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证>> 心理咨询师>>正文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章节选择题及答案十(心理健康咨询师怎么考)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章节选择题及答案十

网上有关“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章节选择题及答案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理健康咨询师怎么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心理治疗的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认为,人格中受“理想原则、道德原则”支配的部分被称为(C)

 (A) 本我(B)自我

 (C)超我(D)原我

 2.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学派,其具体的咨询与治疗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治疗目标侧重于消除来访者的神经症症状,使自我变得具有更大的调控能力等方面,这属于(A)

 (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D)认知主义学派

 3.精神分析疗法理论的创始人是(B)

 (A)班杜拉(B)弗洛咿德

 (C)艾利斯(D)罗杰斯

 4.精神分析认为,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部分是(A)

 (A) 本我(B)自我

 (C)超我(D)原我

 5.“系统脱敏”疗法,属于哪一种心理疗法的基本方法之一(B)

 (A) 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疗法

 (C)认知疗法 (D)以人为中心疗法

 6.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学派,其具体的咨询与治疗目标侧重点是不同的,治疗目标侧重于来访者的不适应的行为,消除行为缺乏等方面,这属于(B)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主义学派

 7.首先创立并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学家是(C)

 (A) 班社拉 (B)弗洛伊德

 (C)艾利斯 (D)罗杰斯

 8. 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定某事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想法,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是(A)

 (A) 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防御反应

 9.面对失败或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等不合理的评价,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属于(B)

 (A) 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防御反应

 10.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学派,其具体的咨询与治疗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治疗目标是侧重于来访者的思维的合理性,以及适度的情绪反应等方面,这属于(D)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主义学派

 11.“认知家庭作业”的技术,属于那一种心理疗法的基本技术之一。(C)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疗法

 (C)认知疗法 (D)以人为中心疗法

 12.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学派,其具体的咨询与治疗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治疗目标侧重于来访者的自我经验和体验,自我的责任感、自尊,能接受他人的态度等方面,这属于(C)

 (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D)认知主义学派

 13. “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属于那一种心理疗法的基本原则之一。(D)

 (A) 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疗法

 (C)认知疗法 (D)森田疗法

 14.“当所当为”的治疗原则属于那一种心理疗法的基本原则之一。(D)

 (A)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

 (C)认知疗法(D)森田疗法

 二、多项选择题

 15.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BCDE)

 (A)强化学说

 (B)人格构成学说

 (C)性心理的发展学说

 (D)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

 (E)潜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16.指出下列属于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和方法(ABCD)

 (A)自由联想

 (B)释梦

 (C)阻抗分析

 (D)移情分析

 (E)脱敏治疗

 17.在性心理发展中,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对异性双亲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它们被称为(ABCD)

 (A)俄狄浦斯情结

 (B)恋母情结

 (C)恋父情结

 (D)伊莱克斯情结

 (E)幼年创伤情结

 18.行为治疗中行为强化的方法主要有(ABC)

 (A)塑造法

 (B)代币管制法

 (C)消退法

 (D)催眠法

 (E)对峙法

 19.指出系统脱敏法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ABC)

 (A)要求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

 (B)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C)进行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

 (D)通过模仿学习新的行为

 (E)通过强化保持习得的行为

 20.采用行为治疗的理论,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主要内容有(ABCDE)

 (A)确定来访者的不良行为

 (B)指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

 (C)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D)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行为方式

 (E)记录靶行为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程

 21.指出“合理情绪治疗”中最常用的区别于其它心理治疗的治疗技术。(ABC)

 (A)观念辩论方法

 (B)理情想象技术

 (C)认知家庭作业

 (D)代币管制法

 (E)自由联想法

 22.指出下列“现实疗法”认为的心理行为的组成成分。(BCDE)

 (A)意识

 (B)行为

 (C)思维

 (D)情感体验

 (E)生理反应

心理健康咨询师怎么考

心理师证报考的条件:年满20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即可报考(包括大专学历)。

可以选择第三方机构组织的考试,报考条件的话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专业不限,当然学历要求的话,也并不统一,颁证机构不同的话,有的机构也是会适当放宽条件的,具体还要看选择的颁证机构。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

心理健康咨询师考试如下:

需要参加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Associate Counselor)的考试。以下是详细介绍。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是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考试分为两部分:笔试和面试。

笔试考察考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共计120道选择题和8道大题;面试考察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考试周期通常为每年的十月和次年的一月或二月,考试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六月和七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也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笔试考察考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共计100道选择题和6道大题;口试考察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考试周期也通常为每年的十月和次年的一月或二月,考试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五月和六月。

心理咨询师资格条件

1、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心理学及其相关专业(如教育、社会学、医学等)本科以上学历;

3、拥有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或完成大量心理咨询案例;

4、完成专业培训课程和实习;

5、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

心理咨询师能力要求

1、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理解、面对和处理个人、家庭和集体的心理问题;

2、善于沟通,有一定的话语和表达能力;

3、积极进取,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职业伦理上严格遵循国家法律和专业道德规范,保护客户隐私;

5、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总结: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咨询师,需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考试分为国家一级和二级,周期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以及次年的一月或二月。除了通过笔试和面试,还需要符合相关资格条件和能力要求。

心理咨询师证书怎么考取

  团体的社会影响

 我们时刻感受着来自社会与团体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接受团体的影响对个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

 1、社会促进

 (1)定义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最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Triplett(1898),他对社会促进的证明也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Triplett注意到在有竞争时人们骑车的速度比单独骑的时候快,因此设计了一项实验,探讨儿童在有他人存在时是否会工作得更勤快。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个体工作更卖力。

 其他的心理学家也发现了这一点,Allport(1924)让被试完成一些任务,如简单乘法、圈字母等,即使被试在这些作业上总是个别工作,但当房间有五个人一起时的工作效率比仅有一个人在房间时高。社会促进作用不仅发生在人类身上,Chen(1937)发现在蚂蚁群体中也有此类现象发生,当蚂蚁一起时,每只蚂蚁的平均挖土量是单独挖时的三倍。

 (2)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

 一是用他人存在解释社会促进:对于社会促进作用为什么发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扎荣克(Zajonc 1965)用他人存在(mere-presence)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当他人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的激起增强,而这种生理激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但是,这种激起对作业成绩起什么样的作用还与作业的性质有关,当所完成的任务是我们已经掌握的行为反应时,他人的存在对作业成绩起促进作用;而当从事的工作是新的任务,我们还没有学会时,他人的存在对作业成绩起阻碍作用。也就是说,他人的出现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而对完成复杂工作起损害作用,两方面加在一起统称社会促进。Bond(1983)、Guerin(1986)对300多个研究分别所做的元分析证明了社会促进确实存在于人类行为之中。

 二是用评价恐惧解释解释社会促进:评价恐惧理论(The evaluation-apprehension)则从害怕被他人评价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Cottrell(1972)认为,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在他的一项研究中,Cottrell设置了三种情境:第一种情境让被试单独从事一项工作;第二种情境是在被试完成工作时实验助手出现,并与被试做同样的工作;第三种情境是一个双盲实验,被试和助手做同样的的工作,但他们均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者告诉他们正在进行一项知觉实验。结果第二表现出了社会促进作用,他人存在和评价恐惧两者均能对此加以解释。然而双盲这一组没有发现社会促进作用出现,被试的反应与第一组没有差异。由于双盲组中的他人只是生理上的出现,没有对被试的绩效进行评价,所以这一结果支持评价恐惧理论,而与他人存在的解释相矛盾。许多研究支持了Cottrell的结论(Strube et al.,1981;Worringham 1983)。因此,按照评价恐惧理论的观点,如果他人只是出现了,而没有对他人的工作表现加以注意,他们的出现不会产生社会促进的效果。

 第三种解释叫做分心冲突:由于社会促进作用不仅在人类存在,在许多动物身上也有此类现象发生,而我们相信动物是用不着“担心”评价的。为了解释这一点,Baron(1986)和Sanders(1983)提出了分心冲突理论(distraction-conflict theory)。按照这一理论,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促进效果。该理论解释了噪音、闪光等刺激对作业成绩的促进或损害作用(Pessin 1993;Sanders 1975)。

 2.社会懈怠

 (1)定义与研究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心理学家黎格曼( Ringelman 1880)最早发现了社会懈怠现象,他发现当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个人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在研究中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拉力,实验包括三种情境:有时工人单独拉,有时3人一组,有时8人一组。按照社会促进的观点,人们会认为这些工人在团体情境中会更卖力。但事实恰恰相反:独自拉时,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时总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总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单独时的一半。

 拉塔纳和他的同事(1979)对社会懈怠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他让大学生以欢呼或鼓掌的方式尽可能地制造噪音,每个人分别在独自、2人、4人或6人一组的情况下做。结果如图6-11所示,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社会懈怠现象不仅发生在上述情境中,而且也发生在人们完成认知任务的时候(Petty 1977;Weldon 1988)。另外,它也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懈怠没有个人主义社会强。

 (2)对社会懈怠现象的解释

 对于为什么团体情境会产生社会懈怠有几个方面的解释:第一种观点是由Kerr、 Bruun(1981)和Harkins(1989)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lost in the crowd),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从这一点上来看,社会懈怠现象的产生与责任分担有关。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团体情境有时候对个体作业水平起促进作用,而有时候却引发社会懈怠,为什么呢?拉塔纳认为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在社会促进情境中,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社会影响均指向该个体,当在场的他人增加时,社会影响也增加;社会懈怠现象则发生在团体成员完成团体外他人指定的作业时,每一个个体仅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随着团体规模增加,每一个人感受到的压力随之降低。

 由于社会懈怠现象对团体的工作表现有害,所以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消除之。拉塔纳认为,个体可能相信团体当中其他人并不象自己那样卖力,而且个体也可能会觉得在团体活动中自己的贡献会被忽略,产生责任分散。因此,如果想要克服社会懈怠现象的话,最好的方式是让被试感受到的参与及责任。

 3.去个体化

 (1)定义

 团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另一种例证是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现象,它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生活中常见的去个体化现象并不多,但它的危害却十分严重,比如当某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烧汽车、砸商店、甚至杀人放火。

 对此现象的研究最早源于法国社会学家Le Bon(1896),他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对的事情,其他人也会倾向于仿效它。Le Bon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social contagion)。Le Bon把社会传染解释为正常控制机制的崩溃,即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社会规范不再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自私、侵犯及性冲动随便发泄,从而导致暴力与反道德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2)、津巴度(1970)把这种想法转换成了一个更现代的名词去个体化: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专栏6-1:集体歇斯底里症

 生理疾病有时候也会发生社会传染。Stahl(1982)在一份报告中提到,某一年的春天,35名在一个电脑中心工作的人大部分突然病了,他们所报告的症状几乎相似:头痛、恶心、呼吸困难以及泪流不止,同时这些人都抱怨说工作环境中有一种奇特及烧焦的味道。有人怀疑是一种神秘的气体引起了这起突发事件。为此他们请来了医生与环境专家进行调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可导致这场灾难的因素。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专家向工人解释说附近发电厂的浓烟是事件的罪魁祸首,结果这场传染病很快就被控制下来了。

 1983年,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西方银行区,正面临军事冲突之时,当地的阿拉伯人突然得了一场集体疾病。在一天之内有300多个女学生被送到医院,这件事很快就引发了以色列士兵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这些病人大部分是十来岁的女学生,她们诉说的症状包括:头昏、反胃、胃痛、眼花等。当地人指责以色列士兵对她们下毒,但以色列官方的报告则断然否决了这种指责。

 这两件真实的故事实际上描述了一种被称为“集体歇斯底里症”的现象,这种病在病理学上被称为“集体心因性疾病”。Golligan、Pennebaker 和Murphy(1982)认为这种疾病的产生与团体运做有关,而非生理病因。“集体歇斯底里症”的发生通常是个体对严重压力情境的反应。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工作人员面对单调、低薪及过重的工作压力,再加上附近工地的噪音的干扰,使得他们整天生活在无法预期的混乱环境中。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压力则来自最近的紧张气氛以及长久以来的敌对行动。

 “集体歇斯底里症”经常发生在同事或同班同学间,受害人通常是年轻人、低收入者及女性。第一个受害者通常是严格社会隔离者,没有朋友,并且可能有连续性昏厥的病历。这种病很快地就会经沟通网络散布到团体的其他成员。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个案所经历的症状都是真实且痛苦的,没有任何捏造的病症。

 (2)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

 去个体化现象对我们理解群众性的反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帮助。津巴度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激起(arousal)、匿名性(anonymity)以及责任分担(diffused responsibility),而其他心理学家在解释去个体化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在一群暴民中,大部分人觉得他们不代表自己,而是混杂于群众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认同。相反,如果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并且保持着个体存在之感觉,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

 津巴度的研究对此提供了生动的描述。在研究中,由4名妇女组成的团体参与对陌生人实施电击的实验。在有些组中,这4个人彼此以姓名相称,并且胸前挂着名牌,极易辨认;在另一些组中,被试则穿着宽大的衣服,围着头巾,极难辨认。结果发现后者电击他人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倍多。显然匿名性将使侵犯行为急剧增加,结果支持了“去个体化是导致团体中时有暴力及反社会行为的原因”的说法。

 迪纳等人(1976)对儿童偷窃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他们问了有些孩子的名字并记下,对另一些儿童则无这样的处理。研究的情境是当大人不在场时,孩子有机会偷拿额外的糖果,结果也支持了匿名性的效果:那些被问及姓名的小朋友不大会去多拿,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会被抓住,他们也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去个体化现象产生的第二个原因与个体自我意识功能的下降有关。迪纳(1980)认为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比如在群体中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使得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做出不道德与反社会的行为。比如在上面讲到的有关儿童违规偷着多拿糖果的研究中,迪纳对实验情境做了小小的改变:有些情况下,他在孩子们拿糖果的盒子旁边放了一面镜子。结果正如我们在以前讲到过的那样,镜子使得被试的内在自我意识提高,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标准也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违规行为的比例下降,只有12%;而其他组孩子同样行为的比例为34%。实际上,人们大多数的去个体化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丧失而引起的。

一、心理咨询师证书怎么考取?

心理咨询师的报考是不接受个人报名,需要经过培训机构培训,达到相应的课时要求,有培训机构统一报名,有的人就好奇为什么不接受个人报名?那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专业严谨的事情,想要拿到证书,需要经过培训,然后各项成绩合格才能有证,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这就等同于考驾驶证,需要你先找一个驾校练习,然后再考试,合格拿证书是一个道理。

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不支持个人直接申请报名的,必须要向的授机构报名,然后由授机构代报名,最后参加考试。考试为每年2次,分别为5月和11月,一般考前2个月截至报名。需要身份证复印件一张,一寸照片两张,两寸照片一张。考试分为2部分,分别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均为笔试。

考核方式:考核认证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每部分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理论知识部分采取书面闭卷考试方式进行;技能操作部分采取面试考核与书面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操作技能面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书面闭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考生在报名后需首先参加并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从业人员心理素质测验,并提交《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份,以作为面试考核基本资料。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国家颁布了正式标准。一般在每年5月和11月的第三个周末考试,具体时间每年略有不同。心理咨询师2024年考试时间已确定,准确时间为上半年考试时间为5月20日,下半年考试时间为11月18日。

证书简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资格认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分三个等级:心理咨询员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心理咨询师对年龄有要求吗

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年龄是没有任何的要缓团求的,只要满足18周岁歼源到退休年龄之间都可以报名,我们在报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的证书颁发单位,现在的证书含金量跟发证单位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有直接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因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考生在报名后是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系统培训,培训课程都是由专业的老师亲自整理对于以后的工作是会有很好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每年只有两次报名机会,分别是在五月份和十一月份,考生需要提交报名后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对应的考试,而考试内容主要是选择题为主,只要分数达到六扰改橘十分就算你通过考试。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测试题3

 各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考友们,为您整理了“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测试题3”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考试顺利!更多有关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信息,请关注本网站的及时更新!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测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

 1、MMPI是采用( B )编制的客观化测验。

 (A)因素分析法

 (B)经验效标法

 (C)总加评定法

 (D)理论推演法

 2、MMPI的施测形式之一“卡片式”适合于( B )施测。

 (A)团体

 (B)个别

 (C)团体和个别

 (D)面对面

 3、关于MMPI的实施,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C )。

 (A)卡片式科团体施测

 (B)手册式只用于个别施测

 (C)手册式既可团体施测,又可个别施测

 (D)卡片式既可团体施测,又可个别施测

 4、在MMPI的399题版本中,Q量表的原始得分超过( C )分,就表明答卷无效。

 (A)30

 (B)8

 (C)22

 (D)10

 5、按照中国常模标准,可将MMPI正常与异常的划界分确定为T等于( A )。

 (A)60

 (B)65

 (C)70

 (D)75

 6、按照美国常模标准,MMPI的T分数在( D )分以上,便可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

 (A)55

 (B)60

 (C)65

 (D)70

 7、在各类标准分数中,T分数指的是( C )的分数。

 (A)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

 (B)平均数为5,标准差为15

 (C)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

 (D)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

 8、在MMPI的临床量表中,英文缩写( C )代表轻躁狂量表。

 (A)D

 (B)Hs

 (C)MA

 (D)Sc

 9、在MMPI的10个临床量表中,英文缩写Pd指的是( C )量表。

 (A)精神衰弱

 (B)精神分裂症

 (C)社会病态

 (D)轻躁狂

 10、MMPI一共有566个条目,其中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 B )效度量表。

 (A)3

 (B)4

 (C)5

 (D)6

 11、MMPI共有14个量表,其中( A )是临床量表。

 (A)D

 (B)Q

 (C)L

 (D)F

 12、在MMPI计分中,如果L量表的原始分超过( C )分,就不能信任MMPI的结果。

 (A)5

 (B)8

 (C)10

 (D)15

 13、在所有的MMPI的简式量表中,似乎( C )更优于标准版本。

 (A)MMPI-94

 (B)MMPI-104

 (C)MMPI-168

 (D)MMPI-200

 14、在施测MMPI测验时,如受测者报告有些想法现在没有了,主测者应当告之他( B )。

 (A)以从前的情况为准

 (B)以现在的情况为准

 (C)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D)以从前或现在的情况为准都可以

 15、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是采用( B )编制的。

 (A)逻辑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经验效标法

 (D)综合法

2024年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测试题一

 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考友们,为您带来“2024年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测试题”,预祝广大考生考试顺利,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信息请关注网站的持续更新!

  2024年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测试题一

 一、 选择题

 1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C A和B

 D 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参考答案C

 2 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指( )

 A 动物心理发展

 B 人类心理发展

 C 心理的个体发展

 D 心理的种系发展

 参考答案D

 3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C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D 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参考答案C

 4 儿童心理的研究要依据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儿童机体特别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发展,这是遵循儿童心理学研究的( )

 A 客观性原则

 B 实践性原则

 C 矛盾性原则

 D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答案A

 5 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观察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行为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自然观察

 C 全面观察

 D 实验法

 参考答案D

 6 儿童心理的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这是遵循儿童心理研究的( )

 A 客观性原则

 B 实践性原则

 C 矛盾性原则

 D 感知性原则

 参考答案C

 7 巴黎学派的创立人是( )

 A 皮亚杰

 B 埃里克森

 C 瓦龙

 D 弗洛伊德

 参考答案C

 8 埃里克森认为7-1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是( )

 A 信任对怀疑

 B 主动对内疚

 C 自主性对羞怯或怀疑

 D 勤奋对自卑

 参考答案D

 9 巴甫洛夫关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研究揭示了( )

 A 个体心理起源问题

 B 种系心理活动起源

 C 言语思维发展问题

 D 个性特征的生理基础

 参考答案C

 10 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儿童思维发展的( )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D 抽象逻辑思维

 参考答案C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七

 各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考友们,精心为您整理了“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七”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考试顺利!更多有关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七

 1[单选题]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品质

 参考答案:C

 2[多选题]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

 A视觉复述

 B特征定位

 C归类

 D系列化

 参考答案:AB

 3[单选题]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  )。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B自发性微笑

 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D反射性微笑

 参考答案:C

 5[单选题]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游戏是( )。

 A儿童认知水平的反映

 B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C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D通过游戏获得愉快

 参考答案:B

 6[多选题]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有(  )。

 A替代物与实务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B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想象的特点

 D概括性质

 参考答案:ACD

 7[单选题]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  )。

 A1个月~3个月

 B3个月~4个月

 C4个月~5个月

 D6个月~12个月

 参考答案:D

 8[单选题]认为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持该观点的学者是(  )。

 A皮亚杰

 B普莱尔

 C吴伟士

 D施太伦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  )。

 A1~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6~12个月

 参考答案:D

 10[单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

 B训练决定机体成熟

 C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

 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

 参考答案:A

 11[多选题]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包括(  )。

 A语义

 B感觉后象

 C语音

 D刺激物的形象

 参考答案BD

 12[多选题]关于概念,正确的说法包括(  )。

 A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B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C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D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参考答案ABC

 13[多选题]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包括(  )。

 A强度大的刺激

 B突然出现的刺激

 C固定不变的物体

 D新颖的刺激

 参考答案ABD

 14[多选题]性的需要属于(  )。

 A自然需要

 B生物需要

 C社会需要

 D获得性需要

 参考答案AB

 15[多选题]表象的作用包括(  )。

 A积累理性知识

 B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C为想象提供素材

 D创造新形象

 参考答案BC

关于“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章节选择题及答案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心理咨询师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12355是移动还是电信(江西省社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号码)

2024-5-13

12355热线(12355心理咨询有用吗)

2024-5-13

12355热线(966525心理热线为什么发消息给我)

2024-5-13

12355电话热线主要提供什么服务(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电话)

2024-5-13

12355能找回智慧团建密码吗(厦门哪家心理机构能疏导青少年心理)

2024-5-13

12355青少年维权这个电话是不是真的,可以打吗-(大学生心理)

2024-5-13

12355青少年维权这个电话是不是真的,可以打吗-(心理热线求助电话)

2024-5-13

123开头的电话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部门?(心理有哪些?)

2024-5-13

12~15岁的男孩子抽烟是不是到了叛逆期?(沈阳心理咨询谁专业)

2024-5-13

12岁女孩心理咨询案例(心理障碍案例)

202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