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结婚后爱情为什么不见了?)
真题:往年真题+解析免费下载,助力考前冲刺
资料: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0元抢,掌握别人不知道的得分技巧
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
网上有关“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结婚后爱情为什么不见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两天,无意中刷到了《人间世 第二季》这部豆瓣评分9.5分的纪录片。影片的第一集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对抗骨癌,需要每日忍受化疗的疼痛,进手术室把长了瘤的腿骨取出“灭活”。可是,在截肢后依旧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天真与死气,给人无限的冲击。
医院里死亡就像家常便饭,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也许你读这段文字时又有10几个人离世。
但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生”和“死”都是很少被谈及的话题,人们常常避讳它的“不吉利”。《论语 先进第十一》说道“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都没有逃过文化基因的束缚,一直都在回避生死话题。
所以当4、5岁的孩子问道“死是什么意思?我会死吗?”家长总是粗暴的打断孩子,“呸呸呸,以后不可以说这么不吉利的话。”
可是不说,就不用面对了吗?
白岩松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这个词很多人可能是陌生的,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没有这个词,我们的父母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教过。死亡教育似乎是一个被忽略的盲点,并没有被纳入正题,但它却充斥着每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是关于死亡的学说,更是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真相的剖析。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
01 死亡教育应该从孩童时代开始
一天,小区的草坪上躺着一只死掉的猫,嘴角还残留着白沫,由于物业没及时处理,被散步的女儿不小心看到了,她惊恐的抱住我的腿问我“那只猫怎么了?”我说它可能死了。“猫为什么会死?死是什么意思,生病了吗?”面对她的疑惑,我才惊觉,原来我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死亡的话题。
可能很多家长跟我有一样的做法,看到死掉的小动物就蒙着孩子的眼睛绕道走。她的年纪也还没有参加过葬礼,以致于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
这一次,面对这个对她非常有冲击感的画面,我决定跟她讨论一下,什么是死亡。
于是我蹲下身面对着她说“死就是这只猫离开这个世界,它再也不能跑跑跳跳,不能喵喵地叫了。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不用害怕,虽然人死了,但他们活在我们的心中。”
女儿依旧似懂非懂,但是这个场景、这场对话却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正面直视死亡。
童年时代对孩子灌输的死亡认知,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对生命的态度。
作家余华从小在医院长大,常人眼里觉得阴森森的太平间,余华却把它当做了夏天的避暑胜地,特别大胆的躺在那象征死亡的水泥床上睡觉。“在生的时间里感受死的踪迹,又在死的踪迹里感受生的时间。”这就是他别样的童年,这样的童年也让他对生死的体会比常人更加深刻具体。
所谓死亡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和其他生物之死,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当青少年儿童真正意识到人生是有期限的时候,才能更懂得珍惜和欣赏生命。
但是面对死亡教育,家长们总是有意识地回避,导致孩子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甚至会漠视生命。
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自杀和他杀行为逐年增多。有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据调查,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也逐年增多,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四川大竹13岁男孩弑母、湖南衡阳13岁男孩锤杀父母、广西河池13岁女孩截肢同学……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犯罪在各个地区发生,手段残忍到让人细思极。
为什么孩子们对生命如此漠视、如此泯灭人性?研究发现,使青少年儿童产生绝望情绪的诱因包括心理障碍、生理疾患、竞争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等等,但根本原因是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死亡教育,不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认为:“死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不会选择自杀、轻生等行为,这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
在其他很多国家,死亡教育已经被纳入了课堂与生活。
在美国,将“死亡教育”纳入课程,部分地区开设了“自杀防御课程”,教育孩子珍惜生命。
在英国,2024年,英国就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在做死亡教育,老师们用动物的离世让孩子理解死亡。
在墨西哥,“亡灵节”解释为“关于爱的节日”,节日到来,欢迎鼓舞的庆祝,并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寻梦环游记》就展现了墨西哥对“死亡”的不同定义。
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2024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中,已经显露出了死亡教育的成效。
在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并出版了专业教材。
但是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开展对儿童的死亡教育。作为家长,不应该回避,应该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尽早地认识死亡,了解生命的意义,还应该学会如何告别。
02 学会告别,也是死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告别,从“绚烂”到“静美”是自然历程。学会告别,也是死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小小的愿望》,突然患上肌肉萎缩症的高中生高远,被医生告知时日无多。“你有什么愿望吗?”**围绕实现高远最后的愿望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却又泪流满面的画面。愿望,为了让你没有遗憾的离去;愿望,为了让你们在为我忙碌的过程中,忘记我将要离去的伤痛。“不想在最后的时间,看着你们愁眉苦脸地守在病房”。
“跟我告别吧,在相片的背后,认真地写下祝福啊!”告别是相互的,我们能做的对死亡最好的告别,就是怀着对死亡的敬畏之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活好每一天,迎接死亡的到来。
《活好》的作者日野远重明,在他105岁时通过访谈的形式留下了这本著作。作为医生,他目睹了无数病人的死亡;作为一名高龄老人,他面对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离去。这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位百岁老人告诉我们,也许死亡令人恐惧,但它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
日野远先生说从我妻子离世以后,陆续又有一些亲朋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因为我常常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以我感觉他们在我记忆深处似乎比在世的时候更加深刻。这让我明白,原来人死亡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我们的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可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印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我觉得妻子从未离开。
只有接受生命终究会离去,学会如何告别,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
学会谈论死亡,学会如何告别,学会活的精彩。如此,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一场。
04 活出精彩,才不辜负我来人世走一遭
**《教授》中的主人公理查德教授被查出肺癌晚期,若不接受治疗的话,最多只能存活6个月。面对生命的倒计时,他不甘心、难以接受,但在经历了挣扎、颓废、自暴自弃的过程后,突然“想开了”。他开始思考生命最后的阶段,应该如何度过?
作为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回到了课堂,真正开始了他的第一节课,他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教孩子们一些真正的东西。一场自我介绍里,理查德发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你,你有什么人生规划?”他告诉孩子们:“无论是什么年纪,都要明白自己为何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下去。”
理查德与孩子们讨论生与死,坦承自己命不久矣的事实。经过这些思想碰撞的时刻,孩子们才逐渐明白理查德所谓的“人生规划”到底指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二十五岁死,七十岁埋”的人生没有意义。
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热爱思考的人。不要选择平庸,生命就是一段鸟鸣,要活得精彩而深刻。
让自己活出精彩,才不辜负我来人世走一遭。
光明日报在《生死教育:让生命绽放得更绚烂》一文中表示:我们既要对死的恐惧脱敏,也要让有限的生更有价值,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不必避讳讨论死亡的话题,而应当在讨论“死”的过程中积极地理解“生”。
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一经播出,豆瓣评分就有9.2分。从这个片子里,我们看到生命无常,生与死的故事每分每秒都在上演,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唯有在活着的时候,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不算辜负生命里为我们负重奔跑的那些温暖的人。
**《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告诉学生:“seize the day”(把握今天)。
只有理解死亡,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生的意义——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以免走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活着时精彩人生,死亡时坦然相对!
结婚后爱情为什么不见了?一 指导师专业素养
第一 终身学习的能力
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家庭问题,甚至与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为了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者任务与内容,家庭教育指导师要掌握相应的家庭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的基本原理。需要指导师不断的学习,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修远体系提供了四个阶段的学习。
教育指导师之路是永远没有毕业之路。
成功意味着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拓展自己的过程中纵然困难但让人兴奋。
第二? 解决自我生活问题的能力
知道到做到,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学习的理论基础之后,一定要运用到实际生活。带着一份思考,一份觉察去反观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我对孩子包办了吗?我对老公高要求高期待了吗?我真正接纳自己了吗?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改变的是家庭,滋养的是孩子。先做好运动员才能转身成为教练员。
第三: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以咨询能力。
家庭教育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化的问题,只能依托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家庭教育则需要根据儿童的现有问题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还要根据家长的理解水平、合作态度与教育能力,为家长提供适宜其家庭环境的教育指导方案。指导需要同时考虑儿童和家长两个指导对象。而且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家长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指导能力
? 应具备以下咨询能力:
①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保障良好关系的建立和指导的有效进行;
②良好的倾听能力,不仅能专注于倾听对方表达的信息,还能听出来对方语言背后的想法,只有通过倾听,才能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冲突、情绪、问题,从而有机会去懂得她,尝试跟她在同一个心理平台上去操作
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来访者叙述的理解,有助于有效回应来访者并做出精准简洁的小结;
④具备一定的认同感,能够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同理他的感受,并成为和他共同解决问题的同盟,不带偏见,不带权威,尊重、接纳来访者;
⑤要真诚,并对待来访者有一颗慈悲的心,知道来访者这些问题的背后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维护来访者的利益,让来访者感受到指导师的温暖、抱持,有充分的安全感并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
应具备的咨询素养
①不评判要中立。
中立是指导师的一种职业态度。
中立有三个层面:
一是价值的中立,不对你说什么观念好,而说什么观念对你更有效,回避价值判断。
二是指导的中立,不因指导师个人的好恶、信仰、性别、审美、偏爱影响与家长的关系。保持第三只眼警觉自己的问题带入指导情境。
三是变化的中立,不假定当事人怎么改变才更好,而把改变的权力交给当事人,承认自己是无知的,随当事人去流动。聪明的做法就是多提问,帮助当事人打开思维与视觉,少回答,因为任何回答都可能形成一种对当事人的误导。当然,对一些低文化、低生活境遇、自我觉察力弱的人,真正的中立又正好是不中立,为了让当事人获益,指导师不得不放弃职业立场,给当事人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有些家长需要循循善诱的引导,有些家长需要当头棒喝的警醒。中立有时也是不中立。
②无疑之处可生疑。
往往案主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或者是只是她眼里事情的表象。青春期的孩子厌学,网瘾,早恋,这是家长看到的表象,但是表象背后更多的隐含的是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孩子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指导师要具有剥丝抽茧,通过问题表像看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带着一份思考,无疑之处可生疑的信念。
③空杯心是学习的心态。
我们遇到的家长形形色色,各个阶层。三人行必有我师。家长在某些方面必然是胜于我们的,所以要持有空杯心,以学习的姿态去指导,会收获更大。
有位学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问道,却一直喋喋不休的说着自己的观点。
法师默默无语,以茶相待。
眼看茶水就要满了,法师却还是不停下来。
学者着急地说:“别再倒了,马上就溢出来了!”
法师不慌不忙的说:“你就如同盛满水的杯子,装满了自己的成见和看法,让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人必须先清空自己的思想,对未知的事物带着一份好奇,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④接纳
指导过程中的接纳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案主的尊重和无条件的关注,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要真正地理解对方,就要从了解求询者的性格类型,当下的目的、意图,当下问题的价值观念和当下的情绪等入手;对求询者的接纳,不仅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而且更要注意语气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第四:与家庭学校社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家庭、学校(包括幼儿园)与社区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环境。无论是了解这三大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实际影响,还是为促进儿童健康都需要整合这三方的教育力量,都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师具备相应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当然,家庭、学校与社区这三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社会机制和文化特点。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具师有与之相应的工作交流能力和合作共育能力。
第五:专业学习与反思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反思能力帮助家庭教育指导师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不断地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不断的成长与发展。
二.指导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
1自身有很多困惑的问题?
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改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优雅的。不断的学习成长,相信问题会越来越少。
2家长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答?
修远是有指导团体的,指导小组的。我们可以一起去探讨,全方位的头脑风暴。而且修远是一个大家庭,有上千位的指导师,集体的智慧,一定是伟大的。
3作出错误的解答但不自知。
这就需要一个团体,小组一起去探讨。同时会复盘这个案例。让自己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去进步。及时的纠正。没有完美的指导,只有不断完善的指导。
4面对强势的家长不知道如何赢得信任
首先任何家长走进来都是有需求的,我们一定要找到她的需求点在哪里。给到她真正需要的他就会认可我们的价值?我们要自我认可,相信自己在家庭指导这些方面我们是专业的。用我们的专业形象和素养赢得对方的信任。
5家长不满意的时候如何将指导顺利进行下去?
首先要改变我们能改变的。看看家长不满意的点在哪里?我们及时去改正。其次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如果对方实在不能满意,可以转介给其他相匹配的指导师。如果最后可能会脱单。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接纳就ok了。从中去寻找经验,不足,成长自己。
错误是宝贝,改正的错误是真宝贝。对自己也要有这种成长型心态。
很喜欢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相信修远大家庭的力量,可以让我们行善至远。
我国2024年离婚率高达43.83%,多么惊人的数据!为了降低离婚率,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离婚冷静期。其实众所周知,就算不离婚,很多夫妻也并不幸福,貌合神离。
为什么中国现在有这么高的离婚率?难道婚姻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夫妻间的感情失和呢?
如果想找到原因,并希望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这本畅销全球30年的《爱的五种语言》。
这本书由美国的盖瑞.查普曼博士所著,他是一名享誉全球的婚恋专家,他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所提出的“爱语”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并已成为全世界婚姻辅导和个人成长的必备工具。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婚姻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什么是“爱的五种语言”、如何通过“爱语”挽救婚姻。
在第一大模块,作者首先通过一个企业老总三段失败的婚姻引出了很多人的疑问“结婚后爱情为什么不见了?”
其实不是爱情不见了,只是因为我们表达的爱无法被对方感受到,夫妻之间的交流 如同两个不一样的“方言” ,就好比用广州话和温州话对话,结果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话。
每个人都希望幸福,渴望被人爱是一个人的根本需求,所以我们在婚姻中,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往我们的“爱箱”里填充爱,让对方感受到想要的那份“爱”,而这个时候就得先学习对方的“爱语”是什么,并在平时使用这些爱语。
那么这些“爱语”是什么?在第二模块,作者用五个章节分别介绍这五种语言,包括: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
作者在介绍每一种“爱语”的同时也列举了很多真实而生动的案例,看到这些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常见。所以即使不是专业人士,这本书也很容易被接受和理解,通俗易懂。
第二大模块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学习的部分,除了详细介绍每一种语言是什么、如何使用,作者还提出了很多思考题让我们开动脑筋,而这些思考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人颇有感悟。
“爱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而本书能够畅销三十年,说明夫妻之间的这个“爱语”是多么重要!当然每个人的“爱语”不一样,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去要求或衡量对方,而是要 为了对方的开心去满足对方 ,并且要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五种语言中的“精心的时刻”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精心的时刻是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两个人在一起重点不是“做了什么”,而是“ 在做 什么”这个过程。
精心的时刻还提到学会讲话(表达)和学会倾听,作者用“死海”和“潺潺溪流”来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有意思。“死海”沉闷封闭,所以要学会开口讲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更要学会表达“爱语”,而“潺潺溪流”讲个不断,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要学会闭上嘴巴,学会倾听。这两种人要改变都不容易,但如果想要幸福,就要学习并尝试。
这五种语言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以后有机会我再进行结合生活一起来探讨。
本书的第三大模块是给了我最大启发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把这五种语言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并运用好“爱语”,而作者在使用“爱语”后最终不仅让自己的婚姻变得更幸福,还挽救了无数个家庭。
在婚姻中 爱是最深的情感需要 ,所以我们要明白,成熟的爱是 你为对方做什么 ,而不是为自己做了什么。一旦发现了配偶的爱语,无论是否感觉自然都要去做(或说),这是为了让对方感到开心幸福,而不是为了让对方也要有同样的回应。
所以我们应该来学习爱的五种语言,寻找对方的爱语,也找到自己的爱语,双方一起为家庭、为婚姻、为爱情努力。即使是婚姻走到了“毁灭”的边缘,都可以通过学习并使用爱语而挽救回来,“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
我特别欣赏书本中作者的这句话: 爱是神奇的制造者 ,当双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要选择去爱,说彼此的爱语,那种憎恨和愤怒的感觉就会减少。
当我们从配偶那里感觉到爱,那么我们是安全的,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这时候我们会很放松、很自由,并且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婚姻以外更有意义的事情。
《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而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收获和感想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我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一个重要启示录。
我在学习了爱的五种语言后,就按照作者教的几种方法,从正面、反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寻找我自己和丈夫的“爱语”并进行实践,效果颇佳,不仅令我们的家庭更和睦,而且也把“爱语”使用在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对外的人际交往上,发现真的太实用了!爱的语言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也很轻松把这份正能量传递给别人。
因为“爱的五种语言”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无论有没有结婚,婚姻是否幸福,都可以通过学习这门语言,学会如何真正地去爱一个人,学会如何更好地经营一个家庭,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让自己更幸福、快乐和自信!
关于“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家庭指导师】即可获取各种资格考试,往年真题,高分技巧,助力考前冲刺等最新咨询入口,报名入口,报名方式等信息。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更多技能考证知识技巧,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和形式有哪些(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2024-7-12感谢老师的感谢信(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怎么选择)
2024-7-12商丘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对开展创业培训工作的建议)
2024-7-12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初心(猪姐成长日记(20241029):成)
2024-7-12原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彭俪——梓煌教育高级讲师)
2024-7-12家庭教育指导师有专业限制吗知乎(国内的学前教育有哪些很明显的不足之处)
2024-7-12家庭教育指导师欧老师(早教机构老师需要什么资质-)
2024-7-11上濒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怎么报名啊?(什么是家庭教育辅导师?)
2024-7-11为什么要考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必须刷满多少学时吗)
2024-7-111364095319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