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证>> 心理咨询师>>正文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心理咨询师的报考条件)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

网上有关“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理咨询师的报考条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团体的社会影响

 我们时刻感受着来自社会与团体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接受团体的影响对个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

 1、社会促进

 (1)定义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最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Triplett(1898),他对社会促进的证明也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Triplett注意到在有竞争时人们骑车的速度比单独骑的时候快,因此设计了一项实验,探讨儿童在有他人存在时是否会工作得更勤快。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个体工作更卖力。

 其他的心理学家也发现了这一点,Allport(1924)让被试完成一些任务,如简单乘法、圈字母等,即使被试在这些作业上总是个别工作,但当房间有五个人一起时的工作效率比仅有一个人在房间时高。社会促进作用不仅发生在人类身上,Chen(1937)发现在蚂蚁群体中也有此类现象发生,当蚂蚁一起时,每只蚂蚁的平均挖土量是单独挖时的三倍。

 (2)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

 一是用他人存在解释社会促进:对于社会促进作用为什么发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扎荣克(Zajonc 1965)用他人存在(mere-presence)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当他人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的激起增强,而这种生理激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但是,这种激起对作业成绩起什么样的作用还与作业的性质有关,当所完成的任务是我们已经掌握的行为反应时,他人的存在对作业成绩起促进作用;而当从事的工作是新的任务,我们还没有学会时,他人的存在对作业成绩起阻碍作用。也就是说,他人的出现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而对完成复杂工作起损害作用,两方面加在一起统称社会促进。Bond(1983)、Guerin(1986)对300多个研究分别所做的元分析证明了社会促进确实存在于人类行为之中。

 二是用评价恐惧解释解释社会促进:评价恐惧理论(The evaluation-apprehension)则从害怕被他人评价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Cottrell(1972)认为,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在他的一项研究中,Cottrell设置了三种情境:第一种情境让被试单独从事一项工作;第二种情境是在被试完成工作时实验助手出现,并与被试做同样的工作;第三种情境是一个双盲实验,被试和助手做同样的的工作,但他们均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者告诉他们正在进行一项知觉实验。结果第二表现出了社会促进作用,他人存在和评价恐惧两者均能对此加以解释。然而双盲这一组没有发现社会促进作用出现,被试的反应与第一组没有差异。由于双盲组中的他人只是生理上的出现,没有对被试的绩效进行评价,所以这一结果支持评价恐惧理论,而与他人存在的解释相矛盾。许多研究支持了Cottrell的结论(Strube et al.,1981;Worringham 1983)。因此,按照评价恐惧理论的观点,如果他人只是出现了,而没有对他人的工作表现加以注意,他们的出现不会产生社会促进的效果。

 第三种解释叫做分心冲突:由于社会促进作用不仅在人类存在,在许多动物身上也有此类现象发生,而我们相信动物是用不着“担心”评价的。为了解释这一点,Baron(1986)和Sanders(1983)提出了分心冲突理论(distraction-conflict theory)。按照这一理论,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促进效果。该理论解释了噪音、闪光等刺激对作业成绩的促进或损害作用(Pessin 1993;Sanders 1975)。

 2.社会懈怠

 (1)定义与研究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心理学家黎格曼( Ringelman 1880)最早发现了社会懈怠现象,他发现当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个人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在研究中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拉力,实验包括三种情境:有时工人单独拉,有时3人一组,有时8人一组。按照社会促进的观点,人们会认为这些工人在团体情境中会更卖力。但事实恰恰相反:独自拉时,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时总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总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单独时的一半。

 拉塔纳和他的同事(1979)对社会懈怠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他让大学生以欢呼或鼓掌的方式尽可能地制造噪音,每个人分别在独自、2人、4人或6人一组的情况下做。结果如图6-11所示,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社会懈怠现象不仅发生在上述情境中,而且也发生在人们完成认知任务的时候(Petty 1977;Weldon 1988)。另外,它也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懈怠没有个人主义社会强。

 (2)对社会懈怠现象的解释

 对于为什么团体情境会产生社会懈怠有几个方面的解释:第一种观点是由Kerr、 Bruun(1981)和Harkins(1989)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lost in the crowd),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从这一点上来看,社会懈怠现象的产生与责任分担有关。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团体情境有时候对个体作业水平起促进作用,而有时候却引发社会懈怠,为什么呢?拉塔纳认为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在社会促进情境中,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社会影响均指向该个体,当在场的他人增加时,社会影响也增加;社会懈怠现象则发生在团体成员完成团体外他人指定的作业时,每一个个体仅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随着团体规模增加,每一个人感受到的压力随之降低。

 由于社会懈怠现象对团体的工作表现有害,所以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消除之。拉塔纳认为,个体可能相信团体当中其他人并不象自己那样卖力,而且个体也可能会觉得在团体活动中自己的贡献会被忽略,产生责任分散。因此,如果想要克服社会懈怠现象的话,最好的方式是让被试感受到的参与及责任。

 3.去个体化

 (1)定义

 团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另一种例证是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现象,它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生活中常见的去个体化现象并不多,但它的危害却十分严重,比如当某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烧汽车、砸商店、甚至杀人放火。

 对此现象的研究最早源于法国社会学家Le Bon(1896),他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对的事情,其他人也会倾向于仿效它。Le Bon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social contagion)。Le Bon把社会传染解释为正常控制机制的崩溃,即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社会规范不再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自私、侵犯及性冲动随便发泄,从而导致暴力与反道德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2)、津巴度(1970)把这种想法转换成了一个更现代的名词去个体化: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专栏6-1:集体歇斯底里症

 生理疾病有时候也会发生社会传染。Stahl(1982)在一份报告中提到,某一年的春天,35名在一个电脑中心工作的人大部分突然病了,他们所报告的症状几乎相似:头痛、恶心、呼吸困难以及泪流不止,同时这些人都抱怨说工作环境中有一种奇特及烧焦的味道。有人怀疑是一种神秘的气体引起了这起突发事件。为此他们请来了医生与环境专家进行调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可导致这场灾难的因素。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专家向工人解释说附近发电厂的浓烟是事件的罪魁祸首,结果这场传染病很快就被控制下来了。

 1983年,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西方银行区,正面临军事冲突之时,当地的阿拉伯人突然得了一场集体疾病。在一天之内有300多个女学生被送到医院,这件事很快就引发了以色列士兵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这些病人大部分是十来岁的女学生,她们诉说的症状包括:头昏、反胃、胃痛、眼花等。当地人指责以色列士兵对她们下毒,但以色列官方的报告则断然否决了这种指责。

 这两件真实的故事实际上描述了一种被称为“集体歇斯底里症”的现象,这种病在病理学上被称为“集体心因性疾病”。Golligan、Pennebaker 和Murphy(1982)认为这种疾病的产生与团体运做有关,而非生理病因。“集体歇斯底里症”的发生通常是个体对严重压力情境的反应。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工作人员面对单调、低薪及过重的工作压力,再加上附近工地的噪音的干扰,使得他们整天生活在无法预期的混乱环境中。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压力则来自最近的紧张气氛以及长久以来的敌对行动。

 “集体歇斯底里症”经常发生在同事或同班同学间,受害人通常是年轻人、低收入者及女性。第一个受害者通常是严格社会隔离者,没有朋友,并且可能有连续性昏厥的病历。这种病很快地就会经沟通网络散布到团体的其他成员。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个案所经历的症状都是真实且痛苦的,没有任何捏造的病症。

 (2)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

 去个体化现象对我们理解群众性的反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帮助。津巴度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激起(arousal)、匿名性(anonymity)以及责任分担(diffused responsibility),而其他心理学家在解释去个体化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在一群暴民中,大部分人觉得他们不代表自己,而是混杂于群众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认同。相反,如果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并且保持着个体存在之感觉,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

 津巴度的研究对此提供了生动的描述。在研究中,由4名妇女组成的团体参与对陌生人实施电击的实验。在有些组中,这4个人彼此以姓名相称,并且胸前挂着名牌,极易辨认;在另一些组中,被试则穿着宽大的衣服,围着头巾,极难辨认。结果发现后者电击他人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倍多。显然匿名性将使侵犯行为急剧增加,结果支持了“去个体化是导致团体中时有暴力及反社会行为的原因”的说法。

 迪纳等人(1976)对儿童偷窃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他们问了有些孩子的名字并记下,对另一些儿童则无这样的处理。研究的情境是当大人不在场时,孩子有机会偷拿额外的糖果,结果也支持了匿名性的效果:那些被问及姓名的小朋友不大会去多拿,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会被抓住,他们也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去个体化现象产生的第二个原因与个体自我意识功能的下降有关。迪纳(1980)认为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比如在群体中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使得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做出不道德与反社会的行为。比如在上面讲到的有关儿童违规偷着多拿糖果的研究中,迪纳对实验情境做了小小的改变:有些情况下,他在孩子们拿糖果的盒子旁边放了一面镜子。结果正如我们在以前讲到过的那样,镜子使得被试的内在自我意识提高,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标准也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违规行为的比例下降,只有12%;而其他组孩子同样行为的比例为34%。实际上,人们大多数的去个体化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丧失而引起的。

心理咨询师的报考条件

一般要至少100一次,我也不知道到哪去看,但是建议别去精神病医院,因为二线城市的精神病医院一般只是二级医院,医生往往会开药会治疗,但是心理咨询不在行,建议你去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三甲医院精神科

心理咨询师怎样考试的?

心理咨询师二级报考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一般在每年5月和11月的第三个周末考试,具体时间每年略有不同。

心理咨询师报考标准条件:

(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1、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毕业证;

2、取得非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毕业证,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3、取得中等职业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满10年以上;

4、在校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允许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参加三级职业技能鉴定,报考职业见专业对照表(附件 6)——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监狱学全专业。其他非相关专业的学生需参加培训达到一定学时,并获得结业证书,才能报考。

(二)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1、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学历毕业证者;

2、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3、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8年以上;

4、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业工作满5年者;

5、具有心理学中级以上职称者。

考试内容:

心理咨询师三级:

1、鉴定内容: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部分。

2、题型:理论知识为选择题( 满分100分)、专业能力为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满分100分)

心理咨询师二级:

1、鉴定内容: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评审三部分

2、题型:理论知识为选择题(满分100分)、专业能力为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满分100分)、综合评审为论文撰写(口头答辩形式: 满分100分)。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

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他专科。

1、心理危机干预

一个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创伤和打击,如理想、目标和事业的丧失、亲人的意外死亡、人际关系的恶化等导致急剧的精神崩溃时采取的心理咨询。

2、生活问题咨询

包括恋爱、婚姻、家庭及性问题,升学和就业的选择,适应不良,学习困难,儿童行为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酒和药物依赖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身心疾病咨询

许多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可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从而解除心理压力,以防止躯体疾病加剧。

4、其他问题咨询

如家庭、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亦可进行心理咨询。

百度百科-心理咨询师考试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六

  睡眠、梦、催眠

 睡眠的功能

 1功能恢复理论

 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恢复休整

 评:这种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2生态学理论

 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梦

 1、认知的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2、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梦只是个体对脑的神经活动的直观体验

 3、精神分析观点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并不神秘或奇怪,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在两种基本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催眠使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分开。

  结构理论

 1、层次网络结构模型何林斯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水平越高

 评比较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关系,但它所概括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且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2特征表理由波纳等人提出,他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语义性特征。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

 定义性特征: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

 特异性特征: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评很好的解释了人工概念,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3原型模型主要由茹什等人提出,他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来表征。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的上于原型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

 原型: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评较好的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如抽象概念就很难确定其原型。因此,原型理论关于概念结构的观点只适用于被部分概念。

  本能、驱力理论

 本能理论

 认为人类行为是在进化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詹姆斯,麦独孤是其最着名的鼓吹者,他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

 评它不能确切的解释行为的原因。本能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另外,本能论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及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驱力理论

 20世纪24年代伍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驱力理论,驱力是指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认为驱力D和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P=DH)

 评

 忽略了外在环境引发行为的作用。驱力减少理论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的工作有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绝食等等,因为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2024年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模拟题五

 各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考友们,精心为您整理了“2024年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模拟题五”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考试顺利!更多有关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

  2024年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模拟题五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因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而痛苦。

 以下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现在头痛、失眠、心慌,担心没有家庭背景,找不到好工作。

 心理咨询师:能先告诉我你对毕业找工作的具体想法吗

 求助者:没想到找工作这样难啊,两个月前,我表姐因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自杀了,

 引起轰动。我父母一再叮嘱我抓紧时间找工作。

 心理咨询师:你的学习成绩怎样呢

 求助者:一直挺好的,总是名列前茅,现在表姐因工作问题自杀了,我很害怕,成绩变差了,成绩差我就更担心找不到好工作了。找不到工作我也对不起父母啊,您说我该怎么办呀

 心理咨询师:放心吧,我会帮你解决问题,保证你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求助者:那太好了,我就指望您了。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就是帮助大家排忧解难,我不仅会帮你解决问题,还会为你绝对保密,别人不会知道的。以后别忘记多联系。

 1、该求助者的主要躯体症状包括(  )。

 A头痛

 B恶心

 C失眠

 D心慌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 按照案例中描述,求助者现在有头痛、失眠、心慌的躯体症状。

 2、该求助者的主要情绪症状是(  )。

 A恐惧

 B学习困难

 C焦虑

 D就业困难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求助者担心成绩差找不到好工作,对不起父母,这是焦虑的表现。

 3、该求助者面临的主要压力事件包括(  )。

 A就业困难

 B表姐自杀

 C生活困难

 D父母期待

 参考答案:A,B,D

 参考解析: 就业困难是现实压力,表姐自杀对求助者有一定打击,父母期待较高也有影响,所以这三点是求助者面临的主要压力事件,生活困难案例中未提及。

 4、该求助者心理痛苦程度可能是(  )。

 A极重

 B轻中度

 C极轻度

 D中一重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求助者因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而痛苦,情绪没有泛化,痛苦程度属于轻中度。

 5、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下降表明其(  )。

 A学习能力变化

 B出现性格缺陷

 C社会功能受损

 D情绪严重泛化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求助者成绩一直挺好,名列前茅,现在表姐因工作问题自杀了,他很害怕,成绩变差了,这是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

 6、“能先告诉我你对毕业找工作的具体想法吗”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提问方式与技术包括(  )。

 A开放式提问

 B影响性技术

 C封闭式提问

 D具体化技术

 参考答案:A,D

 参考解析: “能先告诉我你对毕业找工作的具体想法吗”这一问句中有“具体”二字,是为了详细询问求助者对找工作的想法,属于具体化技术,同时又是开放式的提问。

 7、心理咨询师使用上述技术的原因是(  )。

 A心理咨询师要实施指导

 B求助者过分概括

 C心理咨询师要说明问题

 D求助者观念模糊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通过相关提问技术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准确地叙述他们所经历的事件。求助者如果出现问题模糊、过分概括、概念不清这三种情况,正是咨询师采取具体化技术的时机。

 8、“放心吧,保证你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表明心理咨询师(  )。

 A咨询技术错误

 B咨询目标明确

 C咨询理念错误

 D咨询态度热情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咨询师保证为求助者找到一个好工作,这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咨询师是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只解决心理问题及相关的行为问题。这是咨询理念的错误。

 9、该求助者说: “那太好了,就指望您了。”说明他产生了(  )。

 A对心理咨询性质的误解

 B尊敬

 C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感

 D依赖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 该求助者指望咨询师解决自己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他很信任咨询师,另外一方面也可说明他过分依赖咨询师,还不懂得心理咨询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10、“心理咨询就是帮助大家排忧解难。”说明心理咨询师(  )。

 A正确表述了心理咨询的性质

 B扩大了心理咨询的范围

 C混淆了不同性质的心理问题

 D遵循了心理咨询的原则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心理咨询师称咨询师要帮助大家排忧解难,这种说法扩大了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咨询师是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只解决心理问题及相关的行为问题。

 11、心理咨询师最后的一段话中出现的错误包括(  )。

 A没注意处理移情

 B滥用保密原则

 C没避免双重关系

 D缺少积极关注

 参考答案:B,C

 参考解析: 咨询师说要为求助者的情况“绝对”保密,说明他没有考虑到保密例外的情况。还说要以后多联系,这样与求助者建立了朋友关系,违反了咨询师应避免双重关系的原则。

 12、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是(  )。

 A约一个月

 B两个月左右

 C约一学期

 D四个月左右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两个月前,求助者表姐因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自杀了,然后求助者就因此而害怕,所以病程为两个月左右。

 13、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

 A急性应激障碍

 B严重心理问题

 C一般心理问题

 D学习适应不良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由现实重大问题(找工作)引发,内心痛苦程度轻中度,情绪没有泛化,病程为两个月,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重要考点:光环效应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重要考点: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 上类似的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 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关于“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心理咨询师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1、心理咨询有哪些注意事项-(请问做心理咨询前需要准备什么?)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章节选择题及答案十(怎样克服恐高)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章节选择题及答案十(有关心理咨询二级问题)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题集及答案四(上海三甲医院有哪几家)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精选:人格障碍(学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三级心理咨询和二级哪个好)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报告10篇)

2024-5-13

202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考点五(心理咨询中几个常见词汇)

2024-5-13

12355是移动还是电信(江西省社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号码)

2024-5-13