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师>>正文

王雪岩 心理咨询(如何缓解自己的emo情绪-)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王雪岩 心理咨询

网上有关“王雪岩 心理咨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缓解自己的emo情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其实这个不是线上线下的问题。线上有靠谱的,也有不靠谱的,线下也一样。找到合适专业的咨询师才是最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使用视频媒介进行线上咨询已经被业内所认可。而因为异地、异国、疫情,视频咨询成为大多数想要需求心理咨询的帮助的人的选择。好心情心理咨询中心有很多专长婚姻情感问题、情绪压力问题、亲子问题、职业规划问题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随时为您提供帮助。在选择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1、评估问题所属的领域首先,你需要大致评估自己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比如是情绪问题、婚姻关系问题还是职业发展问题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擅长这个领域的咨询师,通常在咨询师的个人简介上会介绍Ta所擅长的领域。2、专业背景接下来就要看看Ta们的专业能力如何。系统的培训是专业素养的基础保障,可以看看这位咨询师受训背景中是否包括至少一个持续的培训经历,比如精神分析治疗的低、中、高级连续培训,或其他流派的连续培训,通常为2年或以上。3、实践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作为参考:首先,咨询师的实践经验很重要,个案时数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其次,督导的累计时长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专业的咨询师都必须有被督导的经历,也就是在更有经验的咨询师的指导下来检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个人体验对咨询师的成长也同样重要。个人体验指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当Ta的人格更稳定健康,在工作中也更有利于中立地陪伴来访者。4、凭直觉选有时即使浏览了不同咨询师的专业简介,还是觉得无从判断,这时候我们不妨去相信“直觉”的力量。当我们看着某个咨询师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时,直觉会告诉我们Ta是否是让我感觉安全,是否值得我信赖,是否有能力帮到我……每个人其实都拥有强大的直觉力,你最有感觉的,往往就是最合适的。5、咨询费越高咨询师越好吗?咨询师年龄越大越有经验吗?不一定。咨访关系强调匹配,彼此合适才好。所以,可在咨询最初尝试几次访谈,互相感受一下,你们是否谈得来,是否可以找到安全的信任感。包括咨询师的个人工作风格,你是否喜欢,是否觉得有可能帮到自己。咨询费和年龄代表了从业年限、受训经历等基本情况,并不一定与咨询匹配度相关。咨询涉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接触、互动,咨询师工作中使用的最重要的专业工具,就是咨询师自己,包括Ta的思考、判断、感受和回应。我们也希望,来访者可以将咨询过程中各种互动经验带回现实生活,不断实践,调整,学习,再实践,如此反复。咨询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无论咨询师收费如何,年龄如何,咨询师都会努力做到尊重来访者呈现出的各种个性特点,生活方式,人生选择,尊重每个来访者不同的内心现实,力图通过咨询关系容纳你心里涌动的各种情感。6、男性和女性咨询师哪个更合适我?这要试了才知道。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被无意识地当作任何人,比如父母,子女,亲友等,无论Ta本人的性别。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都可以帮助你逐渐面对,处理与身边重要他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困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同时包含男性和女性部分,通过咨询过程,也可以帮你学习如何真实面对,整合不同的性别角色。你可以按照直觉选择某个性别的咨询师,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调换到另一个性别的咨询师。然后,看看性别对咨访关系有怎样不同的影响,是否有助于你进一步解决与同性,或者异性之间不同的关系困扰。所以,我们鼓励尽量坦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咨询师。7、如果咨询师没有跟我相同的经历,真的能理解我吗?咨询师未婚无孩子,我向TA咨询婚姻育儿问题是否可信?如果咨询师和你有同样的人生背景,在这方面的问题上,他和你探讨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而咨询更深的逻辑是:咨询师通过倾听你,和你互动,帮助你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时,他是否和你有同样的人生背景,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咨询师个人情况和咨询内容关系不太大,未婚未育也可以做婚姻相关的咨询。如同咨询师性别如何,也未必影响咨询,专业受训背景和感同身受的能力才是核心。当然,如果你特别在意这一点,也可以尊重自己的这个判断,在介绍或擅长领域中看看是否有相关经历。8、没找到本地咨询师,远程咨询是否靠谱?远程咨询相较于面对面咨询,部分信息(如身体语言)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网络越来越方便和发达,远程咨询的比例越来越多,很多来访者表示他们从远程咨询中获得了很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你的情况不适合进行远程咨询,咨询师会向你提出,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和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否合适,这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何缓解自己的emo情绪?

摘要: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与咨询师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唐玉起初只是有轻度抑郁情绪,渐渐有了自杀的念头。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多家机构投诉,咨询师最终被平台下架。

在心理咨询领域,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目前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准入门槛低、过度市场化、缺少强制监管机制等问题,让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维权者则面临比寻求咨询帮助之前更为艰难的精神困境。

文丨魏荣欢

很特别的来访者”

第二次做心理咨询时,女孩唐玉说得有些口渴,她拿起杯子,才发现边缘留着一枚口红印——这是咨询师喝过的杯子,但对方没有阻止,或给她一杯新的。这种亲昵,唐玉不知道女咨询师常凤茹是有心还是无意,因为对方明明知道,自己喜欢女生。

接下来的见面里,唐玉常常听到“你是一个很特别的来访者”之类的话,常凤茹甚至提议把见面增加到一周三次。咨询之外,唐玉偶尔会收到对方发来的心理学文章,伴随一两句问候和“亲亲”表情。那时,她还不清楚咨询师私下联系来访者,是违反工作伦理守则的。

在那间称不上环境优美的咨询室内,唐玉一点一点袒露着自己。大学毕业两年,她仍然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陷入焦虑,待在家里不愿见人。在一次崩溃大哭时,唐玉得到了一个拥抱,这个拥抱使她的情绪平复下来,也让她对个子不高、长相普通,甚至一开始没留下什么印象的咨询师加深了依恋,把常凤茹看作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后来,常凤茹在咨询室里直接问她:“你为什么不承认你喜欢我?” 唐玉的脸红了。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

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24年,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星波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多年后女孩在网上发帖,形容那段日子“像是堕入地狱”,可起初,她以为那是真爱。

后来女孩实名投诉,王星波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的会员监管系统,简称“注册系统”)永久除名。这是国内第一起,也是迄今唯一一起被“注册系统”公示的违反伦理案。按照《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咨询师不可以跟来访者恋爱,除非是结束咨询关系后三年以上。

唐玉经过一年多的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常凤茹互相表白,相爱。但她的精神障碍更重了,常凤茹一时约定三年后见,一时又忍不住约见面,反复刺激下,唐玉有了自杀的念头。

她开始同时服用好几种精神药物。有一种情绪缓释剂,吃了不能静坐,每天不得不在楼下跑圈,几天下来腰腿酸痛。换另一种药代替,终于不用跑圈了,又出现极度饥饿——刚吃完一顿大盘鸡,又去点200元的海底捞,肠胃不适只有药效减退后才会感觉到。

唐玉每天要吃的十粒药。

2024年春天,唐玉向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注册系统”以及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发起投诉,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常凤茹接受过CAPA的培训,该机构最终给出处罚——取消其会员资格,且五年内不接受申请。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也将其下架,还发了内部通报。

这件事在心理咨询圈子炸了,因为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2024年政府部门取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后,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大多数类似的投诉都止于证据不足。

据产业研究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约有8000万需要服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咨询与帮助的心理障碍人群已经过亿。但是,这个行业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失去它最重要的资源 —— 来访者的信任。

除了移情产生的亲密关系,隐私泄露也在加速破坏这种信任。来访者可能想不到,自己的故事会走得多远。

去年3月,某知名心理咨询平台发起过一场线上直播教学,10余名业界大咖参与督导(督导通常为资深咨询师,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帮助咨询师,也起到监督作用),99元就可围观100场督导示范教学。“注册系统”当时发出了伦理提醒——网络平台参加者人数“上限一般以40人为宜”,但这对新手咨询师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活动没有因此停止。

五个月后,教学视频被违规的咨询师发到了外网,几天内就有2万多人观看。虽然每个案例在上报时,都有来访者的知情同意书,但来访者是否知道使用场景?咨询师彭烛璇在知乎上发贴,认为来访者需要知道,在两个人、十几人的范围内被讨论,和在几万人的范围内被讨论,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后者几乎可以等同于:我要把你的故事写一本书发表,你同意吗?”

面对来访者隐私泄露的质疑,相关文章下也有不少这样的留言,“哪个咨询师的成长不是靠不断伤害来访者长大的?你要是学医学临床,也得知道,大体老师是多重要。”

“万人督导”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3月,2024年度的100场督导课即将开始,大咖从11位增加到15位。根据官方宣传,今年新增了保密协议签署,视频也会加密存储。质疑声还在:这样就能防止信息外泄吗?

还有的来访者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在唐玉和常凤茹关系亲近的那段时间,两人会很自然地聊起其他来访者。因为同在一个地方咨询,互相打过照面,又有着相同的小众爱好,唐玉想要打听到对方的名字很容易。

而且,当她得知常凤茹的督导也知晓她们这段特殊关系,自己在督导那里被称为常凤茹的“情人”,唐玉忽然觉得自己像是赤身裸体地被一群人围观。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被控制的、难以自证的

很多来访者跟唐玉一样,在走进咨询室前,对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几乎一无所知,敲开那扇门,只是一心想被拯救。

与家人之间难以处理的关系,待业的迷茫,唐玉的这些感受和行为背后,埋着最隐秘的秘密和最羞耻的念头。分享给咨询师,在专业的分析和引导下到成长经历中寻找线索,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有点像是解剖自己。

这时来访者往往会出现“移情”,预示着咨询师对来访者而言正作为一个依恋对象。在精神分析疗法中,“移情”通常是来访者的内心映射,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解释,咨询师要做的是帮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分析原因,探寻和修复过去的伤痛,从而治愈来访者。

但在咨访关系这类权力机制特殊的关系中,边界混乱和滥用权力,都会造成对来访者的伤害。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曾发表论文阐述:“如果发展了亲密关系,通常是咨询师没有很好把握专业的边界。咨询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种种需要,于是在咨询关系里进行满足,某种程度上可谓近水楼台了,但这是滥用了咨询关系。”

当唐玉查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里关于咨询室里不可以恋爱的规定时,她开始感到不安,多次问常凤茹:“你这样操作是正确的吗?” “你觉得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关系?” 有几次唐玉生气说不要咨询了,常凤茹都会笃定地看着她,“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因为你受不了不见我。”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发给唐玉,第一句话就是——“如果第一眼就爱上你的来访(者),那对咨询师来说是什么?” 文章标题是「对来访情欲反移情的几点探讨」,常凤茹记录了自己的感情变化过程,认为“这是一份相爱的关系在治愈来访(者)”。而在唐玉看来,这是对“我爱你”的深层表白。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移情”是来访者的责任,甚至连来访者自己也这么认为。留美博士生王顾芹曾深陷于此,对自己的咨询师终日牵念。而咨询师对她的评价是——“你是偷懒的、狡猾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想不劳而获的”。

这让王顾芹对自己十分失望,咨询过程中积极地检讨和反省,“每次都像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汇报自我觉察的心得,渴望着肯定、好评甚至安抚。” 有几次她的讨好让咨询师很欣慰,对方回应说,“你其实还是会顺从的”。

这位咨询师在自己的公号里自称“上师”,且“接受来访者的供养”。他还公开发表过与来访者产生了亲密关系的文章,但评论区的留言不是声讨而是赞赏,赞赏他的坦荡。陷入这种不对等关系的来访者往往难自知,更难的是自证:如何证明自己具备正常的判断力?

“因为一开始大家就把你当精神病人看。” 王顾芹说。尤其当她把事情公开到网上,帖子优先吸引的就是来“练手”的咨询师,给她贴上各种诊断标签:偏执分裂、全能感、表演型人格……

作为深陷心理疾病的患者,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意味着要遭受各种评判。2024年4月,唐玉把自己的故事发到社交平台,不少人质疑截图的真伪,说整件事情是假的,也有各种诊断标签贴上来。唐玉硬憋着不回应,“如果绷不住跟他们对骂,这些内容立刻就会被拎出来,然后说你看这个人果然有病。” 那个月,她一直在书房打地铺,“只有书房能给我安全感”。

为了了解和证明是否受到“剥削”,来访者们往往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图为三位来访者的书架。

在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唐玉属于社会功能受损轻的,仍可保持清晰的条理与人交流。有很多来访者讲起话来思绪纷乱,更难说清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把经历分享到网上,很容易遭遇“社会性死亡”。这也是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的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美国历史上,这样的误解也曾持续多年。弗洛伊德曾在《移情之爱的观察》中讲到,以前美国法院都会选择相信咨询师的申诉,认为不当性关系的指控起因于精神不稳定妇女的性幻想。1975年Barbara Noel指控她的治疗师性剥削,警察的最初反应也是“你肯定是在做梦”。

在很多受害者和学者的坚持下,心理健康领域才开始赞同禁止从业人员与来访者发生性接触,直到1981年,美国心理学会制定了第一部伦理规范,才明令禁止。被判定违反规范的从业人员或组织,可能会被暂停执业或吊销执照。

不过,来访者的控诉都是客观成立的吗?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说,在咨询中,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会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很多愤怒是来自对“被完美养育”的期待,“而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养育者,咨询师也不是完美的帮助者,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来访者感到委屈、愤怒,跟咨询师吵架,甚至说不来了,都是一个修复的过程,“当他能够直接表达这些而不隐藏起来,实际上也是他的信任能力、自我保护功能等在逐渐成熟的过程。”

王雪岩介绍,临床中并不鲜见的情况是:一个来访者恨了咨询师多年,感觉咨询师在伤害自己,多年后,他才能够理解,是自己对世界的恐惧让自己处处提防被伤害,才把咨询师的帮助判断为伤害,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之前他没有积累起“被善待”的经验。

但真正的伤害一旦发生,想再修复、重建信任十分困难。和这些来访者一样,在学习早期,王雪岩也曾作为来访者经历过来自不成熟咨询师的伤害:“面对一个信任的人,内心无从判断是这个人在伤害我,还是我自己内部的创伤引发了伤害的再现。这样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对自己对他人无法信任。重建信任的过程,就像把没接好的但已经长在一起的骨头再掰开了重新接,痛苦而漫长。”

投诉无门

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一些专家和从业人员,正在寻求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守护住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北大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在期刊上讲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总则第一条,就要求咨询师要使来访者从其专业服务中获益,“此类性关系(咨访之间亲密关系)从最根本上影响了来访者,使其不但不能从咨询服务中获益,而且受到伤害。”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但是,这部《伦理守则》仅对“注册系统”内几千名人员具备约束力,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唐玉发起投诉时,常凤茹正在申请成为“注册系统”的会员,她的投诉才获得受理。

但调查尚未开始,唐玉已经受不住了,因为此前她已经接受了三轮调查——由于缺少统一的投诉渠道,常凤茹从业的两个平台和CAPA都要投诉一遍,接受调查时,同一个细节要回忆三遍,每次都是一身伤。最后投诉成功,但其中一个平台在结果通报的开头,直接点明了唐玉的微博与知乎ID,“一瞬间不知道通报的是我还是咨询师”,唐玉说。

心理咨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引入我国,很多咨询师没有相关受训背景,除了一级心理咨询师,报考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国外咨询师在整个受训期间,只要与个案接触,就会有督导。即使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期内,如果表现不符合标准,仍然得不到许可。而在我国完全看考试成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的论述显示。

而且,开设伦理课程的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很少。心理学考研讲师孟莎莎说,“伦理道德”只是心理咨询书里的一个章节,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书,更没有专门的课,“想考心理学专业硕士的人,因为考纲里面没有这部分,即使你教也不听。”

去年孟莎莎花了5400元报培训班,通过了考试,在心理讲师头衔外又增加了一个身份——婚姻家庭咨询师。“其实我一节课没看,一道题没练,就是通过网上搜题复制粘贴就拿到了证书,你说我会不会做婚姻家庭咨询?” 孟莎莎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真的去做咨询,来访者是分辨不清的。

遇到滥用咨询关系的咨询师,多半会像王顾芹这样投诉无门。即便是“注册系统”中拥有会员资格的专业咨询师,最重的处罚也只是永久除名,无权吊销执业证书;对“非注册系统”的人员而言,是否遵守《伦理守则》目前只能看个人自觉。

在加拿大,自1960年起就有明确的官方渠道接收和审查投诉。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心理学从业者许梦然介绍,此外还有一个纪律委员会做进一步庭审和惩罚,一旦被认定违规,轻则吊销执照,重则可能坐牢。被处罚的详细信息会显示在咨询师名字旁,一直跟随其从业生涯。

我国直到两三年前才出现第一起心理咨询隐私纠纷诉讼案,在此之前司法领域一直是空白,能保护来访者的只有《精神卫生法》中的两三条。2024年,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赵明月在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有一次情绪崩溃,提出增加一次会面的请求,结束时咨询师说:“你知道你这样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我们?” 赵明月愣住了,追问之下她才知道,自己的案例每周都会在内部督导会公开分享,就连没有专业背景的前台也参与其中。去咨询的学生没几个,而她已经持续了两年,大家很容易知道是谁,“自己的秘密可能连前台都知道了!”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赵明月一气之下把校咨询中心告上法庭,但那些让她愤怒的对话内容由于没有录音无法成为证据。2024年12月15日,她收到法院的终审判决,驳回起诉请求,认为咨询师属职务行为,没有侵犯隐私。赵明月的遭遇不是孤例,但诉诸法律的这是第一例,以败诉告终。

“这个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说,遇到争议,法院也没办法找到一个权威机构来帮助做判定。他曾声援过不少网上公开维权的来访者,但渐渐没了心气,“它是整个监管层面的缺失和漏洞,靠声援一两个案件也没太大意义。”

公开在网上发布自己经历的来访者越来越多,作为咨询师,王雪岩并不赞同那些简单抨击咨询师的行为,“愤怒很容易唤起共鸣,读者很容易从他人的愤怒里感受自己是个受害者,但被伤害的感受并不等于被伤害的事实。”

在她看来,网络“维权”也可能是情绪宣泄,会积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愤怒。“咨询师不是神仙,当他愤怒的时候,担心被网络‘追杀’的时候,还有多少心理空间去帮助来访者?而那些被大量‘咨询师是坏蛋’的信息淹没的准来访者,怎么还有勇气去寻找专业的帮助?”

自从公开了自己的经历,唐玉收到很多来访者的私信。她发觉这不是个案,于是找了八名来访者,又写了文章《八位受到二次伤害来访者情绪纪实》,希望呼吁立法与监管的到来。只是这次没有突破圈子,他们的声音没有传出去。

她时不时还会被药物的副作用折磨,但开始试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给黑白色调的家里买一幅彩色的画。偶尔,她梦到常凤茹,会在醒来时默默点上一根烟。被平台下架后,常凤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依然在做咨询。唐玉已经不关心了,“处罚信息没有公开,新的来访者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呢?”

(文中唐玉、常凤茹、赵明月、王顾芹、孟莎莎为化名)

当你察觉自己emo的时候,你开始想办法着手解决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嗯..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月月定期大姨父的资深患者,希望下面的建议对你有帮助:

一.为啥子emo

这是个挺重要的问题,为啥,因为只有找到了症结咱才好对症下药。

但你感觉经常emo时,其实有可能(咱也不大很清楚,就是说咱自己是这样)是基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emo会来着自身的敏感。

咋解决呢,各位可以基于自己自身情况,去查看一下别的回答(咱也不大懂这)

推荐呢看看王雪岩老师的《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个人认为感触颇丰。

二.咋解决emo

这玩意我在行,但是不一定适用就是。

1.运动yyds

比如打打篮球啊啥的,不开心了咱就是出去跑跑步,对缓解甚至解决emo的作用极大。

想当年,其实也就不就,哥们今年高三,压力大,并且哥们性子急。

在班上属于吃力不讨好的那种人,啥人都帮,啥忙都做。但是诶,就是不招人喜欢。(其实也算是高一就有这种情况吧,只是当时哥们心态还行,也抗的过来。)

为此,哥们是真的emo过老长一段时间,咋办呢。

哥们就每天放学,咱饭都不吃了,咱放学就到操场上跑步,哥们是胖砸,然后少吃一顿对哥们影响也不大,运动量可能会大一点点,大概是20分钟15圈(4500km)然后开始的时候是150斤,目前140(也不是天天跑,1、3、5、7这样,周末在家的话晚饭也还是会吃的,仅供参考嗷。)

每次跑前哥们是属实要死要活,哭丧个脸,感觉就世界崩塌了。谁都不是那么可爱,啥事情都难开心起来。

但是跑完之后,就感觉世界活挺过来了,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内啡肽啥的分泌吧(咱也就是稍稍装逼下),另一部分就是运动完之后,人体肌肉紧张又舒展了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心理学也有类似的放松方法)

2.兴趣爱好

咱咋说呢,哥们属于“心灵手巧”一类,平常喜欢捣鼓手工嘛,编手链啦,刻章啦,diy小物品啥的,(这几年搬家东西该送送该扔扔了,没照片哈)

然后,当一个人沉浸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的时候,会忘记很多东西的。

比如哥们做手工,也就是一做会沉浸到里面去,一做一般就一天,也没啥时间emo,而且当看到成品的一刻,哗,整个人都被治愈了好嘛。

关于“王雪岩 心理咨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心理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分享到: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考2024年心理咨询师需要看哪些书

2024-7-17

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如何选择(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条件和培训)

2024-7-17

202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流程

2024-7-17

心理咨询师可以考证吗现在多少岁

2024-7-17

如何克服被拒绝的恐惧(拒绝心理咨询的10大理由)

2024-7-17

上海心理咨询师24上半年成绩查询时间

2024-7-17

心理咨询师怎么拿证

2024-7-17

心理咨询师在哪儿考证-(心理咨询师怎样考试的?)

2024-7-17

2024年心理咨询师上岗证报名时间

2024-7-17
真题下载
请正确填写下列信息,以确保能够顺利领取全部资料!
姓名: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