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移情的基本心理机制是什么?
网上有关“1.试述移情的基本心理机制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和异性心理咨询师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不知道你是希望了解那个学派的解释,所以就中和了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两方面的知识点来做了回答,希望是您需要的:
1: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这一转移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正转移,如表白爱情及希望从治疗者身上获得爱恋情感的欲望。负转移,如对治疗者产生厌恶感、憎恨、敌意及想加以控诉的欲望等。前者又称为阳性转移,后者又称为阴性转移。(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2: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如果求助者对异性咨询师产生正移情,咨询师不必害怕,应婉转地向对方说明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但这个不是现实中正常的、健康的爱。咨询师要有策略地、果断地、及早地进行处理,将其引向正常的咨询关系上来。
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移情现象,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希望您能满意并采纳,祝您愉快
我和异性心理咨询师的...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发现移情现象并将它运用到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的治疗师。他将移情定义为“患者在分析师身上看到了他童年和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复活,因此把适用于这一模式的情感和反应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即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与咨询者的关系上;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者身上。
来访者对咨询者产生移情在咨询过程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不管是哪一个理论取向或学派的咨询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访者的各种移情,因此,咨询者要学会准确地判断来访者移情的发生,并能对来访者的移情进行妥善的处理。对于移情的处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进行:第一个就是要注意处理移情的原则;第二个是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来决定处理的顺序与方法;第三个就是进行直接干预,主要是通过提醒、揭示、解释与提问等方式来处理移情。 一、处理移情的原则
处理移情有两个基本的原则要注意:
1.咨询的初期不要进行移情的解释
因为移情现象一般是处于潜意识之中的,即使来访者在行动上已经将其爆发出来,但是他们本身也不知什么原因,而了解自己的过去经验和心理冲突有时候是会当事人感到痛苦的,所以在咨询的初期,咨访关系还未转变成为高度信任和安全的关系之前,最好不要向来访者进行移情的解释。一般认为,移情的解释之前应该有充分的情感协调和稳定成熟的咨访关系。
2.处理咨询关系先于处理问题内容
这也可以视为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因为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互动的过程,咨访关系对于来访者自身问题与个人成长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移情的解决也与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的质量有关。二、区别不同的移情现象
在这里区别对待不同的移情现象主要是指要区分移情的不同形式、不同表现、不同程度,并且应该根据咨询的进程来确定移情反应处理的顺序和方法。
1.区别不同形式的移情
从形式上,移情可以分为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正向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咨询者视为在以往生活中某个给其快乐、幸福或好感的对象,对咨询者投射了正面的情感,这种正面的情感往往包括好感、喜欢、爱慕、依恋甚至爱恋。负向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咨询者视为在过去经历中某个给其带来挫折、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对咨询者投射了负面的情感,这种负面的情感往往包括猜疑、不满、抵抗、拒绝甚至敌意。
一般的观点认为,应该首先处理负向的移情,因为负向的移情发生后常会直接破坏咨访关系,甚至使来访者毅然中断咨询关系。但是对于正向移情也是必须给予密切关注的,咨询者要防止与来访者建立起不当情感的个人关系,而且咨询者也应该注意到正向移情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负向移情,例如当咨询者无法满足来访者不符合现实的期望或者要求时,来访者可能会由喜欢变得讨厌咨询者,不再信任咨询者。
2.区别不同表现和程度的移情
对于移情的处理还要考虑其不同的表现,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从移情的表现上,可以将移情现象分为直接移情与间接移情。直接移情是指来访者对咨询者的移情反应是明显的、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移情较为直观,咨询者容易感受到以及觉察到,它往往是由来访者用言语直接表达出来的。间接移情是指来访者对咨询者的移情反应是隐蔽的、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移情较难察觉,通常通过来访者的表达和行为活动折射出来,但并不能明显观察到与咨询者有关。
一般认为,对于间接表达的、一般程度的或者不强烈的移情,咨询者只需要给予较少的注意就可以了,主要是进行监控,不让其发展为直接爆发的、强烈的移情;对于直接表达出来的、程度较为强烈的移情反应就要认真、妥善地对待,包括使用一些咨询的技巧来处理。 三、直接干预
注意了移情处理的原则以及区分了不同情况下的移情后就进入对移情的直接干预了,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干预的方法:
1.提醒来访者其行为已经背离基本规范或咨询关系的界线
咨询者可以用提醒和关心的口吻询问来访者是否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咨询关系的界线,并询问来访者是否考虑过是什么原因让他表现出这种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可能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2.直接向来访者指出其移情反应
这是指在让来访者知觉到并意识到这种移情反应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其指出,让来访者自己觉察到。例如:“你讨厌你的父亲,所以才将这种感情投射在我身上。”或者“你是否觉得你正在以对待你父亲的方式来看待我?”
3.使用解释来促进来访者的领悟
咨询者可使用解释技术向来访者表明,其对咨询者的感情、态度和防御机制,以及在咨询关系上出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都可能是因为来访者在咨询者身上投射了对过去某一重要人物的感情引起的,从而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出现的移情现象。
爱上心理咨询师怎么办?
的却,你对这位异性心理咨询师产生了移情。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两种。你的这种情况属于正移情,即:将过去生活中某个对你很重要的人的感情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从而对其产生的一种肯定、仰慕等的现象。这种感情的投射作用并非是你对他产生了爱情,只是一种感情的转移,这种感情可能来自于你的父母、爱人、等一些对你十分重要的人。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迎刃而解。再者,他对你的咨询只是一种工作关系,具有时效性,而他对你的理解只是一种工作的需要,例如:职业性微笑,一旦你们的咨询关系结束,这种和谐的关系也随之结束。只要理性的看待、分析。对此形成正确的认知,为题自会不攻自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来访者爱上心理咨询师用专业术语讲叫做正移情。这绝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爱情,而只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处理移情也是一种治疗。
如果咨询师让来访者爱上自己不可自拔,可是说是一种失误,没有把握好咨访关系。
而咨询师如果爱上来访者,那是更大的失误,在国外咨询师如果和来访者恋爱,好像是要被处分的。
好的咨询师是不会让来访者长时间的爱上自己的。
心理学什么叫移情现象
移情现象指的是:来访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将以往对他人的情感关系,以扭曲现实的方式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情绪情感投射转移的表现。通常有移情和反移情两种:
1、移情,是指本应是对他人(通常是父母、老师、上级、兄弟姐妹、配偶、朋友,同事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心理咨询师身上。其中又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种。正向移情,比如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感、依赖,认同的情绪情感。负向移情,比如来访者没有充分原因地对咨询师感觉厌恶,回避,愤怒,冲突等。
2、反移情,是指咨询师没有很好地以中立、客观的角度应对来访者的诉求或情绪,与来访者陷入同一漩涡或者带入个人经历、情绪解读和处理来访者诉求。这时候咨询关系就会产生质变,影响咨询效果,对双方都是有害的,也是咨询师不够专业的表现,是需要严加预防的。咨询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用充分的理性和足够的督导机制来防患于未然。
美学中的移情为何是唯物主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伟大的先人,给我们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而其中所体现的一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让我们疑惑不解。
这其中美学应该是最难懂的,尤其是其中的移情,很有哲学性的一个话题,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唯物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而对于移情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在其它方面,来寄托自己某方面的情感。首先当我们寄托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外在的客观物体是必须先要有的,大家都听过,触景生情这样一个说法,所以说没有外在客观环境的刺激。
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情感表达是不是,所以说移情也是这样,没有外在的环境和客观物体,情感也不会随之变化,所以说是先有物质,然后才会有意识上的移情变化,这是其中一个方面。其次我们说移情是一种唯物主义。
可以从意识的能动性角度上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移情本身就是一种意识上的东西,而它在产生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就能够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大脑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外在客观物体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立刻形成相关的影像,然后在大脑中相关的区域产生这样一种情感信息。
而此时移情是建立在以大脑为物质基础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移情它是唯物主义的,符合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来阐述证明这个说法的合理性。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事例我们经常听说了,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移情与反移情的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移情与反移情,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移 情
最初,布雷尔Breuer和弗洛伊德(1895)将移情视为有污染的影响,它会妨碍或阻抗治疗中的宣泄(cathanicmethod)。弗洛伊德担心移情是医师对患者有不当影响的结果,因此,精神分析如果专注于这样的现象,会被视为一种变相的催眠或暗示。但弗洛伊德很快就了解到移情并非单由暗示所挑起,患者与分析师的关系是了解个人内在世界的首要途径;移情则是患者对分析师的病态伊底帕斯依附,亦即患者早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雇员者)的关系的再现(Freud1895, 1905c)。这样的了解使弗洛伊德发现了一种精神官能症式移情(transferenceneurosis),它包含了正向和负向的移情,相似于原始伊底帕斯情境中的感觉和愿望,这些情绪后来又在分析中重现。分析若要有效,分析师必须分析所有呈现在分析师面前的移情现象,否则,它将会阻碍被潜抑之幻想的浮现。为此,早期弗洛伊德就认为移情有两个面向:一方面,它是一种阻碍回忆的抗拒;另一方面,它是婴儿期冲突的重现,这样的重现对于治疗是有用的。
弗洛伊德(1912b)也区辨移情机制(transference mechanism)和移情动力(dynamics oftransference)的不同,前者反映了过去的经验,而后者则是被分析情境所挑起的。他将移情的机制视作一种模板(template),或是贮存在系统潜意识里的婴儿影像(infantileimages),由系统潜意识中产生了动力移情,亦即患者与分析师在分析情境中的情绪关系。当代精神分析师仍对移情的这两种面向争论不休,争论的主题是,究竟是过去的潜意识重要,还是现在的潜意识重要(Sandler & Sandler 1984)。有些作者认为移情是重建童年创伤的主要路径;有些人则主张探索诊疗室中的移情才是治疗的重心。另外一个热烈的争论是,到底要从精神内在的角度(intrapsychic view)来看移情,或从人际互动角度(interpersonalaspect)来看移情,这两种论点的拥护者之间也有相当热烈的辩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移情都是弗洛伊德临床理论的中枢,同时也是当代精神分析的核心主题。
诠释移情:古典观与现代观
首先,我们将由古典和现代(或称之为当代)实务与理念,比较移情的不同面向。为了方便的缘故,我们暂时使用古典和现代二词,事实上这两个词不该被视为互相冲突,而应是互相依存且概念重叠。移情动力最古典的定义是,患者将其过去与重要他人(如母亲、父亲或手足)的经验和强烈的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这些强烈的感觉包括依赖、爱、性吸引力、嫉妒、挫折、恨。患者没有察觉到此种错误的连结,在他/她的感觉中,这些情绪并不属于过去,而是直接与在他/她面前的分析师有关。以上的观点认为,诠释移情可以使过去的情绪再现,并让患者在诊疗室中再次经验过去,或重建过去的经验。当患者对过去的事件有了新的看法时,则能克服过去的创伤;持此观点者认为婴儿期的精神官能状态(infantile neurosis)是分析的焦点;它将分析师比喻为空白的荧幕,让患者投射其婴儿期的渴求;它强调过去经验的重建,并认为移情可能是一种抗拒。
相反地,采取当代观的学者认为,移情所呈现的并不一定是过去潜识的心理能量,也可能是治疗中由于强烈的治疗关系所引发的潜在意义。这假设能否成立必须靠检视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着今日的渴求、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期望。此派不接受早年的精神官能症是成人病态的唯一原因,也不认为移情官能症是治愈的单一途径。因此,它不强调过去经验的重建。在他们眼中,移情二字所包含的意义较广,它包括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互动、心理冲突的重现,并反映出内在客体表征之间的互动;它也是一种使个人内在戏码透过分析师而呈现出来的媒介;它是受过去影响的新经验,而非过去经验的重现(库伯Cooper 1987)。
布伦纳Brenner(1982)认为移情式精神官能症一词根本是多余的,应该剔除掉。事实上,现在已经很少人讨论移情式精神官能症了,转而代之的是移情。沃勒斯坦Wallerstein (1994)认为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但是无关质疑地,有些接受精神分析的患者在治疗情境里被涵容,并且随着治疗一天一天地精进,他们的精神官能症也渐渐从生活中消失。
移情的古典观和现代观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参见表5-1)。当我们讨论当代理论家们满脑子想着的三个关键问题时,就会看见其中的复杂:
(1)移情是对现实的扭曲,或是受到过去经验影响的当前潜意识分析情境的表征;
(2)移情是一种普遍的或是一种特殊的分析治疗现象;
(3)移情是分析情境的全部,或只是分析情境的部分。
扭曲或真实
古典精神分析认为移情是对现实的扭曲:移情是个体透过目前的关系,满足早期渴望的现象。因此,它是将过去的关系投射到目前关系的心理现象,个人所经验到的不是过去真实的关系,而是在目前的关系里经验过去的感觉。
例:不会欣赏患者的分析师
有位年经的女士抱怨说,她的分析师似乎不欣赏她所做的努力,也不关心她的工作状况。分析师诠释,患者觉得分析师不欣赏她在治疗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也不关心她的进步。她接着说,她的母亲年轻时有成功的事业,可是因为患者的诞生,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生涯。多年来,患者的母亲一直无法重拾其专业生涯,而患者觉得母亲在怨恨患者的学业成就、一点也不关心她在学校的表现,只是一味地说着,她多么希望自己能重回工作岗位。分析师诠释说,患者认为自己的成功只会导致别人的嫉羡和怨恨。因而,她认为分析师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怨恨着她的成功,而且放弃了治疗她的工作。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见,在临床工作中,古典观和现代观交叠出现,很难清楚地区隔。分析师的第一个诠释采用的是当代观点,在这个诠释里,分析师将移情和患者眼中的治疗情境连结起来了,亦即当患者埋怨分析师不关心她的工作状况时,隐含的是患者对治疗关系的感觉。第二个诠释则是古典的,亦即患者过去与母亲的关系直接地扭曲了她对分析师的知觉。古典观点认为患者在诊疗室的反应直接与过去经验有关,因此认为诠释的重点在于藉由重现于治疗情境中的情感,来了解过去的经验。但,从当代的观点来看,患者对分析师的恼怒只是间接地与早年对母亲的挫败感有关,但却直接地与患者当时的渴求、幻想或期望有关(这样的幻想或期望不被意识所接受,因此需要透过移情诠释将它摊在阳光下)。因此,与分析师互动所产生的幻想本身,成了诠释的中心。由此角度看,动力来自于治疗情境的此时此刻,它只轻微地受到过去早年经验的影响。如此,移情则是一种正向的治疗助力,而不只是过去的重现,或是经由分析师的诠释后,患者得到领悟的工具而已,它像是一个探测器,会引出或勾出分析师的反应,而这反应则有助于了解患者更深层的需求。因此移情是一种互动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患者选择性地对治疗情境做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
患者对分析师的知觉显然受到过往经验的强烈影响,某个患者觉得这位分析师关心他、了解他,而下一位患者可能觉得这位分析师对他怀有敌意和拒绝。莱文森Levenson(1983)强调这些移情的扭曲成分(我们看见我们期望看见的、经验我们期望经验的),也就是透过重复及僵化过去的关系,来抗拒对事实真象的了解。但是患者也许可以在潜意识中,根据分析师的行为,看见他的真实面他布置房间的方式,安排其工作和生活的样子。治疗里的现实是由患者与分析师双方共同决定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经验到的是一位真实的分析师,以及他眼中的分析师,而分析师对患者的反应,一部分是因着患者这个真实的人,另一部分则受到反移情的驱使。
某些当代观点隐含着一个说法,亦即有一个潜藏的、可被了解的真理或内在精神现实(psychic reality)可经由对于防卫的诠释,以及扭曲的解套被呈现出来。持以上这种柏拉图式观点的分析师受了克莱恩和Bion的影响,克莱恩和Bion认为内在较真实的(truthful)状态被死之本能有关的'精神病式焦虑(psychoticanxieties)所围绕,而非弗洛伊德原先所认为的,与无法被完全了解的婴儿式精神官能症(infantileneurosis)纠缠在一起。他们认为理想化移情(idiealizing transference)和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是病态组识的一部分,因此视理想化移情为一种防卫,用来抵抗对分析师的敌意和想毁灭他的想法,而不是一种抗拒。相反地,谢弗Schafer(1981)、吉尔Gill(1982)和思彭斯Spence(1982)对所谓的可被了解的真理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移情关系有个人主观的真实面,而不是一种对潜意识幻想中,精神现实某些基本面向的扭曲。对他们来说,没有所谓的重建(reconstruction),只有从此时此刻来建构(construction)过去。其他学者同意这看法并认为,我们所重建的也许是有帮助的,但也许是从不曾发生的,而我们应该更多强调后来的经验如何修改了过去的经验。此两种对于真理到底是一致(correspondence)或符应(coherence)的争辩有其更深的哲学根源(卡维尔Cavel1994, chp21)。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影响了众人对移情的看法。投射-认同的概念和内在客体的外射很明显地与分析历程中的移情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关。康伯格Kernberg(1987)认为,移情分析主要在于分析发生于诊疗室中,早期内化进去的客体关系,同时也是在分析心理结构不同面向之间的冲突。他反对将当前的表征与真实的过去做过分简单的连结,并认为内在客体关系的形成同时来自幻想和现实。
这些观点都受到古典理论的影响,古典观认为移情是一种扭曲,或是错误的知觉,需要透过分析来消除。这种观点可以回溯到另一个更早期的想法,亦即认为移情是一种抗拒,虽然它也是引发治疗效果的必要因素。如同先前所提,现代观认为移情是诊疗室里潜在意义的显现,是正向的。斯莱文Slavin 和Kreigman(1992)主张,人类不太可能一直处在连续的错误知觉和扭曲中,他们建议由另一个角度来看移情,强调将习得的经验带到新的情境里,好让先前的经验在新的经验中得到修饰。因此,移情不是现况的扭曲,只是未经修饰的先前观点罢了。Sto1orow等人(1987)从存在观点,认为移情是个人藉由潜意识寻找原则以此了解周遭生活的方法。Bollas(1987)在说明未想到的事,被理解了(unthought known)一概念时,提到移情不只是早期关系的重演,也是重要的新经验,在此经验里,先前未曾想过的精神生活面向,在此被赋予了时间和空间。同样地,谢弗Schafer(1977)也主张移情是在治疗中被忆起的过去情绪经验,而不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移情是普遍的或特殊的现象
另一个争论的主题是,只有治疗情境和分析关系才会引发移情或是任何关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对此争论有一致的共识,移情存在于所有的关系里,也存在于我们对机构的态度。例如,有些人一再地对机构组识采取对抗和攻击的反应,可能是在重演他与其父亲未解决的争执,同样地,医院里的患者也许会对医院照顾他的方式感到失望。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所激起的埋怨,可能会因着早年经验而更加高涨,如,憎恨或气愤早年的主要照顾者未能按着他所要的方式满足他的需要。无论如何,分析情境鼓励移情现象的发展与观察。
是否所有的分析情境都与移情有关
接下来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分析历程所包含的内容全都是移情吗(所有论)抑或仅有部分是移情(部分论)有人企图从较狭隘的角度看移情,但有人则宁愿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安娜弗洛伊德(1936)从三个面向来界定移情:原欲冲动的移情、防卫的移情,以及分析情境引发的移情。这三种移情定义根据的是古典的说法,它主张早年婴儿期的渴望和先前的防卫策略或行为,会重现于分析情境。一般常用行动化(enactment)来描述以上状况,它可能发生在诊疗室内,也可能发生在诊疗室外。分析情境引发的移情指的是受到分析治疗的刺激,患者在治疗情境之外,将早年的渴求行动化了。这个概念和行动化(acting out)很相似,行动化不是移情的结果,而是因为患者无法将问题以移情的方式呈现。但这种说法已鲜为人用。晤谈时,当患者在诊疗室中以行动表达感觉时,则是分析情境的移情。
Strachey(1934)是第一个清楚地谈及移情的关系向度的人。在他眼中,基本上,移情是错误知觉(misperception),亦即患者以超我的扭曲眼光来看分析师将分析师理想化、贬抑,或视之为严厉的判官。在日常生活里,移情营造精神官能症的恶性循环,因为对方的行为会受移情的影响,并且反过来肯定了移情者的偏见(我们现在称之为投射-认同),换句话说,对方会真的呈现严厉、不一致、拒绝等等行为。分析师的任务则是温和地保持中立、并仔细辨识发生的过程,最后再以引发改变的诠释(mutative interpretation)来传递他的了解,藉此中断此举性循环,让患者内化进去一个修正过的、较不严厉的超我。
克莱恩(1932)也认为移情是潜意识幻想的表征,它反映出内在世界的人我关系。将这样的概念放在内在世界的构架里来看,它指的是过去和现在的潜意识幻想、防卫,以及现实经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就好像所有的心智生活(mentallife)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移情的影响。Joseph(1986)认为移情是分析情境的全部(totaanalytic situation),但有些人则认为他的说法有过度涵盖的危险。
桑德勒Sandler等(1969)认为并非每一件事都与移情有关我们不可忽略分析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她带着明确的任务,投身于与患者的关系里。尤有甚者,如Strachey所言,患者与分析师的互动会修正患者对早期挫折环境的反应,因此它既非重复早期关系,就不是移情。
就像弗洛伊德和其他人一样,Greenacre(1954)认为基本移情_(basic transference)和分析中的正典移情(analytic transference proper)是不一样的。前者所隐含的信任反映了早年的母婴关系,有助于治疗联盟的建立;而正典移情则与日后发展上的冲突有关。在冲突的移情关系里,基本移情是导向有效治疗的必要条件。但是对Brenner(1979)而言,如此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弗洛伊德所提的两种移情只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他根本就不承认有治疗联盟这回事,他指出,分析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联盟和分析抗拒一样重要。不同观点带来不同的治疗技术,持部分论的分析师会尽力去发展他与患者的关系里不受移情扭曲的部分,而持所有论的分析师则不会。持部分论的分析师除了用诠释修正移情造成的现实扭曲外,也会使用支持肯定,或和患者讨论实际情况。
例: 挥手打招呼的患者
某二十八岁女性有个疯狂工作并拒绝她的父亲,她和男人的关系一直是短暂的施虐受虐式的。她说,她曾看见她的分析师骑着脚踏车经过,她向分析师招手,但分析师却没有任何回应地忽略了她。她开始在晤谈中责骂他,并指控他是个残忍的人。既然分析师真的没有看到她,便向患者说明虽然他了解她那回在街上感到被拒绝,但事实上他真的没有看见她,所以也就无法回应她的招呼。重要的是,过去的经验如何使她如此敏感于这种无心的拒绝。
这种针对现实状况所做的陈述,是为了在诠释潜意识幻想之前,先减轻病态的扭曲。在后来的晤谈里,分析师将此事与患者过去的经验连结起来,并诠释患者如何企图在分析情境中建构一个残酷而报复性的互动。更重要地,分析师也检视自己是否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因素,或反移情促使他没看见患者。在他们的分析关系里,是否有他不想看的东西
尚有一重要的争论是,用这种方式来确认患者的知觉,在技术上是否正确或者,视诊疗室里所发生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并全然仰赖诠释为治疗的关键是否正确许多分析师相信,这要看患者所面对的问题是在哪个发展层次。边缘性人格者的现实感不好,所以需要依靠分析师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对精神官能症患者而言,分析师对其内在世界的直接面质亦即分析师的诠释不含有对现实之确认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移情:
它是个人将过去的经验、态度和感觉转移到分析师和其他人身上的历程,而这些感觉是他在早年和重要他人的关系里,经常体验到的。
它是分析情境中和日常生活里,内在客体关系的外显。
它是治疗关系里的所有潜意识面向,包括非语言的沟通。
它包括治疗及治疗联盟的概念。
治疗过程里,可能存在着阻碍移情发展的抗拒,移情本身也可能成为解决潜在冲突的抗拒。
它可能是关系的探测器。
它可能是潜在意义的外显。它受了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在分析情境中藉由分析师再度被激起。
某些特定的移情模式
从分析严重精神病患可发现几种不同的移情形式。弗洛伊德相信精神病患和精神官能症患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没有能力发展出移情关系,毫无疑问地,他的看法是错的(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大师也有被理论蒙蔽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退化到自恋的状态,就字面而言,处在自恋状态下的人,不可能建立任何关系,包括移情关系)。最近针对严重人格违常者所做的研究,清楚地描绘了在精神病患、性欲违常、边缘性人格、和自恋人格者身上所观察到的移情现象。当然,不同形式的移情之间会有重叠的部分;性欲违常的移情常有精神疾病的特质;而边缘性和自恋性移情又会有性欲违常的特征,有时也会有精神病的现象。
;关于“1.试述移情的基本心理机制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
心理咨询师
相关推荐
1.心理咨询机构都是私立的吗?(李安平的介绍)
2024-5-131.心理咨询机构都是私立的吗?(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2024-5-130基础开始学心理咨询(想学习心理学,怎么开始)
2024-5-130到六个月的婴儿心理咨询(0到3岁宝宝营养补充)
2024-5-130到3岁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心理出现什么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
2024-5-13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2024-5-13-(心理咨询:职场妈妈如何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
2024-5-13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2024-5-13-普通聊天-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呢?(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吗)
2024-5-13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