法的执行者?

资源优势取向的咨询师认为, 相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访者更需要的是:心理动力 (motivation)、心理信心 (confidence)、心理力量 (strength and power)、心理空间和自由 (space and freedom)。

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来访者发现Ta的资源/优势,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帮助后多大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

维度六:理解来访者的资源和优势

假设情形一:

—我这有问题,那有问题,这没做好,那没做好。

—是的,我需要改正。

假设情形二:

—我有这个优点,那个资源;我这里做得好,那里有进步;

—是的,我需要继续进步。

这两个情形,来访者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哪个情形对来访者有益呢?

资源优势取向的咨询师认为:追求最佳的咨询效果,其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径是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积极因素为主导,以资源、优势为取向。

咨询师要做的就是看到来访者这个完整的人,有症状,有痛,有需要,也有资源优势和力量。 阻抗不仅仅是痛的症状,还是资源和优势力量不能发挥出来的表现。 理解症状,疏通阻抗,就能够让来访者的优势和资源的力量发挥出来,流动起来,体验到自己心底对所存的积极性的向往,激发内在价值感,提高改变的动力。

?为此,咨询师需要:学习并刻意练习交流沟通技能,理解来访者;真诚、积极深度同感和无条件支持接纳,证实并认同来访者的经历并让来访者觉得自己的体验反映自己的某些积极素质;帮助Ta看到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建立达到目标的希望,培养积极地情感,体验到自己心底对所存的积极性的向往,激发来访者的内在价值感,提高改变的动力。

正如美国堪萨斯大学段昌明教授所言:“咨询师可以给予来访者的最好的东西是帮助来访者体验到一个健康的关系和发现自己的资源和优势!”

附注:文章内容根据段昌明教授2024年10月在武汉举办的《资源优势取向心理咨询实务工作坊》的授课内容进行整理,并参考了江光荣教授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第2版)》一书,特此感谢!

作者简介:张华,心理咨询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硕士,从事心理咨询4年,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经验共计300多小时。擅长领域:恋爱婚姻辅导、家庭教育、人际冲突与人际孤独,理性决策、梦的咨询等。

培养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

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地址: 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创办时间: 1985年

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心理学教学科研机构。心理学院下设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心理辅导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研究所。

师资力量:

江光荣: 教授。

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治疗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人本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工作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督导师,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会员,现担任《心理科学》编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常务编委。

郭永玉: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格;人格与学习;人格与问题行为;中西人格理论。

汪海燕: 教授。

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心理咨询与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劳动教养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论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培养

陈小华

没有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快乐、幸福的,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因此,在必要时寻求别人的帮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心理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事业也得以发展,绝大多数的大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且免费向广大学生提供帮助。但是,一些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并未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或精神卫生服务加以充分利用[1][2]。为什么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而且在能够获得专业人员帮助的条件下,多数人不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2.心理求助的阶段模型

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达到解决困惑的过程。基于学生回避心理求助这一现象,江光荣在2004年提出了求助行为的阶段模型。此模型认为,个体的求助行为是一个内部决策过程,这个决策过程是分阶段的,在求助行为进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决策内容。在求助过程中,首先是个体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然后个体评估自己能否处理,如果不能处理时,个体再考虑是否向外界求助,而向专业机构求助则是个体可以考虑的外界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如下:

阶段一:对心理问题的知觉。即意识到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或是有了麻烦。在个体知觉中,这可能表现为:?感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劲 ,?我生病了 ,?这是不正常的

等等。可能个体很快发现了情绪或其他方面有了问题,也可能在没有意识到有心理问题之前,个体已经在问题之中生活了很久,并以习惯了的应付方式生活,没有感觉到有心理问题,也不知道求助。导致个体产生知觉可能是某种契机,即线索,例如,其他人类似事情和遭遇等等。一旦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自助性评估。

阶段二:自助性评估。即评估个人是否有资源和能力来?收稿日期#2006-04-27

作者简介#陈小华(1981!)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独立处理所面临的问题。这项评估中有几个变量会影响评估的结论,一是个体所希望的缓解目标;二是对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三是个人所应对资源的判断。个体所希望的缓解目标,就是这个人所希望的通过自己的处理达到的目标,如感到不那么难受,让自己高兴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等。个体会根据这些个人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来判断自我应对是否可行。对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其中个人主观知觉的痛苦程度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还包括?如果这问题现在不解决,会有严重后果吗?

等等。个人所具有的应对资源的判断,主要是指个人解决或应付所遇困难的能力,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这几个变量综合决定了个体是否向专业心理人员寻求帮助。

阶段三:他助性评估。他助指当事人寻求一切自己之外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行为。这些外援可能是家人、朋友、老师、领导等等,当然也可能是心理咨询人员。他助性评估是指当事人已经确定了求助于外以后,确定向何种外在力量求助的决策过程。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试图解决心理问题时,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而在必须寻求外界帮助时,首先倾向于向家人或朋友求助,只有当问题诉诸情绪障碍并且较为严重时,才会向专业咨询求助[3]。

3?影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主要原因

(1)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关于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主体自我系统的核心动力因素之一。自我效能作为一个极具有影响力的主观信念,在很多情境中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班杜拉(1986)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会影响个体对于未来环境和行为的选择。当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他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他的自我效能感。一般而言,个体会选择自认为他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同时,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在这个活动中面临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所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很大程度上影

第11期No?11

陈小华:论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培养?

2006年11月Nov?2006响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选择心理咨询的态度。心理求助态度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求助行为。因此,自我效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顾全面子 。有研究表明,顾忌?脸面 、?隐私 是妨碍潜在的个体寻求专业化心理帮助的重要原因

[3]

有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求助,也不知道哪儿有这种提供帮助的机构。这种情况致使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时,没有寻求心理援助,而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应对问题,以致于不少学生最后出现心理崩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机构应做好广泛的宣传,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对不良情绪能及时地排解和疏导。向大学生传授具体的心理求助与策略时,特别要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的心理困惑状态、产生原因,能根据不同的心理困扰选择不同的求助对象,能正确对待各种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寻求心理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

(3)提高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有研究表明,部分学生不来求助,是因为对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信任,认为他们不一定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认为即使来了问题也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提高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的形象,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求助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这点考虑,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求助的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求助服务的质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实施心理求助创造有利条件。?参考文献#

[1]樊富珉.中国内地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发展[J].亚洲辅导学报,1999,6(2),5~19?

[2]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10~215?

[3]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1,(2),9~16?

[4]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80~184?

[5]张?宁,李箕君,袁勇贵.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89~391?

。受传统

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对心理问题和疾病持负面成见,因而表现出?讳疾忌医

的行为;而且,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崇尚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但受传统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注重?面子

,控制乃至压制情绪的表达,难以开放自我。他们对自我排解烦恼的能力表示自信,生怕被贴上?病人

的标签。部分大学生认为求助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代表着自己有心理问题,是丢脸的事,会被其他同学误认为有?精神病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存在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即使在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的时候,他们往往要下很大的决心,而且希望不被别人看见。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待心理困扰的正确态度。

4.培养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几点建议

(1)普及高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意识

虽然每所高校都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对于处在人生转折点的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有限的心理学基本知识还不能让大学生很好地认识自己,更不用说要用之来排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和解决自身的内心冲突了。为此,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的解决,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座、海报,选修课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营造良好的心理求助的气氛,消除大学生错误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心理求助误区,树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动机,强化大学生心理求助的行为。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向心理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专业途径,但

关于“如何理解来访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分享到: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成瘾?(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2024-6-25

南京心理咨询,强迫症治疗方法有哪些?(心理咨询有哪些方式-)

2024-6-25

如何形容人多重性格?(心理咨询师匹配指南。)

2024-6-25

重庆心理咨询中心有?(重庆市珑夫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2024-6-25

什么是高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分为哪几个级别?)

2024-6-25

心理咨询品牌营销策略(网络营销的几大策略都有哪些)

2024-6-25

心理咨询师在哪里报考(心理咨询师哪里报考)

2024-6-25

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能力

2024-6-25

心理咨询平台有哪些(北师大心理学就业如何?)

2024-6-25
真题下载
请正确填写下列信息,以确保能够顺利领取全部资料!
姓名: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