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师>>正文

亲子类心理咨询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亲子类心理咨询案例

网上有关“亲子类心理咨询案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和父母无法沟通,或者沟通得不到父母理解,这是在青少年时期,甚至成年长大后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也几乎是所有家庭都一定会遇到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在成长的路上避开父母。

这个死结难解的地方在于 父母和孩子明明都很关心对方,但是好像永远没办法好好交流,在鸡同鸭讲。

对于这个看似无解的死结,和本老师整理了大量的案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和博士的阅历都做了整理。

阅读提示:

1、问题解决的角度,父母子女都可以参考,因为某个问题往往是系统出现了问题,认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2、文章尽量通俗易懂,通过案例解析这种大家都看得懂的形式表达,但是深层次逻辑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

3、 文章有完整的逻辑 ,不是上来就扔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会从是什么和为什么来分析,让大家来了解因果关系。

5、如果你不想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想要 快速解决问题 ,或者问题比较棘手,可以私信和本老师单独咨询,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你 免费 评估问题。

案例为方便阅读,已经过重构和虚构整理,完整阅读需要10分钟,可只看黑体部分。

以下为小王(化名)的案例:

我爸妈对我很好, 我能感觉到他们很爱我,但是说话总是阴阳怪气 的,让我觉得很难受。我想耐着性质和他们沟通,但是他们真的太烦了, 一直和我抱怨,非常唠叨 !一开始我还能好好说话,后面我根本没办法交流。

我先说一下我家庭背景吧,我爸妈两个人一起做点小生意,每天起早贪黑的才勉强买了套房子,我也知道他们不容易。 有了房子后,压力就小很多了 ,现在生活说不上有钱,正常开销是没有问题的。

早年我爸干体力活脚受了伤,医生说不可以再干重体力活了,连拎个重点的菜都会感觉疼。没文化没关系,不得不转行去摆摊头,卖过很多东西,主要以食品为主,凉粉、手撕鸡、铁板鱿鱼、烤面皮等等,什么好卖,他和我妈就卖什么。做这种地摊生意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照顾我的,基本上我放学的时间,就是他们出摊的时间,或者天没亮起来,他们就要准备今天的食材了。后面盘了一个门面做粉店,生意比较稳定,这才没有那么辛苦。 所以我们基本上没有多少相处的时间,小时候,晚上的很多时间都是和补课老师度过的。

虽然我们每天相处的时间不多,当我知道他们很爱我,他们自己省吃俭用,但是提供给我的,都是他们能提供到的最好的了。小时候有15天的 暑期夏令营 ,费用1万元,对于我们这个地方来说这不是小数目了。

但是我父母听我说了之后,还是给我报名了。我也很感激他们的这个决定,这个夏令营带我看到了我从未看到的世界,开拓了我的眼界,可以说让浑浑噩噩的我清晰 认识到了这个世界有多丰富 。这即是我人生的 转折点 ,也是 我和他们关系转折点 吧。

以前我一直是学习成绩中游 ,不好不坏,父母对我也没有太大的期待。但是上了这夏令营之后, 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摆脱这个小县城 ,开始花很大的精力去学习, 第一次进了班级前十名

我本来以为父母会高兴,但是 他们阴阳怪气的说“我看你就考这一次”“才第十名就洋洋得意”。

这些话让我感觉难受,我进步了难道他们不高兴吗!不过我也知道他们很爱我,后面我爸奖励了我500块钱。听补课的老师说,我爸妈还塞了钱给她,她给我算作提前交补课费了。

而且我觉得他们特别口是心非,我 成绩变好了之后,他们就变得很虚荣 。他们老和别人吹嘘我成绩进步快,突然就开窍了。其实我就拿过一次全班第一,他们就和别人说我拿的是全年级第一?我不能理解,我说了很多次,不要夸大事实,但是遇到和亲情喝酒的时候,还是吹嘘。

以前也从来不过问我学习,我妈居然会问我为什么有两题空白没写,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我就说自己没有时间写,这种类型的题要花的时间比较多,优先写其他题了。

这个问题随着他们买房问题更加严重了,他们盘了一个店铺下来之后,就基本上中晚饭的时间忙,其他的时间我妈都会回家管我。

我说了无数遍,我自己会看书的,不要老催我!我在家只要稍微闲下来,她就不停的念叨念叨,说我怎么还不去看书。

和朋友玩一会儿 游戏 ,一局还没打完,就老让我暂停,先去帮她做这做哪儿的。我也解释了,这 游戏 联网,不能暂停的。

我也问了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没管我,突然开始管我了?

她的回答是, “不管你都能有这么好的成绩,我管一管岂不是会更好?” 我真的是服了她的逻辑,我说没有必要,她还是一直来烦我。我忍不住锁门,她就一直敲门或者拿钥匙撬门,真的是要被逼疯了。

后面我也渐渐不爱和他们相处了,能不说话就不说话。经常抱着国外的名著看,或者把手机调成英语的语言环境,看也是看国外的**。 这样他们就看不懂了,就没办法对我指手画脚了。 还有我晚上稍微睡得晚点,我妈就催我睡觉,我不睡,她也不睡。问题是我真的睡不着,而且当时是暑假,第二天的补课时间还在下午,完全没有影响,我搞不懂她为什么要管这么宽?动不动就给我扣沉迷 游戏 的帽子,我休息时间玩一会儿怎么了?

不过说实话,我也知道自己晚睡我习惯不好,但是我自己想改, 晚上怎么也睡不着 ,现在不玩 游戏 了,就是偷偷玩一下手机。我觉得应该不算失眠问题,因为我在学校里面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非常正常的睡觉。

说得有点多和杂乱,主要的问题是我爸妈老管我,大小事都要管,稍微休息一下,就让我去学习,美曰其名鞭策我。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他们,我又不是机器人,我也要休息的啊!

我想知道,到底要怎么和我父母沟通?

分析部分需要一定的精力,建议点击收藏后,结合案例慢慢阅读。

在青春期和父母爆发冲突是比较普通的问题,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的爆发冲突。

这个在这个案例里的小王同学非常的聪明,都不用和本老师帮助他分析,其实很多问题他自己也多多少少有认知到了。包括对父母的注意力中心理解,和他们心态变化的转折点,都挺清楚的。

基本判断,这即是 青春期的问题,也是父母中年期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生命周期来分析,一开始的时候父母是不怎么管孩子,但是突然间开始管,双方对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的改变,肯定是比较难适应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相处的时间和父母的注意力强度大幅度上升了。

这样的变化原因有两点 ,一点学生自己也认识到了,父母清闲下来了,就有时间管他了 ;另外一点他可能没有想到,之前家庭的危机是生存危机,也是家庭发展的问题。他们在早年间,父亲遇到职业生涯危机,需要转型,得谋求生存的出路。所以之前父母的注意力中心几乎都放在自己的职业上、工作上。而他们买了房子,盘下店铺之后,对于乡下出生的父母, 几乎职业生涯就到了顶峰 。因为他们很难再开分店,毕竟是夫妻店,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的。 这个时候父母的注意力中心就转移到了小王身上。

亲子双方都感觉沟通很费力,是没有适应双方的身份角色变化和双方需求冲突。

在青春期,孩子基本上身体发育基本上成熟了,开始意识觉醒并且有能力学会自主独立了,这点大多数人是知道;而很多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父母也进入中年期了,父母的能力开始下降,体力、智力在缓慢变差。就会发产生一个冲突点, 孩子希望开始自主独立,而家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父母由于事业上很难再进步了,在这个案例中也是如此,从无到有的开起了一家店,自己人生的事业目标对于家长来说会有一种“到头了”的感觉。

于是就会潜意识中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母亲的话也隐喻的表达了这点“我不管都这么好,我管的话,岂不是更好?”

那么这就会引起一个问题,父母和孩子都在争夺“控制权”。

父母就会打着各种旗号来操控孩子,比如“我是为你好”“就这么点分”“你看隔壁家的XXX”等等,来“鞭策”孩子。而每种互动模式背后其实是一种脚本,在这里小王和父母的脚本是“要完美”。

“要完美”就是说:

只有我(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正确,我(你)才是好的。

因此,在事情完成之前,孩子得注意到所有细节,不可以有任何不好的地方。而好不好,还是父母说了算的,只要父母想挑,父母就可以挑出毛病来。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当这个信息出现时,其实就已经假定了自己是不好,只有做到完美,才是好的。

但是这个脚本看起来是一种心理动力,其实是一种没有结果的动力,因为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嫌不够完美,这样就永远都认为自己不是好的。

或者说这样的好是有条件的,就为了保障自己是好的,不断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完美是一个假象,因为再怎么努力做,都可以嫌做得不够好。

所以我们看到很有趣,而且生活中也常见的一幕: 为了避免被父母评价和干预,小王采取的行动是一个是把房间反锁,另外一个是使用英文作为认知屏障,让父母看不懂,阻止父母发表意见。

这两点都是比较明显的,还一点是隐形的——小王在家的时候晚睡。 只要小王把作息时间和父母错开,这不就减少了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吗? 不过这也导致了问题,小王有了比较严重的睡眠困扰,这是很痛苦的。任何有过失眠问题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这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那么该怎么解决和父母的沟通问题呢?在后续和小王的沟通中仔细的梳理了他和父母的很多互动,找到了可以和父母和谐沟通的时候——具体的事情。

父母在沟通中,往往采用 命令式句子,或者喜欢批判 小王的好坏。

比如“都12点了,你还不睡觉,你快点去睡觉啊!”

“煮好饭了,你再不下来吃饭就凉了,你快点下来吃。”

“你为什么不可以考班级第一名?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

“你看看别的小孩才14岁就赚了几百万,你看看你。”

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就会发现,父母说的这些句子中是没有“我”的,也就是父母是不在其中的,基本上是祈使句, “你”+一个结果的模式。

全程都是命令小王同学去做到某个结果,这是沟通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很多孩子讨厌和父母沟通的原因,觉得父母爱“唠叨”。

这里面有一个隐藏的问题,聪明人可能已经觉察到了,父母的“唠叨”

——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和本老师曾经在课上和家长们做过交流,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假如孩子经常迟到,你会怎么处理?”

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让他早点睡觉”“早上喊他起床”

好一点的家长会他迟到的原因,但是只有一个家长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你,可以和我说说嘛?”

这不是比单纯的给出一个建议或者告诉孩子怎么做高明多了吗?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前因后果过于复杂,或者由于长期的沟通障碍对父母不信任,而拒绝父母沟通这都是正常的。

所有很多同学和父母的矛盾就激化了。

其实很多同学都知道,应该早睡早起,每天花一点锻炼身体,要好好学习。

明明知道,可为什么不做呢?

回到小王的问题,比如说作业不按时完成。不能按时完成的因素有很多,老师布置太多、不会写、已经累得没有精力写了,或者就干脆一些重复性的作业,小王不想写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关心的人往往会说,你快写完作业啊。

这句话并不能解决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啊!

而且微妙的地方还在于,很多同学表示希望让长辈不要唠叨。

但众所周知,长辈不会停止的。

——因为孩子并没有提供一个家长想要的结果。

还有另外一点,前面我们也说了,家长会有自己的焦虑,或者说任务、目标,关心孩子是家长的普遍心理,也是一种 社会 都认可的义务。

所以家长唠叨的动力其实是在潜意识中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甩锅”。 这里不是指责家长不承担问题,而是想表达,这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都想逃避责任,都希望把问题、焦虑丢给别人。

大多数人都没办法觉察这种本能,更别说与之对抗了。

这也是很多父母关心无效的根源,比如“你快给我去睡觉!”,这其实是一种抱怨,略带愤怒的语句。而愤怒和无能都是一样的,潜意识的里的意思是—— 我都这么生气了,你还不快解决问题!

所以针对小王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做呢?

小王之前的回复方式都是拒绝父母的关心,或者采用回避父母的方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父母由于小王的疏远,焦虑情绪积压,会变本加厉的想要控制小王。

首先针对太啰嗦的问题,和本老师和小王练习了引导父母帮助的技巧。

“你怎么这么晚还不睡啊?快点睡觉!”

原来拒绝式回答,激化矛盾:

“你别管我。我睡不着,你先睡吧。”

新模式,引导父母帮助自己,让他们通过行为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妈,我感觉睡不着,你可以给我倒杯牛奶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父母阴阳怪气的问题,这是“不要感受”和“不要成功”的脚本。一个是父母自己不善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另外一个是父母其实也有私心,希望孩子不要比他们成功。

这本质上是父母在不断地评价孩子,孩子受不了,解决的办法是帮助小王寻找其他的评价体系。

青春期时,青少年要发展自我同一性,就需要寻找自己的定位,也就是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三个问题。

小王的问题是和父母太过于紧密了,太过于执着于父母的缺陷了,想要他们的鼓励。其实小王也认识到了,父母也是普通人,吃五谷杂粮,所以他们也会有缺陷,不是完美的父母。

当然这种执着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了,如果只有一个杯子的时候,那么就会很珍惜这个杯子,但是有100个杯子时,虽然第一个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过主要的问题还是互动模式和表达技巧的一般沟通问题。在助理对小王的事后回访中,小王表示使用引导技巧后,和父母的关系已经缓和很多了。

如果这个案例对你的问题有启发,请在下面的赞赏按钮给和本老师寄来支票,你认为对你值多少钱,就给我寄多少钱~

3.如果你的长期没有解决,或者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的话, 可以点击头像发送私信 ,可以对你问题进行 专业的分析和评估,我们计划下一步该怎么做~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

前不久,有位妈妈找我咨询。这位妈说自己的孩子现在读高中,却厌学沉迷游戏,想让孩子把成绩加把劲,然后考个好大学,孩子就是不干,开始叛逆反抗。不知道现在怎么办?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跟她讲:孩子之所以这样,原因就是我们家长过于地逼迫孩子学习造成的。

她说:确实是这样子。自己小的时候学习不好没有考上大学,所以特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也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从小对孩子学习特别的重视抓紧,每次孩子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后,她都要给孩子加作业巩固提高。孩子其实很早就造成了厌学,只是那个时候还小,不能够反抗,现在长大了开始反抗了。

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你担心孩子学不好的时候,你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学不好。

还有情绪上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那么你也就会造成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本来那个孩子偶尔的不听话是很正常的,他有他的意愿,当他的意愿跟你的冲突的时候,他不听话当然是正常的,就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必然的正常反应。

如果你把孩子一个偶然的事件固化贴了一个标签——认为这个孩子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那么你对孩子的态度就是排斥的,也可能是暴力的,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你这个态度,他不愿意听一个排斥他的人,不欣赏他的人,甚至是要打压他的人的话,就会形成孩子的“不听话”。

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的念头造成了“孩子不听话”的结果。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他真的是不听话,真的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和缺点,那该怎么办呢?

每个人天生是有些差异的,如果你接纳他这些差异就没事,他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大多数毛病和缺点是后天形成的,就是因为我们家长的不接纳和过于的驯化而造成的一个反向补偿的结果。

所以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是要去反省自己——如何去接纳孩子。很多的情绪,很多的事情,就像大自然的风雨,过了就过了;也像那河水,它会来,它会走;如果我们不接纳它,非要去阻止它,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泛滥成灾。

像这样的案例,实际上是很多的。

去年有一对夫妻带孩子过来做咨询。这个孩子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不太好,没有考上普高。但是这个爸爸是一个大学教授,他不能够接受他的孩子上职高,找关系把孩子转到普高。

结果这个孩子去了普高学业根本跟不上,每天作业做到很晚,甚至凌晨两三点钟,早上六点又要上学。就这样,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就崩溃了,出现幻听幻觉等神经分裂的症状。

现在出现这种情况了,孩子妈妈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想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做治疗,但是这个爸爸不是很重视这些治疗,还要孩子去学校边上课边做治疗,理由就是怕耽误他学习,怕他掉课太多跟不上。

我说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根本就去不了,在学校里他的状态只会造成别人对他的排斥,甚至是岐视,这会造成他心里面更大的压力,更大的问题。孩子妈妈也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这个爸爸说,他自己小时候条件很艰苦,但是他始终不气馁、不放弃,一直坚持奋斗,所以才有今天,凭什么孩子就做不到?

我就跟他讲,孩子跟他是不一样的时代,环境不一样,自身条件也不一样。但这个爸爸就很难理解。

他陷入了一种自我的执着里面,无法接纳孩子,对孩子有很多的批判,所以他就没办法让孩子病情缓解,只会让他加重。

所以这位爸爸一定要学会接纳,不能以自己的老观念来强加于孩子,时代在进步,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否则跟不了孩子们成长的步伐了。

心理 教育 案例研究是心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和阶梯。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篇1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 文化 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 儿童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 经验 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 人际交往 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 学习态度 和 方法 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篇2

 一、 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 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 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 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 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 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 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 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 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 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篇3

 一.案例介绍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 毕业 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 事迹 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关于“亲子类心理咨询案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分享到: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沧州报考心理咨询师的条件?(比较好的心理咨询机构,有知道的吗?)

2024-7-1

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心理咨询师报考时间)

2024-7-1

心理健康心得感想五篇(心理咨询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2024-7-1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参考(小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2024-7-1

心理咨询师多少钱一小时

2024-7-1

东莞市哪家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最优秀?(郝东的工作信息)

2024-7-1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包括(心理咨询工作计划(实用篇))

2024-7-1

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的考试科目知识

2024-7-1

心理资格证书怎么考(心里咨询师怎么考)

2024-7-1
真题下载
请正确填写下列信息,以确保能够顺利领取全部资料!
姓名: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