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证>> 心理咨询师>>正文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心理出现什么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

网上有关“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孩子心理出现什么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0到3岁是孩子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发展情况。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1

1、感知觉能力发展

(1)感觉发展

新生儿最早出现的皮肤感觉,如触觉、痛觉、温度感觉等,然后初步出现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2)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在伴随的时候能较好的完成手眼协调的动作,比如操纵、摆弄物品等,这都是利用知觉能力来综合认识物品的属性。

2、记忆能力发展

5~6个月的时候孩子能认识并记住自己的妈妈,但是保持的时间还比较短;

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认识事物的增多,会记住越来越多的东西,但这是的记忆是无意识的,缺乏明确目的性。

2岁左右,能够有意识回忆以前的事情,但是这种能力还比较弱。

要知道3岁之前,孩子是有记忆的,只是这种记忆大多是无意识的,日后会规划到潜在记忆中,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啥也不知道……

3、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能力从发生到发展、成熟大约需要18~24年的时间。

0~1岁,为婴幼儿思维方式的准备事情,凭借手摸、体触、口尝、眼见耳闻等能力,开始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方式。

孩子吃手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所以在冬季尽量在宝宝的手上涂抹天然无添加的宝宝面霜,建议松达婴儿山茶油霜,以“能吃的宝宝面霜”闻名,即便吃到嘴里也没有关系。

1~3岁是婴幼儿拥有了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物思维,又称知觉行动思维。这时候婴幼儿只有在摆弄具体事物的时候才能思考。

3岁左右在感知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期具体形象思维,3~6岁思维活动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孩子会对角色扮演、游戏、画画表现浓烈的兴趣。

4、想象能力的发展

1~2岁联系能力比较差,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模仿,比如哄娃娃睡觉,喂娃娃吃东西。

3岁左右随着语言和经验的发展,已经能形成简单主题,比如喜欢角色扮演,扮演医生对打针画面进行模仿。

5、注意力特征变化

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较为集中的注意某个比较感兴趣的新鲜事物。5~6个月的时候能稳定地注视某一物体,只是维持时间较短。

1~3岁无意注意迅速发展。1岁半能集中注意5~8分钟;1岁9个月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能集中注意1-~12分钟,2岁半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

所以当孩子集中注意摆弄某个物件或者玩耍时,作为家长不要经常打扰,否则会阻碍孩子注意力发展。

6、人际交往关系

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首先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群体关系。0到3岁的孩子主要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和玩伴关系。

1岁前主要依赖亲子关系,家长可以在宝宝洗澡后,在自己双手上涂抹适量松达婴儿护肤山茶油给宝宝做一个美美的抚触,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1岁以后开始向往一对一的玩伴关系。

7、自我意识发展

1岁的时候逐渐认识到自我,到3岁左右能逐渐把握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我。

在这一发展阶段内,孩子会对自己的物品更为在意,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行玩具分享。

8、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出生1~2天内,会出现痛、厌恶、微笑反应。

出生7天后开始有了兴趣反应。

3~6周有愉快的反应,遇到熟悉的面孔会微笑。

4~8周会愤怒,经常出现在4~6个月的时候,比如行动受阻就会大哭咆哮等。

8~12周会有悲伤情感,经常出现在5~7个月与熟悉亲人分离时。

3~4个月会出现惧怕,主要出现在7~9个月接触陌生人时。

6~9个月最早出现惊奇,11~13个月最早出现害羞。

9、意志力发展

1岁前孩子会产生一些不随意运动。

1到3岁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2到3岁的时候孩子就产生了意志力萌芽,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些简单行为,比如坐下等待开饭,等热水稍微凉一些再喝。

10、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既有先天因素也和后天环境相关,相应的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良好气质特征的发展。

11、语言发展

0~1岁为语言发生期,开始咿咿呀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说话,自己开始说话。

1~3岁为语言的初步发展期,包括词汇发展、句式掌握和口语表达等。

12、动作能力发展期

婴幼儿第一年是动作能力的告诉发展期,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动作发展是先从整体再到分化动作,最开始是全身的笼统动作,然后是局部的准确、专门化动作。

先上部动作再到下部动作,即先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先大肌肉再到小肌肉动作,即先头部、躯体、四肢,再到灵巧的小手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0到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2

两岁宝宝的身心发展概况

1、认知能力的发展

两岁的宝宝80%能进行颜色命名,但正确率只有25%。表现出较明显的颜色偏好,一般来说,易受孩子喜欢的颜色是红、黄、绿、橙、蓝。有80%的孩子能用语言说明物体的大小,88%能正确选择物的大小。

2、注意力的发展

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2岁半10-20分钟,到了3岁时间更长一点,他们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

3、记忆力的发展

2岁以后的孩子的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他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还能表现出较好的回忆,也就是重现,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事物或物体。

4、动作能力的发展

两岁的宝宝最明显的是运动能力的发展,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这时已经能够用单脚保持平稳2-3秒,双脚同时起跳,着地能不摔倒。从这时候起一直近3岁,孩子一般都采用双脚同时起跳的方式,能够双脚交替一步踏上一阶楼梯,有时也需要手扶栏杆或由大人牵引。

孩子胳膊和手上的劲也越来越大,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书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如妈妈的包、一本厚书等。对物体的操作也日趋精细、准确,大多数的孩子已能在1分钟正常用纸穿上5-6个珠子,在25分钟内把5-7个小球装进瓶子里,这说明孩子的动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

5、自我意识的发展

过了2岁时,孩子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无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真的了解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6、社会性的发展

两岁的宝宝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虽然能和亲近的大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龄孩子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过心里非常渴望与之交朋友。对于语言和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兴趣,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借此逐渐吸收知识和新的语言。这时大人若能顺水推舟,孩子就更能顺利成长。在知识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回答孩子的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一完善的环境。

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3

宝宝发展迟缓家长应该怎么做

1、走路需要慢慢来

有些孩子可能在8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尝试迈出第一步,但如果15个月大的时候仍没有开始走路的,才会被认为是“走路较晚”。

即便如此,这也不意味着你的孩子发展严重滞后。他可能很会爬,所以不急着走路,或是因为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另一个技能的掌握上,比如学说话。

发展经常会爆发式地出现。孩子们可能会在一个领域有迅速的发展,而另一个领域则停滞不前。

你能做什么:首先,确保你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练习。

检查儿童安全防护装备(楼梯口装上门栏,将书架固定起来),使他在没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扶着家具走路。

你也可以通过和他玩“到妈妈这里来”的游戏,或牵着他的手走路,来鼓励他迈出步子。

2、慢慢学会说话

尽管你很渴望孩子能说出第一个词语,但他可能自己咿咿呀呀的十分自在,直到接近16个月大的时候,不会说话都是比较正常的。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语言能力看上去似乎落后了,然后你突然看到他言语能力的爆发式发展。

所以如果你一岁的孩子还不会说话,那是不需要着急的。

可能只是你非常善于阅读他的非语言暗示(哼哼声、手指来点去,以及其他手势),他可能觉得自己不需要说话。

你能做什么:即使你的孩子说得不多,也不意味着他不能理解你,或者不打算取得突破。

最好的做法就是整天跟他说话。眼神交流,用旁白叙述你正在做什么,不管是穿上鞋子还是准备午餐,都要讲出来。

帮孩子将物体标签化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比如在杂货店,你可以说:“红苹果”,然后指给她看。通过这种举动和其他的口头活动,比如读书或是唱儿歌,让他接触到新的词汇,并且告诉她:事物是有名字的。

如果一切都失败了,假装不懂她的手势是什么意思,说:“我不懂,你是想要那个瓶子吗?”

3、不愿意玩拍手游戏

日常生活中,很多育儿书或者身边的人会说,我们可以和1岁以上的孩子一起玩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但你的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义。

孩子们只玩有趣的游戏,如果他们不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他们就不会玩。

你能做什么:拍手游戏会帮助建立协调、精细的运动技能和空间意识,即使你的孩子没有立即参与进来,也要坚持继续做下去。

和他一起尝试其他互动手势游戏和歌曲,找到他最喜欢的一个。他可能对你拍一我拍一不感兴趣,但很可能对躲猫猫等或者其他击掌游戏更为热衷。确保你跟他练习的那些活动是他最乐意参与的。

4、不用器皿

虽然大多数孩子可以在15个月大之前握住叉子,但是他们缺乏灵巧的手眼协调能力,不能很好地掌握它。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兴趣去尝试,可能是因为他觉得:用手指拿食物是完全没问题的,或者她只是不喜欢你护着扶着的举动。

很多家长都不敢让孩子用餐具,因为他们不想事后进行大规模的清洁工作。但是,你的孩子需要练习,并且把周围搞得脏脏乱乱的,来提高她的技能。

你能做什么:每次吃饭都要给小孩一把勺子或叉子,即使它根本没被用上,或者被孩子扔到了地板上,也还是要给孩子用。

然后在她的椅子下面放一个垫板,这样,每次漏了一点食物到地上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跳起来擦擦捡捡了。

你可以示范她如何使用勺子或叉子,甚至轻轻地引导她的手来教她。但不要强迫这个过程。

即使她又换回用手指吃饭,也比让她感到挫败,进而不愿使用餐具要好得多。

什么时候需要担心

在迈向动作或言语发展里程碑的时候,如果孩子表现比较迟缓,一般来说也没有太多需要担忧的。但是,如果他在多项发展技能上都遇到了困难,或者你觉得不安,请与儿科医生谈谈,给他做个评估。

孩子心理出现什么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

什么样的早教内容适合1到3岁的孩子?早教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1.体能早教。可以训练宝宝对上下、内外、前后方向的意识,以及分辨多少。比如教宝宝分糖果,让宝宝知道数字的个数。训练宝宝学会上下楼梯。刚开始不要选择太多的楼梯,让宝宝顺利走完楼梯,让宝宝体验成就感。跑步练习。可以通过游戏训练宝宝跑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比如向前跑、灵活转弯等。鼓励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行,促进手部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词汇记忆。给宝宝讲熟悉的故事时,读熟悉的童谣时,要有意识地停下来,让自己补充。这样不仅能提高记忆力,还能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

2.音乐早教,因为幼儿期的宝宝对声音比较敏感,音乐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听音乐可以提高宝宝的语感和表达能力。阅读早教,让宝宝读书可以培养宝宝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早教和音乐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表达。不同的是,绘画是通过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表达宝宝对事物的兴趣和宝宝对父母的爱,绘画早教还可以开发宝宝的想象力。

3.早期教育可以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发掘宝宝的潜能,帮助宝宝走向社会,让宝宝学会与人相处,培养活泼的性格,帮助宝宝顺利接受幼儿园生活。“量身定制”的主题课程结合这个年龄段宝宝的特点,可以更好的挖掘自身潜力。让宝宝早日走出家庭,学会沟通,成为一个社会人。能让宝宝更自信,更活泼,更愿意与人交往。参加早教活动也有利于宝宝进入幼儿园。可以让宝宝提前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缩短宝宝的情绪焦虑,有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

0一3岁婴幼儿教育

您的问题很奇怪啊。

毕竟您都说了,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既然出现了问题,那当然是早解决早开心。

举个例子,您有时候脾气急了,呵斥了你的孩子,孩子觉得委屈。这个是不是问题呢?不是,毕竟只是心理暂时觉得委屈,还没有侵入五脏六腑,成为压抑整个身心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若是您处理得好,比如和孩子好好说道,孩子的这个委屈保证「左耳进右耳出」。

反之,如果您是经常发脾气,还对着孩子委屈的样子摆出一副类似『老子是家长,你得听老子』的这种态度,无限打压孩子。久而久之,这个绝对会成为心理问题的。

这个时候,您需要做什么呢?

一、带孩子看医生

二、您自己也需要去见一下心理医生

三、过一段时间后,在经过孩子以及心理医生的同意后,陪着孩子见孩子的心理医生。

第一点我想我不需要解释吧?重点是第二点和第三点。

其中,第二点里提到的心理医生是指您自己的心理医生,而不是孩子见的心理医生。因为孩子都有了心理疾病, 排除学校等外界因素 ,问题估计就处在了您的教育方式上。见一见心理医生,反省您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解决您身上的问题。这样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否则会:

第三点是最为重要的。在您的状态调整好后,可以征询您的心理医生以及孩子心理医生的意见决定什么时候和孩子一起去见孩子的心理医生。大家面对面反省问题,找到适合的相处方式,并积极实践。这样对于您自己以及您的孩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不过要注意,千万别学这位家长: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心理问题表现也不尽相同。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一:自卑。

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有缺陷、学习成绩差、动辄犯错误等,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无药可救,特别是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现实,而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消极懈怠,进而形成一种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二:自闭。 对于自闭的儿童,其产生自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有的是因为脑部受过刺激伤害、有的是因为家长采用冷暴力、有的是因为老师教育方式不当而引发,这些儿童往往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允许他人介入,包括父母,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多脾气暴躁、怪异,性格执着。

3、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三:多动。 不少儿童常常有坐卧不安、上跳下窜、东跑西颠、言语过多、指手画脚等表现,这些孩子往往会招来父母及老师的厌烦,认为是故意捣乱,而招来呵斥。这些孩子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注意力难集中、缺乏自制力、过于敏感等,这些多动的儿童往往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融洽、脑部受过损伤等。

4、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四:逆反。 现代 社会 ,不少孩子都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明是非,不能理解老师接家长的一片苦心,他们怀疑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世界,他们目空一切,与正面的人和事极力的反驳、抗衡,而对消极的、不良的事物往往会认同接受,对各种规章制度会消极的反抗。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与现代 社会 外围的不良影响、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不当等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还包括很多,如恐惧、厌学、享乐、自大、嫉妒、孤独心理等,对于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改善,将对儿童的 健康 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多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多关心、关爱孩子的所思所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正确的引导儿童 健康 心理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现代 社会 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社会 交往障碍

 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应,对父母缺乏依恋,对同伴缺乏兴趣等。

 语言交流障碍

 半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还有些孩子即使有语言,也不会和人正常交流,说话时不与人对视。比如,有些患儿说话像"鹦鹉学舌",大人说"问阿姨好",他也说"问阿姨好";有些则是重复语言,不停地说一句话。

  刻板重复行为或兴趣狭窄

 如迷恋轮子、圆形木棍等东西;他们还经常有一些刻板重复的动作,如啃手指头、不停地转圈等。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智力降低

 专家认为,60%至7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至30%在正常范围,约有10%为智力超常。大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等,但这些儿童认知功能异常,长大后很难适应 社会 生活和学习。

首先,如何界定孩子有心理问题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一个没病的人长期被说成有病,他会真的有病!在长期的时间里被周围的人定义为病人,他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真的有病。另外,有的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是父母平时随口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所传递与形成,并不能算作病。所以作为父母,及时跟子女也要谨言慎行!

再者,假如孩子真的是心理出现问题了,光看心理医生也是不够的,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 健康 非常重要?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最后,祝宝贝们都身心 健康 ,快乐长大!

心路,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讨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对小学阶段来说,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叫心理问题,而称为行为问题。因为孩子还小,他们的人格没有形成,只是行为上出现了偏差。大约初中阶段以后,我们才称为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一般比较容易纠正,学校心理老师就可以给出建议,家长班主任配合,再加上孩子自己的调节一般就会有效果。有些问题孩子在画画唱歌运动 游戏 等活动中,有些问题也可以自愈。

如果是初中以上的学生,则需要找心理老师做专业的辅导。如果孩子愿意敞开心扉,一般问题都能解决。

家长如果能懂一些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常识,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老师或相关机构予以帮助。

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心理问题表现也不尽相同。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一:自卑。

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有缺陷、学习成绩差、动辄犯错误等,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无药可救,特别是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现实,而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消极懈怠,进而形成一种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二:自闭。 对于自闭的儿童,其产生自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有的是因为脑部受过刺激伤害、有的是因为家长采用冷暴力、有的是因为老师教育方式不当而引发,这些儿童往往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允许他人介入,包括父母,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多脾气暴躁、怪异,性格执着。

3、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三:多动。 不少儿童常常有坐卧不安、上跳下窜、东跑西颠、言语过多、指手画脚等表现,这些孩子往往会招来父母及老师的厌烦,认为是故意捣乱,而招来呵斥。这些孩子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注意力难集中、缺乏自制力、过于敏感等,这些多动的儿童往往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融洽、脑部受过损伤等。

4、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四:逆反。 现代 社会 ,不少孩子都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明是非,不能理解老师接家长的一片苦心,他们怀疑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世界,他们目空一切,与正面的人和事极力的反驳、抗衡,而对消极的、不良的事物往往会认同接受,对各种规章制度会消极的反抗。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与现代 社会 外围的不良影响、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不当等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还包括很多,如恐惧、厌学、享乐、自大、嫉妒、孤独心理等,对于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改善,将对儿童的 健康 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多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多关心、关爱孩子的所思所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正确的引导儿童 健康 心理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孩孑有异常反应的要看情况,若是同小孩之间打架,而不服用棍打别人的,这属于暴燥,是通过严格的教育是可以帮小孩改过错误的,当然如果小孩打架输了,而是小小受伤,就非要拿刀报复,并教育多次都非要报复不可,没找到机会心里满满不乐的,这种情况就要看心里医生了,通过心里医生测试,评估,找出内心积蓄的不理智的原因,对症治疗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不过最好是去找心理医生看看。别影响到以后得 健康 成长

1到3岁育儿知识早教

0一3岁婴幼儿教育

 0一3岁婴幼儿教育,在孩子在0至3岁婴幼儿的年龄段时,就应该注意孩子的教育了,好的教育会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这个年龄段非常的重要,以下分享0一3岁婴幼儿教育。

0一3岁婴幼儿教育1

 1、父母可以给婴幼儿提供一些,儿歌,通过这些来让婴幼儿广泛的接触语言,并从中认识一些事物。最好是婴幼儿可以接触大量的阅读方面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婴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尽量让婴幼儿通过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还可以采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和婴幼儿做游戏,引导婴幼儿进行自己需求的表达,比如说婴幼儿饿了,父母可以问婴幼儿想要吃什么。通过这种方法来让婴幼儿表达自己对食物的欲望,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要吃的食物的名字和样子,还有味道,这样可以加深婴幼儿的印象。

 3、带婴幼儿多做一些户外运动,能够开阔婴幼儿的眼界,提高婴幼儿的兴趣,让婴幼儿能够较好的学习一些语言。可以适当的带婴幼儿去一些人多的地方,比如游乐场,公园。最好是能够帮助婴幼儿不断的变换着一些环境来玩。

0一3岁婴幼儿教育2

  培育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在婴幼儿的时候,手眼的协调能力与大脑的发育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可以通过培育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在生活中宝贝们会去探寻不了解的东西或者是用手去抓,这时候妈妈们不要急于制止,这是宝宝锻炼手眼协调的过程;又或者妈妈们可以买一些早教玩具,让宝贝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重视宝宝个性的健康发展

 2~3岁的宝宝个性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有的宝宝活泼好动,有的宝宝文静内向,有的宝宝发展了某些良好的行为倾向,而有的宝宝却发展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倾向。

 尽管这些个性特点或倾向是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但是,那些不良的萌芽表现值得特别关注。很多妈妈会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长大就好了,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反而害了孩子!

 在这个萌芽的基础上,宝宝的个性发展起来,2~3岁这一阶段,是宝宝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开始形成的时期,妈妈和爸爸尤其要格外重视,早期个性形成是今后个性发展的基础,因此,父母要从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道德品质等方面给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典范,帮助宝宝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宝宝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宝宝观察力和鉴别力训练

 观察宝宝感兴趣的事物,如蚂蚁搬家、美丽的花朵、小猫、小鱼、刮风、下雨等。在观察中,妈妈要结合实物给宝宝讲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知识,生活中有无穷的乐趣,也有数不尽的知识。

 宝宝在观察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时,会不断地增加知识,而且在观察中,宝宝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分析、概括、判断和想象力等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和现象,还会给宝宝以美的熏陶。

  社交能力训练

 现在的宝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两代人都宠着他,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独霸,宝宝无法学会体谅别人。因此又或者平时在家爸爸妈妈可以和宝贝做一些亲子游戏,比如“过家家”,让宝贝体会不同家庭成员的角色,从而达到锻炼宝贝的目的。

  宝宝智力的开发

 游戏是最好的智能训练。妈妈和爸爸要经常与宝宝做各种游戏,开发宝宝的智能,现在很多的玩具都有很好的智力开发效果。智力拼图是较为复杂的`匹配图形的游戏,只有找到适合的模块才能镶嵌到它应有的位置上。这需要宝宝的观察力当宝宝经过反复拼插终于把合适的拼块放到相应位置上时,内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有一种成就感。这种特殊方式的观察,可为将来宝宝辨别字母做好准备。

  教宝宝以礼待人

 懂礼貌、有爱心是一种良好的品行,爸爸妈妈要注重宝宝品行的培养。教宝宝学习礼貌待人,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做起,比如有客人来访时说:“您好”,“再见”。给客人搬凳子、取水果等礼节都应该教给宝宝。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良好的家教就会发生作用,宝宝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礼貌待人。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非常基础,但是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反而会忽略了这些细节的培养,其实对于三岁以前的宝宝来说,这些比报班重要多了!粑粑麻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0一3岁婴幼儿教育3

  0~1岁婴幼儿教育的意义

 人之初的三大步伐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最富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即迈出母体的步伐,独立行走的步伐、迈向社会的步伐。这三大步伐同时也是0~3岁婴幼儿的最主要发展标志。伴随着这三大步伐,婴幼儿逐渐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学习探索周闱的世界,并在与外界日益增多的交流中,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婴幼儿成长为完整意义的人所倚赖的最重要的基础,而达成这一基础的必要条件则是适宜的早期教养活动。因此,0~3岁的早期教养活动是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奠基行动。

 这个时期的早期教养活动主要由婴幼儿的家长实施。0~1岁的教养活动可根据宝宝的发展状况和作息习惯随机进行。实施时,首先要确保宝宝完全清醒,且情绪稳定、愉悦。这一时期的宝宝能够用高兴、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因此,活动前一定要先和宝宝做好情感交流,并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出现哭闹等不良情绪,可以暂停活动,安抚宝宝的情绪,待宝宝情绪稳定后再重新开始;如果宝宝感到疲劳或烦躁,则要停止活动。

 每一次活动的时间要短,可以通过变换游戏方式吸引宝宝,如果宝宝感兴趣,可重复活动。一般来说,宝宝都喜欢玩重复的游戏,而且越玩越熟练,这对养成宝宝主动的习惯很有好处。

 在活动选择方而,可根据宝宝的能力发展和喜好选择相应发育周次或其他周次中的活动方案。值得强调的是,实施活动方案要与宝宝的日常生活融合进行,许多生活用品都可以用来游戏,不过要注意安全性。0~1岁教养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亲子感情,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宝宝潜能,让宝宝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1~2岁婴幼儿教育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宝宝开始走出家庭,来到亲子园,和其他宝宝一起进行父母陪伴下的集体活动。本阶段的教养话动以每周1~2个为宜,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左右。可以根据宝宝发展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案;或结合现有方案,适当提高或降低难度,以满足宝宝的发展需要。

 由于这一时期的宝宝仍以家庭生活为主,因此仍然需要较多的家庭延伸活动作为对集体活动的补充和连续,在活动中锻炼宝宝各方面的能力。

  2~3岁婴幼儿教育的意义

 婴幼儿的养育环境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分化:一部分幼儿仍是家庭带养,而另一部分则进入托幼机构开始集体生活。

 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自主意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创造性地运用教养方案,因此、因地选择材料,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充分考虑每一个宝宝的个体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达成活动目标。同时,应注重家园联系,及时给予家长建议和指导,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0至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0岁是母亲的怀孕期,心情开朗及营养饮食对小孩比较重要;2、母亲怀孕期间最好能听点古典的轻音乐;3、8个月左右的孩子要多点给予爬的机会有利于感觉统合系统协调;

 4、一岁半是开始训练语言的较佳时期;5、孩子3岁前,一般父母不宜管教太多;

 6、孩子3岁前,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亲子相互爱抚时间。

 7、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几件事:

 ①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②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

 ③父母最好经常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破损的玩具的修理。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中形成独立生存的技能。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机会参与“家庭计划”和“家庭决策”的商谈,他会积累经验,形成主见。在修理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细心、自信、乐观、勤快、动手能力强,有生活的激情。

 孩子会从父母帮自己耐心地修补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爱与责任,那么长大后,他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裂缝或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

 8、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父母需要特别留意三件事情:

 ①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

 ②“吃饭的习惯”,家庭的价值观,在吃饭过程中建立;

 ③“作息习惯”。尤其“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富兰克林:“早睡,早起,使人富有、健康和聪明”

 9、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

 10、家庭教育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和身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到3岁育儿知识:幼儿早教

 1岁幼儿早教方法:

 该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也更加聪慧。此时为宝宝身体和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此阶段宝宝尚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家长要注意关注其安全。

 1、保护好奇心

 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世界很好奇,什么都想探索想尝试。家长要做的是保证他的安全,在可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就不要限制他的言行,也不要抹煞他的好奇心。因为这样的好奇心也是他认知世界的最大动力。建议保证孩子每天在室外至少锻炼2小时。

 2、加强语言交流

 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准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的相对早慧,有的则迟缓一些。所以,家长要积极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通过描述和提问来刺激孩子的感官,促进他的语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说话不可以使用“童语”,而要用成人的语言方式和词汇与他交谈。

 3、教授认知能力

 此时的孩子求知欲望极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好,正是教他认知世界和社会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家长对他教导会影响到他一辈子。此外,家长请放手让他尝试去做很多事情,只要不危险就不要制止他。

 2岁幼儿早教方法: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如电视节目、音乐、视频等。家长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一些教育孩子的良好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促进他观察与思考世界,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培养手指灵活性

 家长带着宝宝做手指操,让每个手指都可以充分运动起来。还可以叫宝宝去捡拾一些细小的东西,也可以做一些需要手指精细运动的小游戏,如玩积木,这是最好的训练手指灵敏度的方法。

 2、训练身体协调性

 眼睛、双手、双脚、大脑等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一致。当孩子学会走路,培养他的双脚和身体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具体的方法很多,比如扶孩子爬楼梯,带孩子上野外游玩等,都可以培养他身体与腿、脚的协调一致。还可以给孩子玩各式玩具,通过玩具来培养眼睛与手的配合性。

 3、培养运动能力

 此时孩子可以独立进行游戏,还可以和同龄人完成一个游戏。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父母多陪伴孩子一起进行游戏,带着他做一些全身的运动,如球类等。既锻炼出一付强健的体格,又能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有比较严重的破坏欲望。被他们弄坏的玩具表面可能表面已经不再光滑,出现毛糙或尖角,很可能使孩子受伤。所以家长要时常检查玩具是否安全。

 4、玩沙子和胶泥以启迪思维

 大家儿时常有类似经历。所以,当孩子去玩沙子或胶泥时也不要阻止他,相反,沙土含有的微量元素还有益于孩子的健康。父母可以教会他在沙土上作画,或教他如何用沙土或胶泥去塑造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提醒大家,当孩子玩耍时记得及时给他洗手。

 5、涂鸦以培养想象力

 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纸笔,其他的任由它去发挥,画什么,怎么画,都随他去好了。此时的他,只需要家长的鼓励与赞美,并不需要家长教他该如何做画。即使他在地板或墙上涂鸦,也不要指责或辱骂,因为这是他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现。但是,有一点需要家长朋友们注意,那就是尖锐的笔尖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平日需要把钢笔、圆珠笔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

 6、培养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乃是人之天性,合作也是人类社会的本能。父母要帮助孩子熟悉外部的世界,要鼓励和培养孩子积极与同龄人相处,让他懂的接纳他人,学会和伙伴们共同完成游戏,融入这个大集体中。

 7、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着去尝试。所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相反要给予积极的引导,使他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8、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和孩子一起进餐时,不要喂孩子食物,让他自己吃。还要帮助他养成其他的良好习惯,如餐前便后洗手、按时作息等。要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如有可能,家长可以要求他自己洗漱。

 1到3岁育儿知识:幼儿早教的方法

 早教方法主要依靠游戏、儿歌、书籍等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1、游戏

 (1)广播电台

 玩法:家庭成员均可扮演一部电台。由爸爸或妈妈拨打这部电台,一旦接通电话,电话将唱歌或播音。角色可混换进行。

 益处:通过该游戏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端庄大方的仪态。

 (2)传电报

 玩法:成人将孩子讲述一段较为简短的内容,比如一个很短的故事。要孩子向第三个人复述,或片刻之后,再向成人复述。

 益处:这是对孩子的记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考验与锻炼。

 2、儿歌

 教育孩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如《小红帽》、《小兔乖乖》等;培养合作意识的《三个和尚》;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家乡意识的《我们的田野》等等。

 3、书籍

 如《薇薇的粉红色》,告诉孩子们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如《了不起的小红鸟》,让孩子明白不能放大别人的缺点,若是自己被轻视也不应该放弃。

 这个阶段教育的重点在于:

 1、基本技能:教会他大约10个的英语单词,简单的唐诗,数几十甚至100以内的数字等。

 2、因材施教:这时期孩子已经有了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也开始显现出来。家长就需要因材施教,发挥出孩子自身的天赋和特长。

 3、亲子交流:家长和孩子说话,对他提出的问题作明确认真回复,不但可建立起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锻炼了孩子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智力发育。

 4、区域意识:告诉孩子我们在哪个国家和哪座城市等等,培养他的空间观念和区域意识。

 1-3岁育儿知识:宝宝营养所需

 一、蛋白质

 它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份,每日供给量应为35-40克。主要来源为肉、蛋、鱼、豆类及各种谷物类。

 二、脂肪

 它的作用是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保护神经及体内器官,促进维生素吸收,每日供给量应为30-40克。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乳类、蛋黄、肉类和鱼类。

 三、碳水化合物

 它是提供人体活动和生长发育所需热能的主要来源,每日摄入量应为140-170克。食物中的谷类、豆类、食糖、蔬菜、水果都可提供碳水化合物。

 四、矿物质

 其中钙是宝宝骨骼和牙齿生长的主要原料,每日应保证供给600毫克。钙质在奶类、蛋类、鱼类、豆类及蔬菜中含量较高。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每日应保证供给10毫克左右。主要应从动物肝脏、蛋黄、瘦肉、绿叶菜及豆类中摄取。锌可以增进食欲,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在动物内脏、花生、香蕉及豆类中含量较高,每日应摄取10毫克。碘也是宝宝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它与宝宝智能发展和体格发育密切相关,每日应保证摄取70微克。碘在各类海产品中含量极为丰富,食用碘盐也是补碘的好办法。

 五、维生素

 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维生素A、B1、B2、C、D,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肉、蛋、豆、奶及粗粮。1-3岁宝宝维生素D的每日摄取量应为400国际单位。

 六、水

 是人体最主要的成分之一,维持体内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等,这一阶段的宝宝每日每千克体重应补充水分125-150毫升。



孩子1-15岁的生理发育规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表现,3到5岁最关键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身体和心理也会发生种种变化。做为父母,要知道孩子身体的变化往往会伴随着心理的变化,父母要在孩子懵懂的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获得心理和身体的双重 健康 。

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行为。

1岁之前的孩子有口唇期,喜欢用嘴来接触各种东西,这个时期的他们通过嘴来 探索 各种新鲜的事物,通过啃咬来获得生理的满足,如果这个时期父母阻碍了孩子,那么会对孩子以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15-3岁,肛门期,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对肛门特别感兴趣,父母一定要在这个时期培养好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以后的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3-5岁,性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有了性意识,对自己的性器官特别感兴趣,会通过性器官来获得满足,父母在这个时期一定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

作为父母,你应该遇到过这种情况吧,那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有宝妈会吐槽说,自己的孩子经常会做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比如说自家的小男孩会用手触碰自己的生殖器,有时候还会发出粗重的声音,这让妈妈很不好意思。这种情况下,她会选择忽视掉孩子的这种行为。

还有一位家里是女宝宝的妈妈说,会发现孩子用一些东西触碰自己的下面,有时候是桌角或者是床等一些东西,遇到这种情况,她会拍一拍自己的孩子或者是用言语来阻止她,但好像不怎么有效果,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阻止她,还会发出“我这样不对吗?”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孩子3-5岁这个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处于性器期,有这些令人不理解的行为也很正常。

那么,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呢?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呵斥或者是打孩子,用正确的言语对孩子进行引导。那么父母肯定要克服羞涩的一面,大胆的向孩子传授人体的奥秘,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父母不要特意混淆孩子的性别。有的父母因为喜欢女孩,但自家的又是男孩子,所以把自家孩子打扮成女孩,还有就是把女孩子打扮成男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是不对的,孩子在这时期会产生困惑,自己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感,对孩子的心理很不利。所以说,父母不应该这么做,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性别。

最后,就是要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时,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为什么是这样的?妈妈为什么跟爸爸不一样?等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答,可以让孩子看一些绘本,或者是性教育方面的科学视频等,来解答孩子的疑惑。父母要多带孩子玩耍,多陪陪他们,都可以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父母要克服羞涩,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身心 健康 发展。

人类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健康(5)

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人类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脑科学的研究发展证明,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发展,决定其以后的发展水平,因此,婴儿期年龄界定为0-3岁,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婴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0-1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刚刚离开母体,外界的环境对新生儿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刺激,新生儿必须建立能够独立适应新环境的各种心理活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个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活动就是新生儿的各种无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在此基础上,在成人帮助下形成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不学就能、遗传而来的反射。通常把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例如,当手碰到热的东西,人们自然会把手缩回去;将食物放到新生儿口中即引起分泌睡液。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手所碰到的热东西及食物即是引起这些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

新生儿出生时,脊髓和大脑皮层以下部位的发展已相当完善,能够凭借无条件反射回应内外刺激,并和外界环境保持初步的交往。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定向反射、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等,这些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此外,新生儿还出现一些与个体生存无关的无条件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即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大脚趾会本能地竖起,伸开小趾,使整个足呈扇形张开。还有抓握反射、迈步反射等,这些反射在出生后第一年便先后消失。假如不及时消失,往往是不正常的表现,应予重视。无条件反射可以使有机体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却不能使有机体和经常变动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因此需要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以适应环境。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后天一定生活条件下学会的反射,人类形成的各种习惯(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条件刺激。以铃声为例,铃声本身并不引起动物分泌唾液,但如果每次发出铃声之后,接着就给予食物,如此反复数次之后,即使动物单独听到铃声,也能引起分泌唾液。这时铃声便是引起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铃声便是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使有机体可以对生活环境作广泛灵活的适应。它的形成是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所谓暂时性神经联系,是说条件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消失。

人的一切活动,不论最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活动。对于新生儿来讲,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取决于开始训练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因此,为了使新生儿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今后的发展,要根据新生儿的发育特点,尽早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促进其身心发展。

条件反射的建立,标志着心理活动的发生。新生儿具有多方面原始的感觉,如东西碰到嘴唇会引起触觉,洗澡时过热或过冷的水会引起明显的温觉反应,出生1-3天的新生儿对不同的味觉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等,以后,感觉逐渐发展并变得复杂,并且和动作联系起来加以强化和发展。例如,新生儿在2-3周时。听到拖长的声响时,会停止一切运动安静下来,直至声音响完为止。到第4周成人对孩子说笑,也会引起同样反应。

新生儿具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吃奶时,眼睛会不时地看着妈妈,接近一个月的新生儿,当视线直接对着人脸时,甚至会手舞足蹈起来。还有的新生儿当身体感到舒适时,会对看着他(她)的人做出愉快的情绪反应。

总之,新生儿在适应新环境时心理发展迅速。新生儿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其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1-6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婴儿出生30天即满月之后,心理发展的速度仍然很快,人们常说孩子的发展一天一个样。半岁以前儿童不会坐,也不会爬,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都要受到限制,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生上。这个时期眼、手的动作也开始发展,逐渐能区分出熟人和陌生人。随着婴儿视觉与听觉、手眼协调动作迅速发展,婴儿开始认生,大约5个月以后的婴儿,己经能区别亲人的声音,能识别熟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对陌生人会做出躲避的姿态,这就是婴儿认生的表现。婴儿认生能力的产生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感知辨别能力。与此同时,婴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对亲人更加依恋,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3、6-12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1)动作的发展:6-l2个月这一期间,儿童的动作发展较之6个月前的儿童更加灵活多样,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坐、爬、站、走等动作都是在这一期间学会的。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儿童开始从成人的怀抱摆脱出来。儿童动作的发展、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手的动作是遵循一定规律,这些规律表现为:一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二是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三是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四是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手里接触啥,就抓啥,动作没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以后随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动作越来越受意识的支配,也就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

2)语言的发展:6、7个月的婴儿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发出声音以引起成人的注意。7个月的婴儿还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招呼别人时常用“唔-唔”,“唉-唉”等声音,10个月左右能听懂成人讲的简单句子,大约12个月,听到“妈妈”一词,知道寻找自己的妈妈。这时儿童开始掌握具有信号作用的语词。

3)依恋关系的发展:依恋是儿童情感发展的一种基本表现。儿童大约在一周岁的时候,会对亲近的人产生依恋,对妈妈的依恋更为明显,更加注意妈妈,喜欢与妈妈在一起,与妈妈在一起会感觉很愉快,离开妈妈时会哭闹,当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婴儿的依恋情感表现得更强烈。研究表明,婴儿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使婴儿具有安全感。有依恋对象在婴儿的身边,婴儿很少有害怕的表现,并且婴儿感到恐惧时,也总要寻找依恋对象。研究还表明,父母及亲近的人能否给孩子以足够的爱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日后个性的形成。

4、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感知觉不断丰富。开始学说话,借助于语词刺激可以形成复杂的条件联系,出现表象、思维、想象等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

1)动作的发展:大约满周岁左右的儿童,在成人帮助下,开始学会走步,待到十三、四个月左右,儿童能够独立行走。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儿童在7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更多地喜欢用某一只手而不是另一只手来抓东西的倾向,即利手的发展。1周岁以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右利手的儿童约占90%,左利手不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任何影响,不要强迫改变儿童使用左手的习惯。

2)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这些活动儿童大约是在两岁左右形成的。

表象的产生为儿童想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岁的儿童只能胡乱摆弄物体,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的活动。比如,他们会把手里的小椅子放倒当小马骑,拿着玩具小汽车,把它想象成是真的小汽车,嘴里一边模仿小汽车嘀嘀叫的声音,一边移动小汽车。这说明儿童已经出现了游戏的萌芽。2岁左右的儿童,能拿着笔画近似圆形的东西,并

想象成是太阳或“大饼”,出现了最初的绘画活动。

2岁以后的儿童能够区分性别和年龄,知道称呼岁数大的男性为“爷爷”,岁数大的女性为“奶奶”,称小男孩为“小哥哥”,称小女孩为“**姐”。这些表现说明,2岁以后的儿童已经有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出现了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的方式——思维。但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而直观的,并且是伴随着活动思维的,儿童大约到3岁时,其认识过程从感知到思维才初步形成。

3)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大约在1周岁之后,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常常看到刚学会走路的儿童,摇摇晃晃的还走不好,就想跑,看到啥摸啥,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有洞的地方就抠。有时走到路上,看见了好奇的东西,停下不走,总要看个究竟,有时会把一个小木棍当枪玩,还有时在地上捡块小石子拿着玩,这些都是儿童出现独立性的行为表现。独立性的出现,使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表现,儿童知道把“我”和他人区别开来,在成人指导下学会了使用人称代词,从原来的说“宝宝要喝水”逐渐学会说“我要喝水”,这个时期儿童独立活动的愿望特别强烈,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这种行为要因势利导,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4)独立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说明儿童有了自我意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很复杂的内容,要经历很长的过程,这个时期儿童自我意识虽然是刚刚开始发展,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那么我就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哪些吧。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哪些

1、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2、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1、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生活;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2、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开始认生。

3、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语言开始萌芽;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

幼儿的身心发展家长们绝对不要去忽略掉,不仅仅是需要去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疾病也是至关重要,如果是身心不健康就会使得发育受到极大的阻碍,特别是对于两三岁的宝宝就要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要对于他们提出来的要求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语言交流才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

2~3岁幼儿心理发育的一般特点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2~3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他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例如,他会根据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岁,他能“习惯于许多生活规则、集体规则,并且能说出简单的道理。例如,进睡眠室说话就会吵别的小朋友睡觉。”

2~3岁的孩子有独立的要求,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意愿很强烈。到了4岁,已完全能独立地穿、脱衣服,叠小被子,还可以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他不但这样做,而且以“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为骄傲。

2~3岁的孩子乐于助人、喜欢劳动。妈妈刚扫地,他就去拿簸箕;他会送来眼镜……到了4岁,他能有意识地帮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会帮助他擦眼泪;妈妈摆餐桌时他懂得帮助摆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帮助人是好事。

2~3岁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跟随成人到过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到了4岁,他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3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关于“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心理咨询师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2024-5-13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看这里!)

2024-5-13

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2024-5-13

-普通聊天-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呢?(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吗)

2024-5-13

-普通聊天-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呢?(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聊天吗?)

2024-5-13

-普通聊天-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呢?(心理咨询就是普通的聊天吗)

2024-5-13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道路)

2024-5-13

-(失恋后做心理疏导有用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有用吗)

2024-5-13

-(四川有心理系的大学有哪些,录取线是多少。)

202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